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设问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u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关注设问、重视设问,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起来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问题设置好了,学生参与度才高。一节好的数学课,往往都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参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对问题的设置不够重视,课堂显得“松松散散”,学生的学习停留表面,学生没有深度思考,因此,就更谈不上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了。
  关键词:设问,技巧,全体学生,生活数学,层次
  设问,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起来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问题设置好了,学生参与度才高。一节好的数学课,往往都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参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对问题的设置不够重视,课堂显得“松松散散”,学生的学习停留表面,学生没有深度思考,因此,就更谈不上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了。该如何设问,在十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对设问技巧做了一些简单尝试,总结出了数学设问“三要”“三不要”,现作如下分享:
  一、 数学设问“三要”
  所谓“三要”就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的三个做法,当然,这三个做法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基本理念,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些“教学建议”。
  (一)要换位思考提问
  换位思考,就是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假如你是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解决?该如何解决?换位思考提问,要做到三个基于:
  1. 基于学生年龄特征
  每一个年龄段,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基础知识不一样,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不一样,所具备的基本技能也不一样。教师在设问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一因素。例如:关于“解决问题”这一板块的教学目标,1~3年级所提的是“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当中有几个关键词:“指导”“尝试”“简单”,而4~6年级的提法是:“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样是解决问题,由于基础知识不一样,教师设问难易程度就应该有所不同。
  2. 基于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新课改所提倡的理念。我们设置的问题要考虑要“点”“面”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为主题的理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两种现象,有的老师只照顾后进生,所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导致“尖子生吃不饱”,影响了优生的发展,再有就是只照顾优生,导致“后进生坐飞机”,同样影响后进生的发展。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系数一定要适中,至少照顾70%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解决。
  (二)要结合生活提问
  学生往往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因此,我们在设置问题时,可以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并不陌生、并不遥远、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有的问题,学生可能抽象讲解很难理解,如果让他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觉得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
  比如,我们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问:“62÷7,商多少,余数多少?”学生通过背诵乘法口诀表,也许就能解决问题,但是学生的理解来说相对比较死板,容易遗忘。如果问题设置为“我们手上有62元钱,现在去超市买7元一个的笔记本,最多能买几个?还剩多少钱?”学生接受起来就很直观,印象也更深刻,也符合新课改所提倡“生活数学”的理念。
  (三)要层层递进提问(主干问题)
  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应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个好的数学老师,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学生新旧知识有机链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经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轻松掌握。那么。我们在设问上,也是一样,设问一定要有层次性,层层推进。通过听课发现,很多课堂,前后所提出的问题有重复的,也有“倒过去走回头路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显然很多时间是无效的。比如,我们在教学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就可以设置这三个问题:
  1.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2. 你能不能用割补的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3. 通过割补,请你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因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已经掌握,在此基础上,先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再推导出公式就比较容易。
  二、 数学设问“三不要”
  这三不要,是我们在平时听课当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典型问题。在此提出来,避免同样的错误发生在更多的教师身上。
  (一)不要满堂问
  有些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教师提的问题特别多,一节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问题。这是教师的理念及理解上出了偏差,他们认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忙于回答老师的问题,缺乏主动探究。这样的课堂同样效率不高。一节课上完,老师、学生累得满头大汗,问学生到底研究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结果是一脸茫然,不知所云。
  (二)不要包揽问
  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也是参与者,切忌霸占课堂,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允许学生提问,这显然是不对的。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质疑,这是新课改提倡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发展。
  (三)不要随意问
  有些老师,由于在课前准备不充分,对预设的问题也不清晰,在课堂中往往会出现“随意问”的现象,导致教学内容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教学重难点偏离。
  再一次公开课中,一位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時,让学生通过旋转平移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得出公式。然而一个学生在演示的时候不够准确,于是老师就问:“请大家想想办法,怎样移动才更准确?”于是同学们就纷纷想办法,借助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平移、旋转。结果,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学重难点没有突破。
  总之,设问是一门艺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胡卫平.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杨智强,重庆市,重庆市巴南区一品中心小学校。
其他文献
竹炭包具有净化空气、防潮除异味等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可如今市场上的竹炭包,工艺简陋,美观性不足,在包装设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空间。我们可以借鉴传统布艺
【摘要】传承红岩精神,把握教育的主流方向,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基础;把渣滓洞、白公馆、烈士墓、歌乐山等作为教育基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延伸红岩精神内涵扩展其外延,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层次。传承红岩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共筑伟大中国梦。  【关键字】红岩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人类
为了应对世界范围的碳排量快速上升,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订立了《京都议定书》,其中设立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模式,鼓励各国社会构建低碳经济。由此,很多供应链管理人注意低碳供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課” ,在职教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迫在眉睫。鉴于此,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育中采用“16
宾组卜辞《合集》10198中的田猎地"■",当读作"龟",其地与《诗经》、《左传》等先秦文献所记载之"龟蒙"、"龟阴之田"有关,位于泰山东南方的汶水上游西岸地带(今山东泰安市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长足发展,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大,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剩余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絮凝剂用于污泥调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含水率、提高其脱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