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审美愉悦性

来源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的灾难性事件.媒体的报道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不仅了解事实的真相,而且也关注起媒体在报道灾难性新闻时的角度与方法.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审美愉悦性",是一个令人诧异的话题,却又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与通常意义上的"愉悦"不同,它更为深刻,更能突出人性的光辉.它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也是对生命力的追求.本文以近几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灾难新闻为例,提炼出灾难性新闻的美学要素,希望用这种美学的方法来为灾难性新闻报道提供可借鉴的方式,使新闻报道更加富有魅力.
其他文献
网络媒体给艺术博物馆带来了诸多变化.虚拟访问成为艺术参观新形式,数码产品成为艺术收藏新品种,赛博空间成为艺术展览新基地.建设虚拟艺术博物馆既有助于推动艺术创新,又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传播.
本文对目前中国电视的发展新格局作了整体性描述,对中央电视台新的改革举措引发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对省级卫视的冲击与影响作了准确的分析.包括:一、现状解读;二、问题分析;三、对策探讨.
(续上期) 和往年的电视剧作品一样,在全方位激情洋溢地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的改革开放的火热生活的同时,2002年的电视剧作品也用了很大的热情和精力关注这种生活中的另一个社会焦点问题--反腐倡廉的斗争,这是我们时代的先进文化、有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体制变革的归宿是电视文化的变革,必须重视文化因素对体制变革的重要作用,特别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背景下"人治"、"德治"模式中的积极因素,为体制革新寻找到精神支撑与道德力量,从而走出时下"体制万能论"的观念误区.
针对媒体上越来越多的暗访和偷拍现象,本文阐明了以下观点:暗访和偷拍从未成为专职新闻采访的主流方式;记者的专业水平主要体现在获取新闻的能力方面;观众的收视心理是媒体培养的;我们仍需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媒体对民法典(草案)的忽视表明媒体缺少真正的法治观念;更多的规范是道德自律;要小心避免因秘密采访的泛化而付出代价;媒体应培养舆论中成长着的法治意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并未认可秘密采访.
当今中国大学面目繁多,没有比找寻位置更重要的事情了."综合性"是大学的历史与逻辑."综合性"意味着学问的融通,继而是学科的融通."综合性"意味着多学科的教养,从知识的善,到自身的善.历史的因缘际会使得近代中国的综合性大学传统发生了难以思议的中断.今天的"综合性大学"带有相当程度"单科思维"的痕迹,笔者将之诊断为"多科的单科独进".
本文透视了伊拉克战争期间中外媒体新闻传播中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报道方式的大量创新;媒体重新树立权威的努力;媒体的无奈.
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外报外刊占据了主要的部分,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起过不小的作用.近代天津的<京津泰晤士报>中文版作为一家以外报为后台依托的中文报纸,曾在天津的近现代史上发挥过一定的舆论影响力.它的中文报纸形态和华人经营服务对象,使其努力贴近读者,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外商所办的中文报刊如何在华经营,我们可从中文<京津泰晤士>的办报活动中发现其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