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产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因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非认知的心理品质,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我在平时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多次尝试这一形式,初步领略到它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二,集思广益,拓展视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可能从各自的理解来阐述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小组成员能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拓宽视野,从而对问题会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团结合作,共同提高。学生在合作小组中,通过与同伴共同努力来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这种合作,对一个人的合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可见,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完全适应了历史的潮流,但真正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应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选好时机,设好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教师应做到两个切忌:一是切忌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二是切忌处处小组合作。我认为如下情况适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是在进行比较学习,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或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时;二是在学习重点难点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三是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构建体系时,可以由学生分组自主整理,小组成员通过互检、互评,进行互教、互学,从而达到补缺补漏,综合提高;四是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为了便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教师必须对任教班级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5人左右为宜,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以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小组成员还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一般课堂小组讨论时成员分工应包括:组长,负责召集和组织讨论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观点;发言人,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员负责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记时员,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交流机会;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
小组成员还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一般课堂小组讨论时成员分工应包括:组长,负责召集和组织讨论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观点;发言人,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员负责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记时员,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交流机会;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
第三,组织引导,提升效果。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要以平等的态度把学生当作朋友,多一些理解、鼓励和支持,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合作欲望。其次要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四会”,即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欣赏、学会反思,以促进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增进理解,联络感情,把学习当作乐事。
在小组讨论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启发和点拨工作,因势利导地反复启发学生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还要参与成果分享,为组内的任何一员或本组取得成绩而感到高兴,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欲望。
第四,反馈评价,深化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反馈评价的功能,具体做法有:首先,教师要把激励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要进行表扬与鼓励,同时对学生一些知识性、常规性的错误也要及时指出,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完成学习任务。其次,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M].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体验新课程—历史与社会[M].湖南教育出版社,
[3]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方法[J].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5]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集思广益,拓展视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可能从各自的理解来阐述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小组成员能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拓宽视野,从而对问题会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团结合作,共同提高。学生在合作小组中,通过与同伴共同努力来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这种合作,对一个人的合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可见,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完全适应了历史的潮流,但真正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应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选好时机,设好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教师应做到两个切忌:一是切忌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二是切忌处处小组合作。我认为如下情况适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是在进行比较学习,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或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时;二是在学习重点难点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三是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构建体系时,可以由学生分组自主整理,小组成员通过互检、互评,进行互教、互学,从而达到补缺补漏,综合提高;四是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为了便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教师必须对任教班级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5人左右为宜,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以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小组成员还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一般课堂小组讨论时成员分工应包括:组长,负责召集和组织讨论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观点;发言人,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员负责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记时员,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交流机会;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
小组成员还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一般课堂小组讨论时成员分工应包括:组长,负责召集和组织讨论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观点;发言人,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员负责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记时员,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交流机会;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
第三,组织引导,提升效果。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要以平等的态度把学生当作朋友,多一些理解、鼓励和支持,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合作欲望。其次要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四会”,即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欣赏、学会反思,以促进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增进理解,联络感情,把学习当作乐事。
在小组讨论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启发和点拨工作,因势利导地反复启发学生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还要参与成果分享,为组内的任何一员或本组取得成绩而感到高兴,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欲望。
第四,反馈评价,深化效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反馈评价的功能,具体做法有:首先,教师要把激励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要进行表扬与鼓励,同时对学生一些知识性、常规性的错误也要及时指出,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完成学习任务。其次,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M].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体验新课程—历史与社会[M].湖南教育出版社,
[3]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方法[J].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5]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