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听了两堂科学公开课,执教者数量繁多的各类材料让人眼花缭乱,佩服执教老师准备充分的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捏了一把汗,如此准备如何应对正常的教学?光搜集这些材料就耗尽精力了。
在评课时,资深的教研员就提出了“课堂成本”这个观点,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依靠堆砌大量材料来“丰富”我们的科学课堂,我们不要!应该想办法从调整教材的切入点入手,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地利用教材,尽可能地减少准备材料,降低课堂成本。这个要求的背后就是更深地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我们学校曾邀请一位特级教师来作“构筑理想课堂”的讲座,他就提出关于“课堂成本”的理解——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直以来,教师对科学课堂中的教学设计、实验安排都有主观的看法,以为只要能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各类资源,无论其成本和代价如何都应该尽可能地搬入课堂,尤其是在上公开展示课时。以为只有这样才更能显示教师的精心安排和充分准备,甚至很多时候都成为评课时值得称道之处。
毋庸置疑,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这种准备不切实际且远远超出了这节课的工作量,甚至是原来的几倍十几倍,而很多时候这仅仅是为了上一节公开课。试问,这样的课堂准备值得么?有必要么?难道在平时也是这样做的?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样的做法更有作秀之嫌。如果在平时也是这样做的话,那倒是学生的幸运了,值得好好表扬,但实际可能并非如此。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进行准备时,很有必要考虑课堂成本,也就是材料的选用,同样的内容用较低的成本完成教学,就是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分析《植物的果实》,选用廉价的橘子和昂贵的进口水果同样能解释水果的构造,你会选哪种呢?
伴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出现,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似乎已经成为公开课的必备工具,许多老师可谓尽其所能地将课件做得尽善尽美,让自己的课也“染”上现代气息。对课件我并不避讳,现代技术我也非常欢迎,但多媒体课件只能是辅助的教学工具,切不可喧宾夺主掩盖了教学本身。如果用一个PPT文稿甚至一张照片就能搞定的环节有必要郑重其事地做成烦琐的课件吗?
以前听过省教坛新秀的汇报课《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执教者用一小包QQ糖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睛,也吸引了学生的嘴巴,在品尝完之后更吸引了学生的心,整堂课就紧紧围绕着这包糖的包装展开了,细细分析这个包装是不是比找来大量不同的包装来得更有效更省事呢?我教学《运用感官》时,有现成的配套多媒体课件,我只选用了“挑选西瓜”的环节进行展示,其余都是课前设计,就地取材——我口袋中的东西让学生来摸、来听、来猜……经过这样的处理,我跳出了课件所设定的框架,增加了师生互动,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并不需要多少成本,课前往口袋中随便放几样小东西即可。
此时,我想起了汉代两位名将——程不识和李广。程将军治军“烦扰”,士卒平时总是如拉满弦的弓,苦不堪言;李广治军简易,免除各种繁文缛节,士卒多“轶乐”。虽说两人均战功卓著,声名显赫,但士兵却是“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这是不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李广的治军之道更高于程不识呢?因为不仅要看你的功绩,更要看你为获取功绩而支付的成本!同理,我们要看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要看为完成教学而支付的成本!
所以能简单的就不要复杂,能直接的就不要绕弯,能浓缩的就不要累赘。这样,我们的课前准备就可以轻松一些,可以省下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当然,关于降低课堂成本,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连必要的环节都省了,那样就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评课时,资深的教研员就提出了“课堂成本”这个观点,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依靠堆砌大量材料来“丰富”我们的科学课堂,我们不要!应该想办法从调整教材的切入点入手,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地利用教材,尽可能地减少准备材料,降低课堂成本。这个要求的背后就是更深地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我们学校曾邀请一位特级教师来作“构筑理想课堂”的讲座,他就提出关于“课堂成本”的理解——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直以来,教师对科学课堂中的教学设计、实验安排都有主观的看法,以为只要能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各类资源,无论其成本和代价如何都应该尽可能地搬入课堂,尤其是在上公开展示课时。以为只有这样才更能显示教师的精心安排和充分准备,甚至很多时候都成为评课时值得称道之处。
毋庸置疑,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这种准备不切实际且远远超出了这节课的工作量,甚至是原来的几倍十几倍,而很多时候这仅仅是为了上一节公开课。试问,这样的课堂准备值得么?有必要么?难道在平时也是这样做的?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样的做法更有作秀之嫌。如果在平时也是这样做的话,那倒是学生的幸运了,值得好好表扬,但实际可能并非如此。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进行准备时,很有必要考虑课堂成本,也就是材料的选用,同样的内容用较低的成本完成教学,就是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分析《植物的果实》,选用廉价的橘子和昂贵的进口水果同样能解释水果的构造,你会选哪种呢?
伴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出现,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似乎已经成为公开课的必备工具,许多老师可谓尽其所能地将课件做得尽善尽美,让自己的课也“染”上现代气息。对课件我并不避讳,现代技术我也非常欢迎,但多媒体课件只能是辅助的教学工具,切不可喧宾夺主掩盖了教学本身。如果用一个PPT文稿甚至一张照片就能搞定的环节有必要郑重其事地做成烦琐的课件吗?
以前听过省教坛新秀的汇报课《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执教者用一小包QQ糖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睛,也吸引了学生的嘴巴,在品尝完之后更吸引了学生的心,整堂课就紧紧围绕着这包糖的包装展开了,细细分析这个包装是不是比找来大量不同的包装来得更有效更省事呢?我教学《运用感官》时,有现成的配套多媒体课件,我只选用了“挑选西瓜”的环节进行展示,其余都是课前设计,就地取材——我口袋中的东西让学生来摸、来听、来猜……经过这样的处理,我跳出了课件所设定的框架,增加了师生互动,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并不需要多少成本,课前往口袋中随便放几样小东西即可。
此时,我想起了汉代两位名将——程不识和李广。程将军治军“烦扰”,士卒平时总是如拉满弦的弓,苦不堪言;李广治军简易,免除各种繁文缛节,士卒多“轶乐”。虽说两人均战功卓著,声名显赫,但士兵却是“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这是不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李广的治军之道更高于程不识呢?因为不仅要看你的功绩,更要看你为获取功绩而支付的成本!同理,我们要看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要看为完成教学而支付的成本!
所以能简单的就不要复杂,能直接的就不要绕弯,能浓缩的就不要累赘。这样,我们的课前准备就可以轻松一些,可以省下更多的时间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当然,关于降低课堂成本,并不是越简单越好,连必要的环节都省了,那样就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