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的方法,从考查体育与竞技两个术语的概念入手,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揭示出体育与竞技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又相互区别。
关键词:体育 竞技 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5-077-01
现在存在广泛争议的“体育”一词,是在20世纪由日本传入我国的外来词。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外许多教育家、体育家围绕着什么是体育,什么是竞技运动以及与体育类似的一系列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展开了讨论。诸如“体育是教育”、“体育是竞技运动”、“体育是教育与竞技运动”等等。体育究竟是什么?没有澄清,自然也就无法达成共识。探索体育概念必须依据历史和发展的观点,把握住它的脉络,从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中揭示它的本质特征。
英语spor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deportare,主要表示物理性地“搬运”、“输送”、“空间的位移”和“分离”等。后来传入法国被标记为desporter,含义是“情绪转移、“使高兴”、“使愉快”、“玩”、“忍耐”等表现为内心状态的移动、变化和转移。19世纪的sport已成为伴有竞争和激烈的身体活动了。由竞技(sport)一词的发展演变可知,它的含义已由原来的轻松、愉快的游戏娱乐活动转变为具有赌博性质的伴有激烈竞争的身体活动。这种身体活动并不追求身心并完,它所追求的只是比赛最后的胜利,即夺锦标、争冠军。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同志这一倡议其上下句之间显然是因果关系:“发展体育运动”是因,其目的在于“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同志还曾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强调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无体是无德智也”,把体育纳入了教育的范畴,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公认的。既然是教育,它就是一个过程,尽管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但它仍然是存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教育过程。
体育与竞技二者的相同点:体育与竞技均是身体文化的一部分,各自的目标都要借助于身体活动才能实现。体育与竞技二者的不同点:(1)目的不同: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要素,理应按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出发以达到完善人体的目的,其各种运动形式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竞技则不然,它要求运动员挑战自我,超越极限,以追求运动技术水平和比赛的胜利为目的,仅仅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与其终极目的是不相符的。所以有人这样来描述体育与竞技过程:体育过程可表述为:人体—运动—人体(指质量得到增强的人体)。竞技过程可表述为:运动技术—人体—运动技术(指水平得到提高的运动技术)。由此可见,在体育过程中,身体处于对象和目的地位,其运动形式只是手段;而竞技以运动技术为对象和目标,身体只是工具、载体,是为了表现技术的。(2)对象不同:体育面向所有的人,对人体是无选择的,各种不同年龄、性别、体质、运动能力的人均可参加体育活动,并且真义体育中没有选手。而竞技的对象则是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参加竞技活动的人需要有先天的运动条件和发展前途,所以它对人体也是有选择的。
体育与竞技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为手段。体育把几乎所有的竞技运动作为它的内容和手段,正因为如此,拿掉丰富多彩的竞技运动,体育就成为空壳;体育与竞技分家,在实践中不具有可行性。反过来,将体育用于竞技过程中作为竞技的手段时,必须服从竞技的目的。这时二者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竞技用于体育,可以使我们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训练方法和运动竞赛的知识,从而将所学的运动技能用于身体锻炼过程中,这能为我们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蠲. 教育与竞技的思考[J]. 体育师友 , 2007,(02)
[2](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杂志发展青年学者(博士)论坛在西安举行[J]. 中国体育科技 , 2007,(01)
[3]刘雪丰. 论竞技体育的有限伤害伦理准则[J]. 文史博览(理论) , 2007,(02)
[4]刘述芝. 湖北省高校竞技体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 武汉体育学院 , 2006
[5]林晞. 龙岩市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 2006
关键词:体育 竞技 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5-077-01
现在存在广泛争议的“体育”一词,是在20世纪由日本传入我国的外来词。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外许多教育家、体育家围绕着什么是体育,什么是竞技运动以及与体育类似的一系列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展开了讨论。诸如“体育是教育”、“体育是竞技运动”、“体育是教育与竞技运动”等等。体育究竟是什么?没有澄清,自然也就无法达成共识。探索体育概念必须依据历史和发展的观点,把握住它的脉络,从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中揭示它的本质特征。
英语spor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deportare,主要表示物理性地“搬运”、“输送”、“空间的位移”和“分离”等。后来传入法国被标记为desporter,含义是“情绪转移、“使高兴”、“使愉快”、“玩”、“忍耐”等表现为内心状态的移动、变化和转移。19世纪的sport已成为伴有竞争和激烈的身体活动了。由竞技(sport)一词的发展演变可知,它的含义已由原来的轻松、愉快的游戏娱乐活动转变为具有赌博性质的伴有激烈竞争的身体活动。这种身体活动并不追求身心并完,它所追求的只是比赛最后的胜利,即夺锦标、争冠军。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同志这一倡议其上下句之间显然是因果关系:“发展体育运动”是因,其目的在于“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同志还曾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强调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无体是无德智也”,把体育纳入了教育的范畴,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公认的。既然是教育,它就是一个过程,尽管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但它仍然是存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教育过程。
体育与竞技二者的相同点:体育与竞技均是身体文化的一部分,各自的目标都要借助于身体活动才能实现。体育与竞技二者的不同点:(1)目的不同: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要素,理应按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出发以达到完善人体的目的,其各种运动形式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竞技则不然,它要求运动员挑战自我,超越极限,以追求运动技术水平和比赛的胜利为目的,仅仅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与其终极目的是不相符的。所以有人这样来描述体育与竞技过程:体育过程可表述为:人体—运动—人体(指质量得到增强的人体)。竞技过程可表述为:运动技术—人体—运动技术(指水平得到提高的运动技术)。由此可见,在体育过程中,身体处于对象和目的地位,其运动形式只是手段;而竞技以运动技术为对象和目标,身体只是工具、载体,是为了表现技术的。(2)对象不同:体育面向所有的人,对人体是无选择的,各种不同年龄、性别、体质、运动能力的人均可参加体育活动,并且真义体育中没有选手。而竞技的对象则是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参加竞技活动的人需要有先天的运动条件和发展前途,所以它对人体也是有选择的。
体育与竞技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为手段。体育把几乎所有的竞技运动作为它的内容和手段,正因为如此,拿掉丰富多彩的竞技运动,体育就成为空壳;体育与竞技分家,在实践中不具有可行性。反过来,将体育用于竞技过程中作为竞技的手段时,必须服从竞技的目的。这时二者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竞技用于体育,可以使我们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训练方法和运动竞赛的知识,从而将所学的运动技能用于身体锻炼过程中,这能为我们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蠲. 教育与竞技的思考[J]. 体育师友 , 2007,(02)
[2](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杂志发展青年学者(博士)论坛在西安举行[J]. 中国体育科技 , 2007,(01)
[3]刘雪丰. 论竞技体育的有限伤害伦理准则[J]. 文史博览(理论) , 2007,(02)
[4]刘述芝. 湖北省高校竞技体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 武汉体育学院 , 2006
[5]林晞. 龙岩市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