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要围绕着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开展工作。如何育人才?教师队伍是关键,一定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让基本的原理变成生动的道理,最终要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首都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省部共建、综合性师范大学,以培养首都基础教育师资为己任,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就此,《人民周刊》记者专访了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萼。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源头活水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光荣历史的见证,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资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源头活水。
首都师范大学作为牵头单位的“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将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该中心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门类齐全,具有红色文化研究的基础和优势。近年来,学校重视校内外资源整合,在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积极搭建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平台的红色文化研究基地。”郑萼开门见山地说。
要使红色文化“活”起来,不局限于学术领域,更要注重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2016年10月,首都师范大学与河北省平山县、阜平县和西柏坡纪念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两平两馆”)正式开展战略合作。郑萼书记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把赴‘两平两馆’开展文化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厚实的红色文化研究底蕴和鲜活生动的案例,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受益匪浅,好评如潮。”
郑萼书记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娓娓道来,她说:学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院等学科和人才优势,协助西柏坡纪念馆和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研究,进一步丰富展馆史料和内容,师生从中也受到了深刻的革命精神和思想文化教育。师生们在阜平县了解到邓拓之女邓晓兰捐款做红色文化展览,随后师生们自发开展了挖掘与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活动,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帮助老区脱贫。
据了解,首都师范大学还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支教服务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专业学生赴平山县古月中学,挖掘和扶持该校的艺术特色教育,在支教活动中提升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两平两馆”丰富、深厚、生动的思想教育资源,还成为了学校师生党员党性教育基地,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生动课堂和重要场所。
“大學要围绕着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开展工作。如何育人才?教师队伍是关键,一定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让基本的原理变成生动的道理,最终要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郑萼说。
美育:培养传播红色文化的种子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教育占有重要地位。重视美育教育是首都师范大学的传统。
“要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学生有了美感、灵感,才能去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教育要让小学生开窍,让中学生开智,让大学生开悟,让青年人开创,这也蕴含了我们对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把握。挖掘和发挥美育的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郑萼说。
著名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曾说:搞科学要有艺术家的灵感,搞艺术要有科学家的头脑。郑萼对此另有一番感悟:“这也是钱学森所说的科学和艺术有如两个轮子,一车之两翼,缺一不可” 。
美育对思想政治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介绍,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美育研究中心,统筹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优势特色,整合书法、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各类美育资源,发挥其“育人”的功能,以期在加强、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有新的突破。
“要引导大学生去感受和追求美的东西,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至关重要。”郑萼说:“对美的品鉴,理想信念教育也孕育其中。高校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都师范大学要培养四有好老师,拥有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是美的最高境界。”
在郑萼看来,美育对首都师范大学而言在于播下种子,培养师范生树立美育意识和自觉,使他们善于用内在的美感染学生,将美育融入育人的全过程,未来在教育一线将美的种子播撒到广大学生中去,开花结果。如果这些种子不断吸收红色文化的滋养,携带红色基因,那么红色文化就会在未来开出鲜艳的花朵。
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着眼于师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引导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把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为有坚定信仰的中共党员。
郑萼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政治信仰决定政治行为。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关键还要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针对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和党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郑萼说:“如果说学生在入党的时候,还有点投机的心理,那么入党后还有一个再次受教育的过程。我校对大学生党员教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开展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建立一些理论学习小组,配备专门的理论教师进行辅导,解决学生理论上和思想上存在的难题和困惑;二是组织大学生党员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现在党内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也是一次严格党性教育,学校根据中央和北京市委精神,既有明确的要求,也有制度保障,还有指导检查。”
据了解,首都师范大学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大学生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到边远贫困乡村开展支教活动,到经济发达省市感受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在家乡开展调研,到养老院做志愿者等等,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理想信念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升华和提高。
“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在全体学生中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要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锤炼党性,成为有坚定政治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萼书记说,“利用红色文化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是一种直观而有效的方法,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郑萼书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有着深刻的感悟,她说:“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人格魅力非常重要。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要知行合一,才能感染和浸润学生的心灵。”
(本文选自:人民周刊 2017年02期)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首都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省部共建、综合性师范大学,以培养首都基础教育师资为己任,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就此,《人民周刊》记者专访了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萼。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源头活水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光荣历史的见证,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资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源头活水。
首都师范大学作为牵头单位的“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将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该中心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门类齐全,具有红色文化研究的基础和优势。近年来,学校重视校内外资源整合,在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积极搭建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平台的红色文化研究基地。”郑萼开门见山地说。
要使红色文化“活”起来,不局限于学术领域,更要注重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2016年10月,首都师范大学与河北省平山县、阜平县和西柏坡纪念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两平两馆”)正式开展战略合作。郑萼书记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把赴‘两平两馆’开展文化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厚实的红色文化研究底蕴和鲜活生动的案例,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受益匪浅,好评如潮。”
郑萼书记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娓娓道来,她说:学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院等学科和人才优势,协助西柏坡纪念馆和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研究,进一步丰富展馆史料和内容,师生从中也受到了深刻的革命精神和思想文化教育。师生们在阜平县了解到邓拓之女邓晓兰捐款做红色文化展览,随后师生们自发开展了挖掘与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活动,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帮助老区脱贫。
据了解,首都师范大学还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支教服务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专业学生赴平山县古月中学,挖掘和扶持该校的艺术特色教育,在支教活动中提升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两平两馆”丰富、深厚、生动的思想教育资源,还成为了学校师生党员党性教育基地,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生动课堂和重要场所。
“大學要围绕着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开展工作。如何育人才?教师队伍是关键,一定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让基本的原理变成生动的道理,最终要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郑萼说。
美育:培养传播红色文化的种子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教育占有重要地位。重视美育教育是首都师范大学的传统。
“要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学生有了美感、灵感,才能去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教育要让小学生开窍,让中学生开智,让大学生开悟,让青年人开创,这也蕴含了我们对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把握。挖掘和发挥美育的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郑萼说。
著名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曾说:搞科学要有艺术家的灵感,搞艺术要有科学家的头脑。郑萼对此另有一番感悟:“这也是钱学森所说的科学和艺术有如两个轮子,一车之两翼,缺一不可” 。
美育对思想政治工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介绍,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美育研究中心,统筹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优势特色,整合书法、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各类美育资源,发挥其“育人”的功能,以期在加强、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有新的突破。
“要引导大学生去感受和追求美的东西,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至关重要。”郑萼说:“对美的品鉴,理想信念教育也孕育其中。高校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都师范大学要培养四有好老师,拥有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是美的最高境界。”
在郑萼看来,美育对首都师范大学而言在于播下种子,培养师范生树立美育意识和自觉,使他们善于用内在的美感染学生,将美育融入育人的全过程,未来在教育一线将美的种子播撒到广大学生中去,开花结果。如果这些种子不断吸收红色文化的滋养,携带红色基因,那么红色文化就会在未来开出鲜艳的花朵。
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着眼于师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引导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把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为有坚定信仰的中共党员。
郑萼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政治信仰决定政治行为。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关键还要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针对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和党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郑萼说:“如果说学生在入党的时候,还有点投机的心理,那么入党后还有一个再次受教育的过程。我校对大学生党员教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开展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建立一些理论学习小组,配备专门的理论教师进行辅导,解决学生理论上和思想上存在的难题和困惑;二是组织大学生党员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现在党内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也是一次严格党性教育,学校根据中央和北京市委精神,既有明确的要求,也有制度保障,还有指导检查。”
据了解,首都师范大学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大学生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到边远贫困乡村开展支教活动,到经济发达省市感受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在家乡开展调研,到养老院做志愿者等等,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理想信念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升华和提高。
“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在全体学生中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要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锤炼党性,成为有坚定政治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萼书记说,“利用红色文化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是一种直观而有效的方法,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郑萼书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有着深刻的感悟,她说:“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人格魅力非常重要。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要知行合一,才能感染和浸润学生的心灵。”
(本文选自:人民周刊 2017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