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微软的成长故事,微软充分利用了硬件与软件、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之间的网络效应,其战略轨迹依次沿着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网络软件的层次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地牢牢控制计算机界面
如果说IBM主宰了大型机时代,那么微软就是PC时代的霸主。所谓时势造英雄,随着IT产业从大型机时代进入到PC时代,一个新的王者诞生了,它就是比尔·盖茨缔造的微软帝国。
微软登顶的过程颇有些戏剧性。时间退回到微软创立的1975年,不满19岁的哈佛三年级生比尔盖茨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世界首富,而且来得那么快。
微软的第一桶金是通过与世界上第一台微型电脑“阿尔泰”的生产厂商签署BASIC语言使用权协议,获得的18万美元的版权费。一举成名之后,他们又得到GE和全国收款机公司等大公司的合同,在业界名声大振。但是如果不是搭上了蓝色巨人的战车,微软或许永远没有机会成为行业霸主。
温特主义的胜利
1981年8月12日,为了应对以苹果为首的众多微型电脑厂商的挑战,IBM开放了设计标准: IBM最终设计出了一款基于英特尔的CPU、微软的操作系统和从外部大量采购配件的个人电脑IBM PC。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开放标准是一把双刃剑。IBM PC虽然热卖,并击败了苹果公司等其他品牌,但遇到了大批仿造兼容机的侵蚀,价格战越打越烈,IBM优势无法发挥作用,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扶持的微软一步步登上产业领袖的宝座,自己却在低端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中痛苦挣扎。
在以后若干年中,微软公司的视窗系统和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互相咬合搭配,经常同步升级并全球同步发售,凭借实力和快速的创新不断抛开对手,引导市场标准和整个产业升级,成为行业的核心企业。这段历史被后来产业观察家们叫做“温特主义”。它宣告“福特主义”代表的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商业模式的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模块化分工方式的兴起。
垄断操作系统
微软和IBM签署了现代工业史上最重要的商业合同,根据合同,IBM 允诺承担开发MS-DOS 的大部分费用,但它允许微软向第三者转让使用操作系统的许可。随着电脑利润区从电脑组装到软件开发的转移,整机组装的利润越来越薄,人们更加看重电脑的软件功能。所以,当IBM在各种仿造机的冲击下走下坡路的时候,微软却如日中天,微软不仅从IBM制造的电脑中获得软件许可的收费,而且也从其他安装MS-DOS的公司中收取使用费。为了获得垄断地位,微软采取了掠夺性定价策略,每个MS-DOS只卖5美元。几乎所有的个人电脑都使用MS-DOS,这笔特许使用权报酬为早期的微软带来滚滚财源。
然而,MS-DOS并不是性能最好的操作系统。苹果mac机的图形界面要先进很多。1982年,乔布斯当年邀请盖茨参观他得意的图形界面,并要求微软为mac机开发应用软件。微软接受了乔布斯提出的苛刻的条件,但从中学到了图形界面的先进技术,被乔布斯斥为:“无耻的剽窃”。
事实上,“不做第一个,但要做最好的一个”是比尔盖茨经营哲学。它赖以发家的MS-DOS是从市场上买来并加以重大改进的,它推出的Windows 1.0版本也是模仿苹果的,但是强大的学习能力、集采百家之长正是微软核心能力之所在,这是微软可以独步天下的关键。相比而言,乔布斯领导的早期的苹果公司却犯了一系列错误。其中操作系统长期存在严重缺陷是重要原因,它的图形界面虽领先整整一个时代,却存在兼容性差、可运行的软件少以及运行慢等诸多缺陷。因此,当微软在图形界面方面赶上来的时候,等待苹果电脑的只有惨败的命运了。
捆绑应用软件
垄断操作系统仅仅是微软建立垄断优势的第一步。在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的应用软件才是微软发家的主利润区。请看微软是怎样将应用软件捆绑在操作系统平台上而巩固和扩大垄断优势的。
1990年以后,微软将开发重点转向应用软件市场。微软公司最初是桌面应用的挑战者,它首先用Word挑战Word Perfect系统,然后用Excel挑战Lotus 1-2-3系统。这两种软件产品成为了同类产品的市场领导者。后来,微软推出了Office套件,和Windows操作系统一起捆绑销售。1990年,微软在电子表格市场和文字处理软件市场只占10%和15%。凭借操作系统平台优势,它很快推出了套装软件OFFICE,1994年,OFFICE为微软创造了超过一半的利润。Office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桌面标准,每年都有新的功能整合进去,系统优势无人可以匹敌。
微软最核心的竞争能力是能将分散发展的单体软件集成捆绑在一起,形成功能更强大的系统软件,并持续保持系统领先优势。正如微软软件首席分析师雷奥兹:“比任何一块积木更重要的事,你应该知道如何将它和其它积木组合。对于一切程序,应用软件以及附件来说,重要的是掌握已有的软件模块组合能力,而不是单独开发新软件的能力。”
从“世纪商战”到“世纪审判”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就在微软节节胜利的同时,IT产业又在完成一次从PC时代向互联网时代的变迁。和IBM一样,微软的地位同样受到了挑战。
第一个麻烦来自1994年4月4日创立的网景(Netscape)公司,该公司的主打产品是网络浏览器Navigator,网景的野心是建立一个新的用户界面,用它来作为用户和互联网之间的新的界面,这样就把微软挡在了互联网大门以外。面对网景的威胁,微软最终将自己开发的IE浏览器捆免费捆绑到windows视窗系统中。网景在浏览器市场的微弱优势很快就被Windows视窗的系统优势所超越。网景和微软这场争夺互联网门户大战被称为“世纪商战”,最终以微软的胜利,网景的惨败告终。
落败后的网景公司后来被美国在线收购,从而结束了短暂的公司历史。但网景的失败引起了IT业同仁们对它的同情和对微软的愤怒,它们联手美国商务部起诉微软。2001年,历时四年的微软反垄断案落幕,联邦最高法院终审裁定,微软免于被分拆,但不得利用垄断地位排斥微软以外的竞争对手的软件。这就是著名的“世纪审判”。
互联网时代的追赶者
“世纪审判”或许给微软的扩张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并非动摇微软霸主地位的主因。
微软走下神坛的故事正是从击败网景浏览器开始的。为了挽回市场,网景开放了大部分浏览器源代码,开发出了更出色的新一代浏览器:“Mozilla”以及“Phoenix”,也就是Firefox的前身。另一方面,微软的竞争对手们资助开发了开源操作系统Linux,从2005年开始,Linux产品开始获得市场青睐。
在互联网时代,至少出现了两个并行的操作系统平台,一个是微软的“windows IE”,一个是“Linux Firefox”。在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在新的开放平台上开发出更多新的互联网软件的时候,微软垄断优势越来越弱了,事实上,微软随后也不得不采取了防卫战略:开放部分源代码,以减少Linux对程序开发人员的吸引力。
互联网软件的操作系统是浏览器,浏览器标准的多样化无疑为众多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络创造了条件,除了Firefox浏览器,以速度闻名的Opera、苹果的Safari、谷歌的Chrome都开始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将微软从霸主宝座上拖下来的正是它的宿敌苹果公司,当年,微软借助IBM战车战胜了苹果,并一度将苹果逼入绝境,但大难不死的苹果在乔布斯的带领下东山再起,2003年以来,苹果奉行“数字化生活方式战略”连续发布iLife 套装产品,耀眼的程度和90年代的微软在OFFICE上的创新相媲美。2010年5月27日,苹果公司市值超越了微软,这或许是一个标示性事件,预示着微软霸主地位的正式结束,一个群雄并争的年代已经开启。
启示:
那么,什么因素成就了微软帝国,又是什么导致其风光不再?答案在于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又叫“网络外部性”,根据以色列经济学家奥兹·夏伊在《网络产业经济学》中提出的定义,“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
梅特卡夫法则更严格地表述了网络效应。如果一个网络的使用者是n个人,那么网络对每个人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网络对所有人的总价值等于n×(n-1)=n2- n。举个例子,假如使用电话的用户是10个人,那么,每个人都和除自己以外的其他9个人通话,那么总的通讯量是10×9=90,如果用户数是100,则通讯量为100×99=9900,用户数增加了10倍,但通讯价值则增加了102倍。这就是网络效应的正反馈原理。
微软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以下三重网络效应。
其一,温特主义的胜利很好地阐释了软件和硬件之间的互补网络效应。电脑硬件价格的剧烈下降和安装基数的急剧扩张,导致对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强烈需求。
其二,采取渗透定价,以几乎免费的方式倾销操作系统,垄断了操作界面。
其三,在windows系统上捆绑Office套装软件。其卓越的性价比和兼容性无人能敌。
回顾微软的成长故事,微软充分利用了硬件与软件、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之间的网络效应,其战略轨迹依次沿着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网络软件的层次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地牢牢控制计算机界面。
凭借以上法宝,微软在PC时代取得了霸主地位,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微软的垄断地位提出了挑战。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多元网络并存,在微软的周围,谷歌以搜索业务为核心,苹果以软硬件的完美搭配为核心,以及其它从自身核心出发的众多网络公司的崛起,都在威胁着微软的地盘,微软从PC时代的领先者变成了互联网时代的追赶者,垄断优势日渐式微。
如果说IBM主宰了大型机时代,那么微软就是PC时代的霸主。所谓时势造英雄,随着IT产业从大型机时代进入到PC时代,一个新的王者诞生了,它就是比尔·盖茨缔造的微软帝国。
微软登顶的过程颇有些戏剧性。时间退回到微软创立的1975年,不满19岁的哈佛三年级生比尔盖茨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世界首富,而且来得那么快。
微软的第一桶金是通过与世界上第一台微型电脑“阿尔泰”的生产厂商签署BASIC语言使用权协议,获得的18万美元的版权费。一举成名之后,他们又得到GE和全国收款机公司等大公司的合同,在业界名声大振。但是如果不是搭上了蓝色巨人的战车,微软或许永远没有机会成为行业霸主。
温特主义的胜利
1981年8月12日,为了应对以苹果为首的众多微型电脑厂商的挑战,IBM开放了设计标准: IBM最终设计出了一款基于英特尔的CPU、微软的操作系统和从外部大量采购配件的个人电脑IBM PC。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开放标准是一把双刃剑。IBM PC虽然热卖,并击败了苹果公司等其他品牌,但遇到了大批仿造兼容机的侵蚀,价格战越打越烈,IBM优势无法发挥作用,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扶持的微软一步步登上产业领袖的宝座,自己却在低端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中痛苦挣扎。
在以后若干年中,微软公司的视窗系统和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互相咬合搭配,经常同步升级并全球同步发售,凭借实力和快速的创新不断抛开对手,引导市场标准和整个产业升级,成为行业的核心企业。这段历史被后来产业观察家们叫做“温特主义”。它宣告“福特主义”代表的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商业模式的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模块化分工方式的兴起。
垄断操作系统
微软和IBM签署了现代工业史上最重要的商业合同,根据合同,IBM 允诺承担开发MS-DOS 的大部分费用,但它允许微软向第三者转让使用操作系统的许可。随着电脑利润区从电脑组装到软件开发的转移,整机组装的利润越来越薄,人们更加看重电脑的软件功能。所以,当IBM在各种仿造机的冲击下走下坡路的时候,微软却如日中天,微软不仅从IBM制造的电脑中获得软件许可的收费,而且也从其他安装MS-DOS的公司中收取使用费。为了获得垄断地位,微软采取了掠夺性定价策略,每个MS-DOS只卖5美元。几乎所有的个人电脑都使用MS-DOS,这笔特许使用权报酬为早期的微软带来滚滚财源。
然而,MS-DOS并不是性能最好的操作系统。苹果mac机的图形界面要先进很多。1982年,乔布斯当年邀请盖茨参观他得意的图形界面,并要求微软为mac机开发应用软件。微软接受了乔布斯提出的苛刻的条件,但从中学到了图形界面的先进技术,被乔布斯斥为:“无耻的剽窃”。
事实上,“不做第一个,但要做最好的一个”是比尔盖茨经营哲学。它赖以发家的MS-DOS是从市场上买来并加以重大改进的,它推出的Windows 1.0版本也是模仿苹果的,但是强大的学习能力、集采百家之长正是微软核心能力之所在,这是微软可以独步天下的关键。相比而言,乔布斯领导的早期的苹果公司却犯了一系列错误。其中操作系统长期存在严重缺陷是重要原因,它的图形界面虽领先整整一个时代,却存在兼容性差、可运行的软件少以及运行慢等诸多缺陷。因此,当微软在图形界面方面赶上来的时候,等待苹果电脑的只有惨败的命运了。
捆绑应用软件
垄断操作系统仅仅是微软建立垄断优势的第一步。在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的应用软件才是微软发家的主利润区。请看微软是怎样将应用软件捆绑在操作系统平台上而巩固和扩大垄断优势的。
1990年以后,微软将开发重点转向应用软件市场。微软公司最初是桌面应用的挑战者,它首先用Word挑战Word Perfect系统,然后用Excel挑战Lotus 1-2-3系统。这两种软件产品成为了同类产品的市场领导者。后来,微软推出了Office套件,和Windows操作系统一起捆绑销售。1990年,微软在电子表格市场和文字处理软件市场只占10%和15%。凭借操作系统平台优势,它很快推出了套装软件OFFICE,1994年,OFFICE为微软创造了超过一半的利润。Office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桌面标准,每年都有新的功能整合进去,系统优势无人可以匹敌。
微软最核心的竞争能力是能将分散发展的单体软件集成捆绑在一起,形成功能更强大的系统软件,并持续保持系统领先优势。正如微软软件首席分析师雷奥兹:“比任何一块积木更重要的事,你应该知道如何将它和其它积木组合。对于一切程序,应用软件以及附件来说,重要的是掌握已有的软件模块组合能力,而不是单独开发新软件的能力。”
从“世纪商战”到“世纪审判”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就在微软节节胜利的同时,IT产业又在完成一次从PC时代向互联网时代的变迁。和IBM一样,微软的地位同样受到了挑战。
第一个麻烦来自1994年4月4日创立的网景(Netscape)公司,该公司的主打产品是网络浏览器Navigator,网景的野心是建立一个新的用户界面,用它来作为用户和互联网之间的新的界面,这样就把微软挡在了互联网大门以外。面对网景的威胁,微软最终将自己开发的IE浏览器捆免费捆绑到windows视窗系统中。网景在浏览器市场的微弱优势很快就被Windows视窗的系统优势所超越。网景和微软这场争夺互联网门户大战被称为“世纪商战”,最终以微软的胜利,网景的惨败告终。
落败后的网景公司后来被美国在线收购,从而结束了短暂的公司历史。但网景的失败引起了IT业同仁们对它的同情和对微软的愤怒,它们联手美国商务部起诉微软。2001年,历时四年的微软反垄断案落幕,联邦最高法院终审裁定,微软免于被分拆,但不得利用垄断地位排斥微软以外的竞争对手的软件。这就是著名的“世纪审判”。
互联网时代的追赶者
“世纪审判”或许给微软的扩张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并非动摇微软霸主地位的主因。
微软走下神坛的故事正是从击败网景浏览器开始的。为了挽回市场,网景开放了大部分浏览器源代码,开发出了更出色的新一代浏览器:“Mozilla”以及“Phoenix”,也就是Firefox的前身。另一方面,微软的竞争对手们资助开发了开源操作系统Linux,从2005年开始,Linux产品开始获得市场青睐。
在互联网时代,至少出现了两个并行的操作系统平台,一个是微软的“windows IE”,一个是“Linux Firefox”。在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在新的开放平台上开发出更多新的互联网软件的时候,微软垄断优势越来越弱了,事实上,微软随后也不得不采取了防卫战略:开放部分源代码,以减少Linux对程序开发人员的吸引力。
互联网软件的操作系统是浏览器,浏览器标准的多样化无疑为众多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络创造了条件,除了Firefox浏览器,以速度闻名的Opera、苹果的Safari、谷歌的Chrome都开始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将微软从霸主宝座上拖下来的正是它的宿敌苹果公司,当年,微软借助IBM战车战胜了苹果,并一度将苹果逼入绝境,但大难不死的苹果在乔布斯的带领下东山再起,2003年以来,苹果奉行“数字化生活方式战略”连续发布iLife 套装产品,耀眼的程度和90年代的微软在OFFICE上的创新相媲美。2010年5月27日,苹果公司市值超越了微软,这或许是一个标示性事件,预示着微软霸主地位的正式结束,一个群雄并争的年代已经开启。
启示:
那么,什么因素成就了微软帝国,又是什么导致其风光不再?答案在于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又叫“网络外部性”,根据以色列经济学家奥兹·夏伊在《网络产业经济学》中提出的定义,“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
梅特卡夫法则更严格地表述了网络效应。如果一个网络的使用者是n个人,那么网络对每个人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网络对所有人的总价值等于n×(n-1)=n2- n。举个例子,假如使用电话的用户是10个人,那么,每个人都和除自己以外的其他9个人通话,那么总的通讯量是10×9=90,如果用户数是100,则通讯量为100×99=9900,用户数增加了10倍,但通讯价值则增加了102倍。这就是网络效应的正反馈原理。
微软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以下三重网络效应。
其一,温特主义的胜利很好地阐释了软件和硬件之间的互补网络效应。电脑硬件价格的剧烈下降和安装基数的急剧扩张,导致对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强烈需求。
其二,采取渗透定价,以几乎免费的方式倾销操作系统,垄断了操作界面。
其三,在windows系统上捆绑Office套装软件。其卓越的性价比和兼容性无人能敌。
回顾微软的成长故事,微软充分利用了硬件与软件、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之间的网络效应,其战略轨迹依次沿着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网络软件的层次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地牢牢控制计算机界面。
凭借以上法宝,微软在PC时代取得了霸主地位,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微软的垄断地位提出了挑战。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多元网络并存,在微软的周围,谷歌以搜索业务为核心,苹果以软硬件的完美搭配为核心,以及其它从自身核心出发的众多网络公司的崛起,都在威胁着微软的地盘,微软从PC时代的领先者变成了互联网时代的追赶者,垄断优势日渐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