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大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圍,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教授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关键词:外语文化;新课程标准;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跨文化交际(intercudturd Communication或Cnis—Clu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不同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是紧紧地束缚着教师的手脚
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在外语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掌握的也较好,但却缺乏在不同场合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较陈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习惯于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主动性,很少利用课本以外的时间阅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学习方法上,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往往只重视信息的接收,而忽略信息的输出。
(三)教师文化素养低下,跨文化意识薄弱
大部分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不高,知识面不够广,认为跨文化教育太深奥、复杂、且不易操作。
二、新课程标准下文化导入的方法
新修订教材的一些特点和理念都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与文化社会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益突出,而发展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和接纳异文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难以回避的内容。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跨越培养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他们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文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主阵地。
首先,教师要将文化列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出分阶段目标,使文化教学能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这样,教师就可以运用各种途径渗透文化内容。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渗透的途径有:
1.词汇渗透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典故、习语等的来龙去脉,以便他们理解其深刻内涵。
2.对话渗透
让学生注意语言的得体性,了解英语本族语者的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懂得什么时间、地点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以增强表达能力。
3.阅读渗透
阅读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懂得包含一定文化背景的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增强对文化差异敏感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去获得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百科知识,以填补学生在异国文化背景知识中的空白。
4.听力渗透
扫除听力中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障碍,如提供有关历史、地理、思维方式、禁忌、幽默等方面的文化信息。
其次,应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1.注解法
对一些特殊的语言描写以及某些语言表达的特定含义加以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就诠释到哪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
2.融合法
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新教材Unit 6 Gooel Manners,讲的是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介绍中国的餐桌礼仪从而导入新课程。课前几分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生的相关体验,而且能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3.实践法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话剧进行表演,新教材Unit 14 Festwal讲述的是不同国家庆祝节日的风俗,在处理本单元的内容时,可以在课堂上表演美国人是如何庆祝鬼节的。这一方法不仅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也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
4.比较法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为导入文化。
5.专门讲解法
教师对历史剧、文学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及性格描写应专门进行讲解,否则学生就进行中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中主人翁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科学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实现它们,独立的掌握它们,文化知识的教学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索。新教材每一课都有小组活动,如学生之间对话、写调查报告、小组讨论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其文化的敏感性。
运用有关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研究、交流,熟悉中外节日或习俗,为学生提供较大的实践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功和喜悦,同时,又较好地实现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标。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文化作为语言中一个活跃的因素,传送着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会带来文化间的冲突和矛盾,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教人、教文化都是渗透于语言之中的,不是脱离语言教学的。”这意味着文化的融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但尤其应当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在课堂语言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关键词:外语文化;新课程标准;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跨文化交际(intercudturd Communication或Cnis—Clu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不同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是紧紧地束缚着教师的手脚
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在外语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掌握的也较好,但却缺乏在不同场合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较陈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习惯于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主动性,很少利用课本以外的时间阅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学习方法上,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往往只重视信息的接收,而忽略信息的输出。
(三)教师文化素养低下,跨文化意识薄弱
大部分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不高,知识面不够广,认为跨文化教育太深奥、复杂、且不易操作。
二、新课程标准下文化导入的方法
新修订教材的一些特点和理念都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与文化社会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益突出,而发展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和接纳异文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难以回避的内容。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跨越培养学习者纯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他们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和理解母语文化和异文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主阵地。
首先,教师要将文化列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出分阶段目标,使文化教学能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这样,教师就可以运用各种途径渗透文化内容。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渗透的途径有:
1.词汇渗透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典故、习语等的来龙去脉,以便他们理解其深刻内涵。
2.对话渗透
让学生注意语言的得体性,了解英语本族语者的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懂得什么时间、地点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以增强表达能力。
3.阅读渗透
阅读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懂得包含一定文化背景的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增强对文化差异敏感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去获得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百科知识,以填补学生在异国文化背景知识中的空白。
4.听力渗透
扫除听力中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障碍,如提供有关历史、地理、思维方式、禁忌、幽默等方面的文化信息。
其次,应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1.注解法
对一些特殊的语言描写以及某些语言表达的特定含义加以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就诠释到哪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
2.融合法
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新教材Unit 6 Gooel Manners,讲的是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先介绍中国的餐桌礼仪从而导入新课程。课前几分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生的相关体验,而且能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3.实践法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话剧进行表演,新教材Unit 14 Festwal讲述的是不同国家庆祝节日的风俗,在处理本单元的内容时,可以在课堂上表演美国人是如何庆祝鬼节的。这一方法不仅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也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
4.比较法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为导入文化。
5.专门讲解法
教师对历史剧、文学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及性格描写应专门进行讲解,否则学生就进行中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中主人翁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科学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实现它们,独立的掌握它们,文化知识的教学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索。新教材每一课都有小组活动,如学生之间对话、写调查报告、小组讨论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其文化的敏感性。
运用有关语言,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研究、交流,熟悉中外节日或习俗,为学生提供较大的实践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功和喜悦,同时,又较好地实现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标。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文化作为语言中一个活跃的因素,传送着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会带来文化间的冲突和矛盾,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教人、教文化都是渗透于语言之中的,不是脱离语言教学的。”这意味着文化的融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但尤其应当把相应的文化知识同步贯穿在课堂语言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