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外壳,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为此,小学生从进入数学学习开始,要重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这就向我们提出对学生强化说话训练的要求,需要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有效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模仿性;对比性;探究性;纠正性
一、 模仿性训练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不高,常常说话不完整。因此,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模仿老师语言进行复述训练,使学生逐步积累数学词汇,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例如,在数学一年级上册练习八第4题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自己摆,然后把学生摆出的长方体放在讲台上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评价。教师也参与其中,把学生没想到的情况摆出来,边引导观察,边鼓励学生模仿、动手操作,把模仿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深化对立体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学习加法的意义时,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物演示:左手拿着一个气球,右手拿着一个气球,让学生分别说一句话,然后作合并的手势。问:“现在怎么样?”学生说:“合起来是2个气球。”这时,我就适时地引导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即:把两边的气球合起来,我们就说:“一共是几个气球?”在指导学生模仿老师的演示过程时,要边比手势,边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知道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对比性训练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在教学中采用对比训练将给学生创设更多说的时空,是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课堂上要善于运用对比,引导学生辨认和理解新旧知识间相似概念的异同点,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实现新旧知识的正迁移。例如,学习了乘法应用题后,及时引导学生把乘法应用题与加法应用题进行比较。出示预设题组:(1)有2排房子,每排3间教室;(2)有2排房子,一排3间教室,另一排2间教室。分别求“一共有多少间教室?”要求学生列出算式后,回答为什么题(1)用乘法算,题(2)用加法算。此过程注重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对新知识在意义上的区分度,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把新旧知识纳入一个系统中。这时,教师不代替、不灌输,而是留足时空给学生发表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思考与对比性发言,使学生理解到两题间的联系与差异。通过对比训练,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用数学语言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学生语言表述概念清晰,印象深刻。
三、 探究性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在探究知识过程中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各抒己见、自主交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一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新”百数表教学中,通过6个问题将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计算结构化、系统化。首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表中数字,说出这些数的排列特点,让学生经历“新”百数表的建构过程,用自己的话表达数之间的关系;然后,从横着看、竖着看,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百数表的对比,说说有什么不同,在新旧对比中探究“新”百数表的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达百数表中首位数不同所带来的变化,领悟感受数学的奇妙。6个问题的设计精致巧妙,增加了学习过程的深刻性、趣味性,更体现了探究性,在探究过程中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第3册一道思考题教学中,针对“小红和小华每人做6个灯笼,小军做的和小华同样多,三个人共做了多少个灯笼?”,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看哪组想的解法多?然后各组推出一名代表结果汇报。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列出了:6 6 6=18(个);6×3=18(个);6×2 6=18(个)三个算式。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自主讨论、汇报交流的主体,表现出思路开拓广阔,思维敏捷灵活,数量关系表达清楚,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四、 纠正性训练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错例分析,由学生自己指出错误所在,提出纠正办法,强化纠错训练,从反面巩固概念,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是停留在計算的水平上,而是上升到理解的高度。例如:一年级下册练习十五第6题教学中,针对“23 8=21,67 2=89,5 47=97,59 2=61”,需要引导学生判断分析这4道算式计算对吗?还要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由于进位加法容易出错,教师应采取正向强化与错误辨析相结合的训练,除了教材上习题外,还应增加一些专项练习,如:35 7=□2、67 2=6□等。从中将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展示出来,结合第6题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原因,并把自己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弄清哪些题犯了同样的错误,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学生通过判断分析与语言交流,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纠正性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俗话说得好:“字无百日功,言需千日熟。”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交流的机会,持之以恒,循循善诱,导之以法,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作者简介:
罗小刚,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林坊中心小学。
关键词:模仿性;对比性;探究性;纠正性
一、 模仿性训练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不高,常常说话不完整。因此,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模仿老师语言进行复述训练,使学生逐步积累数学词汇,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例如,在数学一年级上册练习八第4题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自己摆,然后把学生摆出的长方体放在讲台上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评价。教师也参与其中,把学生没想到的情况摆出来,边引导观察,边鼓励学生模仿、动手操作,把模仿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深化对立体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学习加法的意义时,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物演示:左手拿着一个气球,右手拿着一个气球,让学生分别说一句话,然后作合并的手势。问:“现在怎么样?”学生说:“合起来是2个气球。”这时,我就适时地引导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即:把两边的气球合起来,我们就说:“一共是几个气球?”在指导学生模仿老师的演示过程时,要边比手势,边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知道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对比性训练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在教学中采用对比训练将给学生创设更多说的时空,是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课堂上要善于运用对比,引导学生辨认和理解新旧知识间相似概念的异同点,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实现新旧知识的正迁移。例如,学习了乘法应用题后,及时引导学生把乘法应用题与加法应用题进行比较。出示预设题组:(1)有2排房子,每排3间教室;(2)有2排房子,一排3间教室,另一排2间教室。分别求“一共有多少间教室?”要求学生列出算式后,回答为什么题(1)用乘法算,题(2)用加法算。此过程注重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对新知识在意义上的区分度,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把新旧知识纳入一个系统中。这时,教师不代替、不灌输,而是留足时空给学生发表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思考与对比性发言,使学生理解到两题间的联系与差异。通过对比训练,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用数学语言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学生语言表述概念清晰,印象深刻。
三、 探究性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在探究知识过程中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各抒己见、自主交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一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新”百数表教学中,通过6个问题将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计算结构化、系统化。首先,引导学生整体观察表中数字,说出这些数的排列特点,让学生经历“新”百数表的建构过程,用自己的话表达数之间的关系;然后,从横着看、竖着看,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百数表的对比,说说有什么不同,在新旧对比中探究“新”百数表的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达百数表中首位数不同所带来的变化,领悟感受数学的奇妙。6个问题的设计精致巧妙,增加了学习过程的深刻性、趣味性,更体现了探究性,在探究过程中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第3册一道思考题教学中,针对“小红和小华每人做6个灯笼,小军做的和小华同样多,三个人共做了多少个灯笼?”,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看哪组想的解法多?然后各组推出一名代表结果汇报。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列出了:6 6 6=18(个);6×3=18(个);6×2 6=18(个)三个算式。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自主讨论、汇报交流的主体,表现出思路开拓广阔,思维敏捷灵活,数量关系表达清楚,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四、 纠正性训练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错例分析,由学生自己指出错误所在,提出纠正办法,强化纠错训练,从反面巩固概念,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是停留在計算的水平上,而是上升到理解的高度。例如:一年级下册练习十五第6题教学中,针对“23 8=21,67 2=89,5 47=97,59 2=61”,需要引导学生判断分析这4道算式计算对吗?还要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由于进位加法容易出错,教师应采取正向强化与错误辨析相结合的训练,除了教材上习题外,还应增加一些专项练习,如:35 7=□2、67 2=6□等。从中将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展示出来,结合第6题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原因,并把自己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弄清哪些题犯了同样的错误,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学生通过判断分析与语言交流,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纠正性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俗话说得好:“字无百日功,言需千日熟。”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交流的机会,持之以恒,循循善诱,导之以法,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作者简介:
罗小刚,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林坊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