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走入宋庄的雕塑工厂前,我脑海中闪现过两个毫无关联的念头:798艺术区里隋建国的那个红色“大恐龙”是不是在这里完成的,会是出自今天采访的师傅之手吗?在中国的土地上是否还感受到柳宗悦笔下民众工艺的力量?走访过后,我才顿时明白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念头其实都关联着同一个隐忧:向来被低估的匠人的价值。
“上了贼船了,就下不来了。”
提起远在通州的宋庄,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那里聚集着一群疯狂的艺术家,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围绕在艺术家周围的还有一大批靠谱的行家师傅,他们在雕塑工厂里的工作生活并不比艺术家们轻松多少,除了要在规定的工期内赶制订件,还要设法满足各种稀奇古怪的订单要求,要是遇上比较苛刻的客户,返工更是家常便饭。当我们拜访雕塑工厂时,在略显脏乱的工作环境中,很多工人都在专注地赶制着手上的作品,几个腼腆的小师傅对我们的突然造访显得好奇而谨慎,打量一番后又低头继续做活了。因为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才让每个艺术家的梦得以完美着陆,他们工作中的专注看来格外感人。而用老师傅邓海峰的话说却是:靠手艺吃饭的人很简单也很实际。
邓师傅其实并不老,一双有些年头的运动鞋,衬衣长裤,再加上一个小马甲,即便穿着非常随意,头发却整齐利落。因此称他为老师傅更多是对他从业多年的一份敬重。邓师傅是广东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在毛老板的厂子里做活儿了,随着毛老板的生意扩展,2004年,举家来到了北京。得知我们想向他了解些厂里的情况,他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小抗拒,怕说错话也怕说不好。直到他稳健的贤内助出现,他才显得没有那么紧张了。邓师傅的妻子穿着也算时髦讲究,烫过的头发纹丝不乱,谈起两人的相识,也不免一脸害羞地说,起初是跟邓师傅学艺,后来嫁给他就再也没离开这个行业。现在她也是这个工厂里的骨干之一,可以说他们夫妻俩基本上是以厂为家了。
谈起怎么会干这一行这么久,邓师傅很幽默地说:“上了贼船了,就下不来了。”作为厂子里元老级的师傅,邓海峰的手艺是业界小有名气的。他不把自己做过的作品做任何影像记录和资料保留,即便很多人劝他这样做,方便以后谈活儿。“我们做的是别人的东西,拿来什么做什么,有什么好值得夸耀的,至于你信不信我,我给你图册看了,最后不出活儿也是白搭。”凭着精良的手艺,邓师傅好像从来不缺活儿。让他头疼的是他在工作中总有达不到的高度,翻过一山又一山的感觉,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导致他来到北京工作的重要原因。他说,天子脚下还是好。其实也是工作机会和接触的人群非常丰富的意思。言语中能感到,这身技艺带给他的既有快乐,也有困扰。
“我要一只鸟。”
在车间里,一个年轻的师傅正在按比例放大一件雕塑。邓师傅会时不时地指导他的塑型,也对我们说,这是个美术院校毕业的高材生。在常人看来,把一件能托在手掌中大小的雕塑做成个两人高的巨型雕塑简直是一次了不起的再创作了。而在邓师傅眼里,这是工厂里最平常不过的简单活。很多时候,没有小稿,只是一个平面的设计图,也要按照对方的心愿制作;又或是一个艺术家跑来跟他说一通想法,就要邓师傅给出一个雕塑成品。“有一次,有个人跑来跟我说,我要一只鸟,就是天空飞翔的那种。还有一次,有个人说他想要一个北魏风格的飞天,我不知道怎么做,就跑到云冈石窟去看,我就在那里像傻子一样看了两天,琢磨来琢磨去。过去的人做得东西真好,好得我难以理解。”
什么稀奇古怪的情况,邓师傅都遇到过,跟艺术家打交道,他上至国际大牌,下至学校刚毕业的学生。这一点是他非常自豪的。凭着丰富的资历,邓师傅的眼光也很毒辣,他们厂里招来的人不需要什么面试考核,拉出来看看能不能做活儿就知道该留不该留。出活儿、靠谱,是得到老板器重的原因之一。
跟很多艺术家打交道是工作的需要,但是邓师傅似乎并没有意愿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好像做他们这一行,不在作品上署名是个非常正常的事情。他们也从不和艺术家抢风头。“我们没有那种资历,算不上艺术家,也不想成为艺术家。他们压力都很大,承担的风险很大呀,自己的作品要是卖不出去,很惨的。你看到的成功艺术家是凤毛菱角的。”
但是让邓师傅有些尴尬得是虽然他收入不错,但在工作中还是会有不被尊重的时候。因为厂子里的生意不错,老板经常会紧急让他去往外地接活儿,匆忙时,他只带个钱包就出发了。常常是一个电话打来,就要在半小时内赶往机场。于是前一秒种,还浑身是泥、不修边幅、在工厂做工的他,下一秒钟就要入住星级宾馆。当他在前台登记380元一晚的住宿房间时,工作人员曾投以嘲笑。而当他足足在那里住了一个月时,酒店的前台人员都傻眼了。“他们一定诧异,这么个叫花子居然真有钱,能住这么久?!”邓师傅笑得前仰后合。
还有一次,在其他工厂做项目,他在雕塑前细细凝视,被前来巡逻的保安呵斥“干嘛的?出去!”好在一位老师艺术家认出了他,对保安说:“你怎么敢吼他,他可是我们请来的老师。”他很无奈,工作时,他的穿着确实像个包工头,碰上那些以貌取人的人,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邓师傅早已习惯了。
“他应该不会干这行。”
据邓师傅介绍,这个厂子里已经陆陆续续地有工人往新的厂址迁移,由于搬迁是个大工程,所以厂子现在的状况是两边都有工人在工作,重心会慢慢转移到新址。搬迁也不误工,似乎老师傅在,工人们的心思就不会乱。
现在厂子的现状使得邓师傅把很多时间都放在工作上了,而他的妻子,在我们采访时,也在另一个车间里认真地制作一件雕塑作品,所以谈起孩子的教育,他有些无奈。对于上中学的儿子,他们夫妇也不能全心全意地培养,只是觉得学校应当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而他们太忙了,无暇顾及。唯一明确的是,对于孩子的未来,做他现在这一行并不在规划之列。手艺是他养家糊口的方式,没有所谓的传承情结,而且其中的辛苦也是不言自明的,“他不喜欢,他应该不会干这行。”但是,邓师傅在言语中还是偶尔会透露出自己对于知识的向往和对文化人的崇拜,所以他还是非常希望儿子能在学校里好好读书,有个好成绩。在这一点上,邓师傅和普通父母无异。
虽然由于工作的原因,邓师傅能接触到国内外各大艺术家,也有很多人赠送他名人字画,但他从不在自己的新居中摆放或悬挂,而是统统被压在箱底。他的朋友笑话他不懂生活,没品位。他却说:“我的墙上不挂画,你想,我上班做东西就对着图像想呀想,下班了回家墙上还是一幅画,我一看见就又不自觉地想呀想,太累了。”邓师傅是一个看到作品就会控制不住思考它为何如此的人,如果说这是种职业病,好像也不为过。图画在邓师傅眼里不是审美愉悦的对象,而总是会跟自己的工作发生之间关系的课题。
也恰恰是邓师傅的这种惯性思维,让他在工作中能够持续不断地钻研一些新的制作技艺和效果。跟邓师傅谈话,你觉得他非常平凡朴实,而看他指导年轻人工作时,他俨然像个身怀绝学的大师,对于塑形不准的泥塑,都是直接拿脚轻轻一踩一抿,四两拨千斤。
在宋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雕塑工厂,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位像邓海峰一样凭借手艺走南闯北的师傅。他们所做的工作常常令人感到含混不清,既和艺术沾边但又似乎无关,是艺术还是活儿,这一点上不仅是邓师傅自己并未认真理清的,也是整个社会从不曾认真思考的。
“上了贼船了,就下不来了。”
提起远在通州的宋庄,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那里聚集着一群疯狂的艺术家,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围绕在艺术家周围的还有一大批靠谱的行家师傅,他们在雕塑工厂里的工作生活并不比艺术家们轻松多少,除了要在规定的工期内赶制订件,还要设法满足各种稀奇古怪的订单要求,要是遇上比较苛刻的客户,返工更是家常便饭。当我们拜访雕塑工厂时,在略显脏乱的工作环境中,很多工人都在专注地赶制着手上的作品,几个腼腆的小师傅对我们的突然造访显得好奇而谨慎,打量一番后又低头继续做活了。因为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才让每个艺术家的梦得以完美着陆,他们工作中的专注看来格外感人。而用老师傅邓海峰的话说却是:靠手艺吃饭的人很简单也很实际。
邓师傅其实并不老,一双有些年头的运动鞋,衬衣长裤,再加上一个小马甲,即便穿着非常随意,头发却整齐利落。因此称他为老师傅更多是对他从业多年的一份敬重。邓师傅是广东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在毛老板的厂子里做活儿了,随着毛老板的生意扩展,2004年,举家来到了北京。得知我们想向他了解些厂里的情况,他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小抗拒,怕说错话也怕说不好。直到他稳健的贤内助出现,他才显得没有那么紧张了。邓师傅的妻子穿着也算时髦讲究,烫过的头发纹丝不乱,谈起两人的相识,也不免一脸害羞地说,起初是跟邓师傅学艺,后来嫁给他就再也没离开这个行业。现在她也是这个工厂里的骨干之一,可以说他们夫妻俩基本上是以厂为家了。
谈起怎么会干这一行这么久,邓师傅很幽默地说:“上了贼船了,就下不来了。”作为厂子里元老级的师傅,邓海峰的手艺是业界小有名气的。他不把自己做过的作品做任何影像记录和资料保留,即便很多人劝他这样做,方便以后谈活儿。“我们做的是别人的东西,拿来什么做什么,有什么好值得夸耀的,至于你信不信我,我给你图册看了,最后不出活儿也是白搭。”凭着精良的手艺,邓师傅好像从来不缺活儿。让他头疼的是他在工作中总有达不到的高度,翻过一山又一山的感觉,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导致他来到北京工作的重要原因。他说,天子脚下还是好。其实也是工作机会和接触的人群非常丰富的意思。言语中能感到,这身技艺带给他的既有快乐,也有困扰。
“我要一只鸟。”
在车间里,一个年轻的师傅正在按比例放大一件雕塑。邓师傅会时不时地指导他的塑型,也对我们说,这是个美术院校毕业的高材生。在常人看来,把一件能托在手掌中大小的雕塑做成个两人高的巨型雕塑简直是一次了不起的再创作了。而在邓师傅眼里,这是工厂里最平常不过的简单活。很多时候,没有小稿,只是一个平面的设计图,也要按照对方的心愿制作;又或是一个艺术家跑来跟他说一通想法,就要邓师傅给出一个雕塑成品。“有一次,有个人跑来跟我说,我要一只鸟,就是天空飞翔的那种。还有一次,有个人说他想要一个北魏风格的飞天,我不知道怎么做,就跑到云冈石窟去看,我就在那里像傻子一样看了两天,琢磨来琢磨去。过去的人做得东西真好,好得我难以理解。”
什么稀奇古怪的情况,邓师傅都遇到过,跟艺术家打交道,他上至国际大牌,下至学校刚毕业的学生。这一点是他非常自豪的。凭着丰富的资历,邓师傅的眼光也很毒辣,他们厂里招来的人不需要什么面试考核,拉出来看看能不能做活儿就知道该留不该留。出活儿、靠谱,是得到老板器重的原因之一。
跟很多艺术家打交道是工作的需要,但是邓师傅似乎并没有意愿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好像做他们这一行,不在作品上署名是个非常正常的事情。他们也从不和艺术家抢风头。“我们没有那种资历,算不上艺术家,也不想成为艺术家。他们压力都很大,承担的风险很大呀,自己的作品要是卖不出去,很惨的。你看到的成功艺术家是凤毛菱角的。”
但是让邓师傅有些尴尬得是虽然他收入不错,但在工作中还是会有不被尊重的时候。因为厂子里的生意不错,老板经常会紧急让他去往外地接活儿,匆忙时,他只带个钱包就出发了。常常是一个电话打来,就要在半小时内赶往机场。于是前一秒种,还浑身是泥、不修边幅、在工厂做工的他,下一秒钟就要入住星级宾馆。当他在前台登记380元一晚的住宿房间时,工作人员曾投以嘲笑。而当他足足在那里住了一个月时,酒店的前台人员都傻眼了。“他们一定诧异,这么个叫花子居然真有钱,能住这么久?!”邓师傅笑得前仰后合。
还有一次,在其他工厂做项目,他在雕塑前细细凝视,被前来巡逻的保安呵斥“干嘛的?出去!”好在一位老师艺术家认出了他,对保安说:“你怎么敢吼他,他可是我们请来的老师。”他很无奈,工作时,他的穿着确实像个包工头,碰上那些以貌取人的人,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邓师傅早已习惯了。
“他应该不会干这行。”
据邓师傅介绍,这个厂子里已经陆陆续续地有工人往新的厂址迁移,由于搬迁是个大工程,所以厂子现在的状况是两边都有工人在工作,重心会慢慢转移到新址。搬迁也不误工,似乎老师傅在,工人们的心思就不会乱。
现在厂子的现状使得邓师傅把很多时间都放在工作上了,而他的妻子,在我们采访时,也在另一个车间里认真地制作一件雕塑作品,所以谈起孩子的教育,他有些无奈。对于上中学的儿子,他们夫妇也不能全心全意地培养,只是觉得学校应当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而他们太忙了,无暇顾及。唯一明确的是,对于孩子的未来,做他现在这一行并不在规划之列。手艺是他养家糊口的方式,没有所谓的传承情结,而且其中的辛苦也是不言自明的,“他不喜欢,他应该不会干这行。”但是,邓师傅在言语中还是偶尔会透露出自己对于知识的向往和对文化人的崇拜,所以他还是非常希望儿子能在学校里好好读书,有个好成绩。在这一点上,邓师傅和普通父母无异。
虽然由于工作的原因,邓师傅能接触到国内外各大艺术家,也有很多人赠送他名人字画,但他从不在自己的新居中摆放或悬挂,而是统统被压在箱底。他的朋友笑话他不懂生活,没品位。他却说:“我的墙上不挂画,你想,我上班做东西就对着图像想呀想,下班了回家墙上还是一幅画,我一看见就又不自觉地想呀想,太累了。”邓师傅是一个看到作品就会控制不住思考它为何如此的人,如果说这是种职业病,好像也不为过。图画在邓师傅眼里不是审美愉悦的对象,而总是会跟自己的工作发生之间关系的课题。
也恰恰是邓师傅的这种惯性思维,让他在工作中能够持续不断地钻研一些新的制作技艺和效果。跟邓师傅谈话,你觉得他非常平凡朴实,而看他指导年轻人工作时,他俨然像个身怀绝学的大师,对于塑形不准的泥塑,都是直接拿脚轻轻一踩一抿,四两拨千斤。
在宋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雕塑工厂,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位像邓海峰一样凭借手艺走南闯北的师傅。他们所做的工作常常令人感到含混不清,既和艺术沾边但又似乎无关,是艺术还是活儿,这一点上不仅是邓师傅自己并未认真理清的,也是整个社会从不曾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