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加强和改进农产品进出口调控,中国农业将更具国际竞争主动权。
入世带来压力
2008年2月14日,农业部发布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数据:
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同比增长23.0%。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同比增长17.8%: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8.1%。
农产品贸易逆差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倍。
至此,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脉络越发清晰:近几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但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在迅速扩大。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入世对不同部门、不同产业带来巨大影响,农业更是受入世影响最深刻的经济领域之一。从乌拉圭回合农业首次被纳入多边贸易谈判体系并成为世贸组织的有效管理对象,到多哈回合谈判,农业问题一直都是特殊敏感的议题。
中国农业正在全方位地融入国际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中国农业已进入一个对外开放新阶段,农产品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已与近200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农产品贸易往来协议。成为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
入世,使中国经济在整体上受益,但也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如何缓解压力,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的良性和快速发展,是关系到中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以及农民增收的大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农产品的贸易现状,必须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如积极参与世贸新一轮农业谈判,制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有利的条款:加强国内支持,加快对外贸易体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改善逆差状况等。
200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完善大宗农产品进口管理和贸易救济预警制度,探索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有效手段,调节农产品进出口”,同时要求中国驻外机构加强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和农业合作交流,及时了解国际农产品供需资讯,并将中国国内的农产品需求信息及时发布给国外贸易商。
通过加强和改进农产品进出口调控,中国农业将更具国际竞争主动权。2008年,国际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技术壁垒等贸易限制类不利因素或不确定因素,但在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以及国家宏观调节措施富有成效的情况下,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有可能实现基本平衡。
农产品外贸高速增长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出口一直是外汇的主要来源。从加入世贸组织至令农产品贸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进出口额度屡创新高,贸易顺差转化成贸易逆差,由于各种原因,逆差虽不会进一步扩大,但会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额度逐年增长,2001年全年只有163亿美元,2006年全年达到310亿美元,5年内增长近100%。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近20%,从总出口额和增长速度来看,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都是惊人的。而主要农产品中,大米、小麦和食用植物油的增长很明显,棉花虽然增长较快,但总出口量不大,玉米和食糖下降则比较明显,其他农产品基本上略有增加。
入世以来,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同时,中国农产品的进口总额度也在逐年增长。2001年全年进口额只有120亿美元,2006年全年的进口总额为320亿美元,5年内增长了2.67倍,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近54%,进口总额和增长速度同样惊人。
就主要农产品来说,大米和棉花的增长很明显,玉米虽然增长较快,但总进口量不大,小麦进口总量下降比较明显,食糖进口量较大,虽然较2005年略有下降,其他农产品基本上都略有增加。至于大豆,中国是净进口国,而从出口总量来看。中国的棉花出口也几乎没有。
短期内不会转顺
长期以来,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是中国际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1996—2001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总额分别为34.29亿美元、50.02亿美元、54.73亿美元、53.3亿美元、44.4亿美元、42.29亿美元。但入世后,从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第一次出现逆差,而且近几年来贸易逆差一直存在,只是逆差额度呈下降趋势。从目前的一些数据分析,逆差在短期内依然不会转顺。
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最大,为48.9亿美元。从2004年到2006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较快增长的同时,逆差状沉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从2004年逆差48.9亿美元减少到2005年的逆差14.7亿美元,再减少到2006年逆差9.6亿美元。在这3年期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减少幅度79.4%,初步改善了农产品贸易逆差过大所引起的各种不利情沉。
而2007年,由于国内供应不足,大量进口食用油和畜产品,全年逆差达到40亿美元。
中国顺差额度每年年底都比较大,这与中西文化习惯相关。西方过圣诞节在12月,而中国春节则在2月左右。据统计,美国的圣诞节印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占有率在90%以上,所以我们靠近年底几个月的出口往往很多。这种不是很合理的进出口结构,需要更多分析国际社会对农产品的消费习惯,研究国外在这些方面的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来调整。
此外,国内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受到冲击较大。入世后,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大于出口,而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大于进口。近年来,中国玉米出口大幅度减少,大豆进口持续增加也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显著特点。逆差成因
市场准入承诺
入世时中国承诺不断进行关税削减,截至2007年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已下降到15.2%,由于中国平均关税水平与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是很大,所以关税削减承诺虽然给中国农产品带来一定冲击,但冲击也并不会很大。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的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关税高峰问题,即执行乌拉圭回合削减关税承诺以来仍然相对较高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关税高峰无形中抬高了某些重要农产品的进口门槛,这是造成中国农产品贸易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关税配额也造成了农产品进口的增加。中国承诺入世后。对大米、小麦等敏感性商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到2006年逐步取消配额。随着配额的取消,农产品面对的将是较低的关税,这也对中国农产品贸易造成一定的冲击。
技术性壁垒
国外对中国的农产品设置了较高的“技术壁垒”,发达国 家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技术标准,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阻碍作用也已经成为焦点。日本、欧盟相继修改食品安全卫生法,日本出台的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大幅提高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指标;欧美发达国家对农产品、食品提出质量可追溯的要求,也抬高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门槛。受国外较高技术壁垒的限制,中国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很难达到国外市场要求,在出口中受到阻碍。
出口补贴的取消
中国承诺入世后不再采取出口补贴措施,而许多国家都还以巨资对农业出口进行补贴。出口补贴具有扭曲价格的作用,一方面使得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另一方面各国的巨额补贴也人为降低了国际农产品的价格,导致中国水产品、畜产品等一些具有固有价格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弱,出口难度加大。而且,由于世界市场的价格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造成了国外农产品大量涌入,最终导致中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
国内支持的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国内支持明显不足。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绿箱政策”支持投入总量不大,结构不合理,即使列在“绿箱政策”内的一些项目也并没有完全用于农业发展。最典型的是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中,大部分用于江河的治理,真正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不多。中国在黄箱政策利用方面空间狭小,利用不充分,支持对象也不尽合理,按照世贸组织农业协议,政府提供价格支持应针对农业生产者,不是流通部门,而中国用于农业流通方面的政策性补贴主要补给了流通部门。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人民币贬值有利于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抑制进口: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所以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弊大于利。而长期内可提高农业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国际上发达国家竞相提高农业补贴和保护水平,也必然使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农业补贴环境中,恶化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不利于中国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入世带来压力
2008年2月14日,农业部发布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数据:
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同比增长23.0%。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同比增长17.8%: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8.1%。
农产品贸易逆差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倍。
至此,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脉络越发清晰:近几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但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在迅速扩大。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入世对不同部门、不同产业带来巨大影响,农业更是受入世影响最深刻的经济领域之一。从乌拉圭回合农业首次被纳入多边贸易谈判体系并成为世贸组织的有效管理对象,到多哈回合谈判,农业问题一直都是特殊敏感的议题。
中国农业正在全方位地融入国际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中国农业已进入一个对外开放新阶段,农产品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已与近200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农产品贸易往来协议。成为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
入世,使中国经济在整体上受益,但也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如何缓解压力,进一步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的良性和快速发展,是关系到中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以及农民增收的大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农产品的贸易现状,必须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如积极参与世贸新一轮农业谈判,制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有利的条款:加强国内支持,加快对外贸易体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改善逆差状况等。
200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完善大宗农产品进口管理和贸易救济预警制度,探索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有效手段,调节农产品进出口”,同时要求中国驻外机构加强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和农业合作交流,及时了解国际农产品供需资讯,并将中国国内的农产品需求信息及时发布给国外贸易商。
通过加强和改进农产品进出口调控,中国农业将更具国际竞争主动权。2008年,国际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技术壁垒等贸易限制类不利因素或不确定因素,但在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以及国家宏观调节措施富有成效的情况下,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有可能实现基本平衡。
农产品外贸高速增长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出口一直是外汇的主要来源。从加入世贸组织至令农产品贸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进出口额度屡创新高,贸易顺差转化成贸易逆差,由于各种原因,逆差虽不会进一步扩大,但会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额度逐年增长,2001年全年只有163亿美元,2006年全年达到310亿美元,5年内增长近100%。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近20%,从总出口额和增长速度来看,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都是惊人的。而主要农产品中,大米、小麦和食用植物油的增长很明显,棉花虽然增长较快,但总出口量不大,玉米和食糖下降则比较明显,其他农产品基本上略有增加。
入世以来,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同时,中国农产品的进口总额度也在逐年增长。2001年全年进口额只有120亿美元,2006年全年的进口总额为320亿美元,5年内增长了2.67倍,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近54%,进口总额和增长速度同样惊人。
就主要农产品来说,大米和棉花的增长很明显,玉米虽然增长较快,但总进口量不大,小麦进口总量下降比较明显,食糖进口量较大,虽然较2005年略有下降,其他农产品基本上都略有增加。至于大豆,中国是净进口国,而从出口总量来看。中国的棉花出口也几乎没有。
短期内不会转顺
长期以来,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是中国际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1996—2001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总额分别为34.29亿美元、50.02亿美元、54.73亿美元、53.3亿美元、44.4亿美元、42.29亿美元。但入世后,从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第一次出现逆差,而且近几年来贸易逆差一直存在,只是逆差额度呈下降趋势。从目前的一些数据分析,逆差在短期内依然不会转顺。
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最大,为48.9亿美元。从2004年到2006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较快增长的同时,逆差状沉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从2004年逆差48.9亿美元减少到2005年的逆差14.7亿美元,再减少到2006年逆差9.6亿美元。在这3年期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减少幅度79.4%,初步改善了农产品贸易逆差过大所引起的各种不利情沉。
而2007年,由于国内供应不足,大量进口食用油和畜产品,全年逆差达到40亿美元。
中国顺差额度每年年底都比较大,这与中西文化习惯相关。西方过圣诞节在12月,而中国春节则在2月左右。据统计,美国的圣诞节印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占有率在90%以上,所以我们靠近年底几个月的出口往往很多。这种不是很合理的进出口结构,需要更多分析国际社会对农产品的消费习惯,研究国外在这些方面的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来调整。
此外,国内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受到冲击较大。入世后,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大于出口,而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大于进口。近年来,中国玉米出口大幅度减少,大豆进口持续增加也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显著特点。逆差成因
市场准入承诺
入世时中国承诺不断进行关税削减,截至2007年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已下降到15.2%,由于中国平均关税水平与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是很大,所以关税削减承诺虽然给中国农产品带来一定冲击,但冲击也并不会很大。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产生影响的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关税高峰问题,即执行乌拉圭回合削减关税承诺以来仍然相对较高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关税高峰无形中抬高了某些重要农产品的进口门槛,这是造成中国农产品贸易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关税配额也造成了农产品进口的增加。中国承诺入世后。对大米、小麦等敏感性商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到2006年逐步取消配额。随着配额的取消,农产品面对的将是较低的关税,这也对中国农产品贸易造成一定的冲击。
技术性壁垒
国外对中国的农产品设置了较高的“技术壁垒”,发达国 家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技术标准,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阻碍作用也已经成为焦点。日本、欧盟相继修改食品安全卫生法,日本出台的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大幅提高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指标;欧美发达国家对农产品、食品提出质量可追溯的要求,也抬高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门槛。受国外较高技术壁垒的限制,中国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很难达到国外市场要求,在出口中受到阻碍。
出口补贴的取消
中国承诺入世后不再采取出口补贴措施,而许多国家都还以巨资对农业出口进行补贴。出口补贴具有扭曲价格的作用,一方面使得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另一方面各国的巨额补贴也人为降低了国际农产品的价格,导致中国水产品、畜产品等一些具有固有价格优势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弱,出口难度加大。而且,由于世界市场的价格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造成了国外农产品大量涌入,最终导致中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
国内支持的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国内支持明显不足。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绿箱政策”支持投入总量不大,结构不合理,即使列在“绿箱政策”内的一些项目也并没有完全用于农业发展。最典型的是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中,大部分用于江河的治理,真正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不多。中国在黄箱政策利用方面空间狭小,利用不充分,支持对象也不尽合理,按照世贸组织农业协议,政府提供价格支持应针对农业生产者,不是流通部门,而中国用于农业流通方面的政策性补贴主要补给了流通部门。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人民币贬值有利于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抑制进口: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所以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弊大于利。而长期内可提高农业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国际上发达国家竞相提高农业补贴和保护水平,也必然使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处于一种不公平的农业补贴环境中,恶化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不利于中国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