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报告1例界限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患者男,53岁.躯干、四肢红斑及结节1年,脓疱2周.皮肤科检查:双侧眉毛外缘稍稀疏;躯干及四肢为主见较多大小不一的红斑和结节,部分皮损中央可见脓疱,结节质中,浸润感明显.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乳头显著水肿,真皮全层见密集组织细胞、泡沫样细胞浸润,另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核尘,部分血管坏死.抗酸染色示较多红色短棒状抗酸菌.诊断:界限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
【机 构】
:
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重庆40001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告1例界限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患者男,53岁.躯干、四肢红斑及结节1年,脓疱2周.皮肤科检查:双侧眉毛外缘稍稀疏;躯干及四肢为主见较多大小不一的红斑和结节,部分皮损中央可见脓疱,结节质中,浸润感明显.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乳头显著水肿,真皮全层见密集组织细胞、泡沫样细胞浸润,另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核尘,部分血管坏死.抗酸染色示较多红色短棒状抗酸菌.诊断:界限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介绍应用颈外静脉移植修复重建腮腺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颊癌根治术后腮腺管缺损者20例,均应用颈外静脉移植修复重建.观察术后愈合,有无涎漏以及腮腺导管口引流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I期愈合,均成功重建腮腺管缺损,分泌引流腮腺涎液,并替代原腮腺管缺损.结论:颈外静脉解剖恒定且表浅,切取容易,口径接近腮腺管,可作为自体静脉移植材料修复腮腺管,手术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患者男,68岁.rn主诉:全身多发角化性丘疹及结节10年余.rn现病史:患者因银屑病14年前于当地药店购买某中成药(含雄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治疗银屑病,并自行按照最大剂量用药,共3年.患者诉服药后银屑病皮损控制良好,但四肢出现散发角化性丘疹及结节,渐累及全身.2018年10月来我科就诊.rn既往史:银屑病30年余.
目的:通过Image J软件评估颌骨囊肿传统摘除术(TE)与开窗减压术(F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6月~2020年6颌骨囊肿病例共64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TE组和FD组,其中TE组34例,FD组30例.通过Image J软件测量术前、术后曲面体层片资料,比较分析囊肿面积及灰度值的变化情况及围手术期相关信息的差异性,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用于颌骨囊肿治疗的疗效.结果:TE组与FD组囊肿面积均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6个月FD组囊肿面积变化率大于TE组(P<0.05);TE组术后3个月囊
先天性腭裂是最常见的口腔颌面部发育畸形,手术是修复腭裂的唯一方法.初期腭裂手术的最主要目的是达到腭咽闭合,最终获得良好的语音效果.阐明影响初期腭裂术后语音效果的因素,探讨适宜的治疗方案是国内外唇腭裂治疗中心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可能影响初期腭裂术后语音效果的因素,如手术时机、手术方法、腭裂类型与腭咽部解剖结构、腺样体、扁桃体与语音的关系、性别、术后语音治疗等作一综述.
目的:总结唇部扁平苔藓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对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门诊2012年1月-2020年1月间20例发生于唇部、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为扁平苔藓的患者临床与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男9例(45%),女11例(55%),平均发病年龄51.15岁,平均病史2.47年,6例(30%)上下唇部均有受累,14例(70%)累及下唇,全部患者均表现为淡白色或淡紫色斑片,16例(80%)有糜烂,16例(80%)可见Wickham纹,9例(45%)并发颊黏膜损害.临床初诊为扁平苔藓者13例(
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是较为严重的以典型皮肤靶形损害及严重表皮剥脱为特征的皮肤黏膜综合征,可导致严重的眼、肝及肺损害,继发感染导致脓毒血症死亡的严重皮肤疾病.目前SJS及TEN被认为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对于表皮剥脱面积≤10%者临床诊断为SJS,10~30%者为SJS/TEN交界,≥30%者为TEN[1].
患者女,78岁.左鼻翼部结节10年余.皮肤科检查:左鼻翼粉色结节,呈半球状,直径约1 cm,质韧,稍有压痛,表面溃疡结痂,无渗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具有实性和囊性区域,包含由毛囊生发细胞组成的实性小岛,外周呈栅栏样;向毛鞘分化的透明细胞小岛,中央具有致密嗜酸性角蛋白;向毛母质分化的双嗜性角蛋白和鬼影细胞小岛;向内毛根鞘分化的细胞岛,中央有双嗜性角蛋白.免疫组化:CD34(+)、上皮抗原抗体(Ber-Ep4)(+).诊断:全毛囊瘤.患者经手术切除后无复发,目前持续随访中.
报告1例颈项部动静脉血管瘤.患者男,62岁.颈项部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颈项部一紫红色斑块,直径约2.5 cm,表面呈颗粒样,质软,触之无搏动感,无触痛,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上部厚壁及薄壁血管增生,血管内皮细胞无异形.诊断:动静脉血管瘤.明确诊断后,建议患者完善影像学检查,患者失随访.
患者女,46岁.右腰部暗褐色斑块17年.患者17年前无明显诱因右腰部出现一暗褐色斑块,无疼痛、瘙痒,未诊治.随后皮损逐渐增大,10年前就诊于某医院,行手术切除治疗,自诉当时诊断为“良性肿瘤”.7年前右腰部手术部位再次出现类似皮损,随后皮损逐渐增大,亦无自觉症状,于2016年9月到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临床泌尿外科杂志》又走过一个五年奋进路,迎来创刊三十五周年.三十五年来,《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牢牢把握“立足临床、面向临床、服务临床”的初心,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凝聚泌尿外科大家思想与力量,勇走临床创新之路,助推泌尿外科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