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东亚有四种合作形式与发展方向:一是东盟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二是东盟与中日韩的合作对话(10+3);三是东盟分别与中日韩的合作对话(10+1);四是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亦即东北亚合作对话。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驱动下,1992年1月签定的“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2002年1月开始朝着零关税目标迈进。由于东亚经济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横向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梯度发展格局及其有活力的内部贸易和投资网络,经济互利互补,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较优势。因此,东亚现已初步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条件。最近几年,“10+3”、“10+1”及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都在加速进行,三者的合作对话,实际上具有互动性,并不相互矛盾与对立。
“10+1”和“10+3”合作并不是取代东盟自由贸易区,也不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扩大。由于具有敏感性的农产品自由贸易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制度化的中日韩合作、“10+3”合作及东盟分别与日、韩“10+1”合作,目前尚难以取得真正突破。比较可行的合作途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因此,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在2001年11月文莱会议上宣布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这一举措看起来似乎有些突然,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一,中国与东盟政治关系稳定发展,经济合作愈益密切。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至2000年的395.2亿美元,2001年尽管国际贸易增幅锐减,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仍在增加,突破400亿美元大关。20世纪70年代,东亚区域内贸易占30%,2000年则超过50%,其增加部分主要是由中国与日本、韩国及东盟贸易的增加。东盟现已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成为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
第二,中国与东盟既是巨大的潜在市场,也是巨大的现实市场。特别是中国现拥有13亿人口,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量很大。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及开放经济的成熟,其进口量将逐年增加,2001年~2005年的5年间,中国将累计进口1.4万亿美元的商品,从而为东盟国家提供无限的商机。
第三,中国与东盟的双向投资呈现良好的态势。从1991年~1998年期间,东盟企业对华投资协议额为442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84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东盟企业对华投资有所减少。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虽少于东盟企业对华投资,但也在不断增加。加入WTO,中国将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跨国投资生产经营,可以预计,中国企业对东盟的投资将会与日俱增。
第四,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是全方位的,不仅涉及贸易、投资和科技领域,而且在金融、文化、航空、旅游、邮电、交通、海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综上所述,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政治关系稳定发展及经济合作不断拓展的结果。反之,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则可通过贸易创造效果及贸易转移效果,进一步推动区内外贸易与投资的活跃,促其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促进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有三个问题需要取得共识:
第一,中国商品不会冲击东盟市场。在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贸关系总是表现为互补与竞争两个方面。中国与东盟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共同研究双边的经贸关系,有的说互补大于竞争,有的说竞争大于互补。但无须争论的事实是双边贸易不断迅速增加,而且自1999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逆差地位,2000年逆差高达48亿美元。自由贸易区开始启动后,双方都将加速自由贸易的进程,并削减非关税壁垒,开拓更为广阔的贸易空间。但中国尚不是“世界工厂”,中国产品的竞争力远不如欧美、日本和韩国。因此,中国产品不会倾销东盟市场,成为主要商业活动的竞争者。相反,中国领导人宣布将向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提供特殊优惠关税待遇,以增加从三国的商品进口量。
第二,中国不会与东盟争夺国际直接投资。自东亚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流入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减少。中国同东盟一样,近几年来中国利用外资水平也在下降。2001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为468亿美元,处于恢复性增长。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今国际资本的2/3是在发达国家间相互流动的,中国和东盟并不是争夺国际资本的竞争对手,双方应共同努力确保国际投资者的安全性、获利性和变现性,以争取更多资金的流入,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第三,自由贸易区系指区域内各成员减少相互间的贸易壁垒,具体而言是降低关税税率并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但仍保留各自对非成员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因此,中国与东盟须首先确定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其速度似应快于APEC,基本上与AFTA自由化进程保持协调一致。但不能仅局限于关税减让,要不断地拓宽合作的领域。
“10+1”和“10+3”合作并不是取代东盟自由贸易区,也不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扩大。由于具有敏感性的农产品自由贸易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制度化的中日韩合作、“10+3”合作及东盟分别与日、韩“10+1”合作,目前尚难以取得真正突破。比较可行的合作途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因此,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在2001年11月文莱会议上宣布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这一举措看起来似乎有些突然,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一,中国与东盟政治关系稳定发展,经济合作愈益密切。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至2000年的395.2亿美元,2001年尽管国际贸易增幅锐减,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仍在增加,突破400亿美元大关。20世纪70年代,东亚区域内贸易占30%,2000年则超过50%,其增加部分主要是由中国与日本、韩国及东盟贸易的增加。东盟现已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成为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
第二,中国与东盟既是巨大的潜在市场,也是巨大的现实市场。特别是中国现拥有13亿人口,对各种产品的需求量很大。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及开放经济的成熟,其进口量将逐年增加,2001年~2005年的5年间,中国将累计进口1.4万亿美元的商品,从而为东盟国家提供无限的商机。
第三,中国与东盟的双向投资呈现良好的态势。从1991年~1998年期间,东盟企业对华投资协议额为442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84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东盟企业对华投资有所减少。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虽少于东盟企业对华投资,但也在不断增加。加入WTO,中国将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跨国投资生产经营,可以预计,中国企业对东盟的投资将会与日俱增。
第四,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是全方位的,不仅涉及贸易、投资和科技领域,而且在金融、文化、航空、旅游、邮电、交通、海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综上所述,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政治关系稳定发展及经济合作不断拓展的结果。反之,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则可通过贸易创造效果及贸易转移效果,进一步推动区内外贸易与投资的活跃,促其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促进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有三个问题需要取得共识:
第一,中国商品不会冲击东盟市场。在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贸关系总是表现为互补与竞争两个方面。中国与东盟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共同研究双边的经贸关系,有的说互补大于竞争,有的说竞争大于互补。但无须争论的事实是双边贸易不断迅速增加,而且自1999年以来,中国一直处于逆差地位,2000年逆差高达48亿美元。自由贸易区开始启动后,双方都将加速自由贸易的进程,并削减非关税壁垒,开拓更为广阔的贸易空间。但中国尚不是“世界工厂”,中国产品的竞争力远不如欧美、日本和韩国。因此,中国产品不会倾销东盟市场,成为主要商业活动的竞争者。相反,中国领导人宣布将向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提供特殊优惠关税待遇,以增加从三国的商品进口量。
第二,中国不会与东盟争夺国际直接投资。自东亚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流入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减少。中国同东盟一样,近几年来中国利用外资水平也在下降。2001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为468亿美元,处于恢复性增长。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今国际资本的2/3是在发达国家间相互流动的,中国和东盟并不是争夺国际资本的竞争对手,双方应共同努力确保国际投资者的安全性、获利性和变现性,以争取更多资金的流入,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第三,自由贸易区系指区域内各成员减少相互间的贸易壁垒,具体而言是降低关税税率并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但仍保留各自对非成员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因此,中国与东盟须首先确定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其速度似应快于APEC,基本上与AFTA自由化进程保持协调一致。但不能仅局限于关税减让,要不断地拓宽合作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