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至民国苗族古史研究中的蚩尤叙事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a_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至民国,中国通史编写的一个新特点是王朝更迭历史的书写范式被打破,学者们纷纷采用中国民族史的体例来撰写中国历史。文章梳理了中国民族史研究中上古英雄蚩尤从广义的“苗族”祖先,到现代苗族祖先的叙事历程;认为主流中国历史研究对蚩尤与“苗族”关系的叙事,深化了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历史认知,而苗族知识精英对蚩尤与苗族关系的深入阐释,表达了苗族对中原、内地、中华文化的认同。
其他文献
俄狄小丰长篇小说《山风不朽》旨在揭示凉山彝区特定历史变革时代个体之命运,具体表现为作品与凉山彝区社会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其史诗性诉求与彝族史诗传统之间的潜在关系,以及彝语、普通话、四川方言等夹杂其间所体现出的小说修辞的杂语性特征等。
关仁山经过探索逐步建立起了具有历史主体意识的农村“新人”形象谱系。他笔下的九月和鲍真由城市返回乡村,具备了初步的历史主体意识,曹双羊强化了农村“新人”的历史主体性,范少山是农村“新人”形象更理想化、更纯粹的表现。关仁山所塑造的农村“新人”形象,反映了中国作家对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考。
平行式普遍存在于壮族诗歌、歌曲、仪式经文和各种口头文类中。文章以壮族仪式经文《罕王》中大量存在的平行式为研究对象,在概述其文化背景和社会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实时仪式演述语境和声响景观,首次对这些平行式进行统计与类型分类,将之分为平行式对句、类似平行式对句和扩大式平行式对句等,考察其修辞和韵律效果,并初步讨论了经文中出现的存在对应关系的词语和概念类型,包括自然类型、中原——本地的平行式。
土生葡人形象是澳门文学的一部分,其文化的标本性价值在澳门回归前已得到较充分的阐释,但这个群体在回归后的命运轨迹却鲜有人关注。通过解读澳门的汉语文学作品,可梳理出澳门华人对待土生葡人的态度经历了从“入侵者”到“澳门族群”的转变,在这个过程当中,土生葡人被赋予了“新人”的身份,在澳门的“家”小说中承担着消弭痛苦、创造新生的功能,这种“迟到的”澳门式的温情,与澳门如何看待自身被殖民的历史相关。族群关系的重构,既是对“澳门”这一异质空间的某种追认,又是对澳门当下多元文化样态的认同。后回归时代,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去“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德语译介历经长期遇冷的起步期、蓬勃发展的高峰期、黯然回落的低潮期,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表明,其已构成德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德语国家的接受亦由单调的猎奇性、争议性解读趋向多元的文学性、审美性研究,在传播与构建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和佛”是听卷者参与宝卷演唱的一种形式。其方式是唱词句尾,宣卷人将末字拖腔,听卷者齐声接唱并和唱佛号。“和佛”来源于佛教俗讲中的唱念佛号,并深受中国古代“相和”演唱方式和净土五会念佛的影响。最能代表宝卷“和佛”特点的是“诗赞和佛”和“小曲和佛”。它们是各地宝卷文化传统和音乐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音乐价值不容忽视。“和佛”是宝卷演唱和其他说唱文艺最根本的区别,它使得宗教信仰在仪式活动中得到展现,充分发挥了宝卷的信仰与娱乐功能。
韩国学者将本国的民间文学命名为“口碑文学”,因其能更好地体现出韩国民间文学的普遍性、变异性兼稳定性、记录性、民众性以及传承性特征。早期对口碑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虽不全面,但为后期开启的“韩国口碑文学大系”项目奠定了基础。一、二期数据库共收录五万六千余篇资料,使用者可按卷册、题材、类型、地区、题名、正文、口述人以及采集年份等多重维度查阅。该项目前后历时十五年,从确立调查方法、调查资料整理,再到数据库建设,形成了规范的操作指南,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元数据标准以及数据的开放取用,这对中国的同类数据库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格萨尔壁画是以图像形式、绘画文本再现格萨尔史诗的宏大叙事。格萨尔壁画起始于7世纪,兴盛于明清时期。格萨尔壁画的产生与藏族岩画、石刻、传统壁画、唐卡、佛教文化紧密关联。当格萨尔史诗被藏传佛教文化所接纳,英雄史诗便走进寺院,被绘成壁画,受到民众的尊崇膜拜,格萨尔壁画便成为一种具有意义指向的文化实践,具备了祭祀供奉的仪式性、道德训导的教育性和愉悦感官的装饰性三种职能。格萨尔壁画是我们追溯集体文化精神、认知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体图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加强,格萨尔壁画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通
文章阐释了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俄罗斯族所采录的一篇具有“俄狄浦斯”情节的口头叙事散文作品。类似的故事曾出现在古俄罗斯文学作品《关于安德烈·克里特斯基的中篇小说》中,其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俄狄浦斯王》神话;不同的是,前者较后者在情节上增加了弑父乱伦者在上帝面前用忏悔赎罪的东正教思想。当这则具有“俄狄浦斯”情节的古俄罗斯故事从书面转为口头流传时,其精神意蕴从以忏悔方式赎罪的东正教思想变成了人的命运由某种最高力量预定的信仰观念。在东斯拉夫国家(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则故事的口头文学文本最后一次被记录是在二十
自2020年12月1日起,《民族文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网址变更为http://mzwxyj.ajcass.org.即日起,原域名停用.注册用户可以继续使用原有账号和密码登录投稿系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