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流行性出血热伴黄疸病人20例,诊断符合1995年颁布的流行性出血热法制方案制定的诊断标准,出血热抗体检测均为阳性,既往均无肝炎病史。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22~60岁;农村病人13例,城镇居民7例。均有明显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伴有发热、黄疸。伴有头痛、腰痛、颜面潮红者8例,尿量减少18例,腋下出血点、鼻衄16例,表情淡漠4例。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00~1000U/L 12例, 1000U/L 8例,总胆红素34.2~85.5 mol/L 14例,85.5~71 mol/L 4例, 171 mol/L 2例,血清白蛋白 35g/L 1例,30~4g/L 6例, 30g/L 13例。肾功能:尿素氮7.5~5.0mmol/L 3例,15.0~5.0 mmol/L 13例,35.0mmol/L 4例,血清肌酐177~42 mol/L 6例,442~84 mol/L 11例, 884 mol/L 3例。凝血酶原活动度: 60% 7例,40%~6% 8例, 40% 7例。血小板:5.0×109/L 6例,(2.0~5.0)×109/L 9例, 2.0×109/L 5例。
方法:给予以平衡盐液为基础的液体疗法为主,同时积极保肝及对症治疗。因同时伴有肝功能损害和肾损害,病情均属于流行性出血热重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有5例给予1次至多次输注新鲜血小板,8例进行1次以上血液透析治疗。
结 果
经积极治疗,20例中19例痊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21天,1例因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和DIC而导致临床死亡。
讨 论
流行性出血热导致肝脏损伤的机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病毒抗原侵入肝脏后可能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反应;②病毒抗原的作用可能激活体内的免疫反应,通过免疫清除作用而破坏受感染的肝细胞,引起肝细胞坏死;③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肝细胞缺氧引起中心性点状出血和坏死;④大量血浆蛋白外渗及由尿中丢失,以及低血压休克和循环障碍导致肝细胞乏氧和蛋白合成功能受损,引起血浆白蛋白的降低。本文中20例以流行性出血热为最终诊断的患者,入院时均因伴有明显的黄疸而误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通过入院后的全面检查而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观察发现,患者肝功能的损伤程度与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这20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重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与不伴有黄疸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相比,肾功能损害更为严重,少尿和无尿的时间更长,而且预后也更差,有1例患者因并发DIC而导致死亡。说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出现黄疸时病情危重的表现之一。同时发现,虽然患者肝脏损害严重,但是与病毒性肝炎相比,流行性出血热引起的肝损伤预后较病毒性肝炎好,肝功能恢复更快,而且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性较小。说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肝细胞的损伤可能与肝炎病毒对肝脏损伤的致病机理不同。流行性出血热引起的肝损伤是可逆性的一过性损伤,不引起慢性病变,预后良好。流行性出血热以发热、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但有一部分病例以酷似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起病,又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改变,在就诊时易被误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特别是在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比较多见。因此在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季节,如患者出现发热,血小板减少,伴有黄疸和肝酶升高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系统检查,特别是注意尿常规和肾功能的检查,以早期排除流行性出血热的可能,使疾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由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肝功能损伤非常常见,所以在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中应加强保肝治疗,促进病情的恢复。
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流行性出血热伴黄疸病人20例,诊断符合1995年颁布的流行性出血热法制方案制定的诊断标准,出血热抗体检测均为阳性,既往均无肝炎病史。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22~60岁;农村病人13例,城镇居民7例。均有明显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伴有发热、黄疸。伴有头痛、腰痛、颜面潮红者8例,尿量减少18例,腋下出血点、鼻衄16例,表情淡漠4例。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00~1000U/L 12例, 1000U/L 8例,总胆红素34.2~85.5 mol/L 14例,85.5~71 mol/L 4例, 171 mol/L 2例,血清白蛋白 35g/L 1例,30~4g/L 6例, 30g/L 13例。肾功能:尿素氮7.5~5.0mmol/L 3例,15.0~5.0 mmol/L 13例,35.0mmol/L 4例,血清肌酐177~42 mol/L 6例,442~84 mol/L 11例, 884 mol/L 3例。凝血酶原活动度: 60% 7例,40%~6% 8例, 40% 7例。血小板:5.0×109/L 6例,(2.0~5.0)×109/L 9例, 2.0×109/L 5例。
方法:给予以平衡盐液为基础的液体疗法为主,同时积极保肝及对症治疗。因同时伴有肝功能损害和肾损害,病情均属于流行性出血热重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有5例给予1次至多次输注新鲜血小板,8例进行1次以上血液透析治疗。
结 果
经积极治疗,20例中19例痊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21天,1例因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和DIC而导致临床死亡。
讨 论
流行性出血热导致肝脏损伤的机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病毒抗原侵入肝脏后可能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反应;②病毒抗原的作用可能激活体内的免疫反应,通过免疫清除作用而破坏受感染的肝细胞,引起肝细胞坏死;③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肝细胞缺氧引起中心性点状出血和坏死;④大量血浆蛋白外渗及由尿中丢失,以及低血压休克和循环障碍导致肝细胞乏氧和蛋白合成功能受损,引起血浆白蛋白的降低。本文中20例以流行性出血热为最终诊断的患者,入院时均因伴有明显的黄疸而误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通过入院后的全面检查而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观察发现,患者肝功能的损伤程度与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这20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重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与不伴有黄疸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相比,肾功能损害更为严重,少尿和无尿的时间更长,而且预后也更差,有1例患者因并发DIC而导致死亡。说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出现黄疸时病情危重的表现之一。同时发现,虽然患者肝脏损害严重,但是与病毒性肝炎相比,流行性出血热引起的肝损伤预后较病毒性肝炎好,肝功能恢复更快,而且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性较小。说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肝细胞的损伤可能与肝炎病毒对肝脏损伤的致病机理不同。流行性出血热引起的肝损伤是可逆性的一过性损伤,不引起慢性病变,预后良好。流行性出血热以发热、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但有一部分病例以酷似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起病,又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改变,在就诊时易被误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特别是在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比较多见。因此在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季节,如患者出现发热,血小板减少,伴有黄疸和肝酶升高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系统检查,特别是注意尿常规和肾功能的检查,以早期排除流行性出血热的可能,使疾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由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肝功能损伤非常常见,所以在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中应加强保肝治疗,促进病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