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名县回民中学 河北 大名 056900)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40分钟焕发无限生机,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展示强大的活力,是我们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1. 课堂问题设计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多数属于记忆性的问题,学生只需打开记忆库便可找到完美的答案,这种问题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谈不上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的探究过程。同样,“生练”在多数情况下,也摆脱不了简单模仿和按程序解题的模式,长此以往,必将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遏制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掩盖了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另外是教学活动中的另类“一言堂”现象。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而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的学生“一言堂”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常见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针对这种现象,首先应该肯定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所做的有效尝试,但遗憾的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学习没能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合作交流又缺乏对小组中所有成员的关注,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良者的“独脚戏”,即所谓的学生“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活动,“合作”成了“独做”,交流形同虚设,未能真正意义上面向全体学生,其结果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此活动效果只能是低效的。
2. 精心预设探究活动 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多向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时,上课之前,教者让每个学习小组做了相似比为1∶2的两个相似三角形。上课时,设疑引入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工人师傅小王要按图纸制造一个三角形形状的零件,按要求,图纸和实物零件的对应高的比应为1∶2,但小王师傅做好零件后只量了一下它们对应边的比是1∶2,于是就肯定地说“这个零件符合要求”,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探究、归纳环节教者给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图纸和实物中的零件有什么关系?2.如果小王师傅的话是对的,说明什么意思?3、你如何证明一个比例式?提出问题以后教者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得出答案,明确接下来应该干什么,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兴趣高涨,思维积极活跃,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新课改真正提倡的。
3. 捕捉精彩细节,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绽放精彩的地方,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它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2)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恰恰有可能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一课时,我画出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分析反比例函数有什么性质。有一位学生说:“类比一次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为: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我一下子就听出了错误,但没有改正,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大家:“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这个想法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来验证。”在讨论中,有学生赞成,理由是:在K的符号确定时,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符合增函数或减函数的特征;也有学生反对,并且举出了正确的例子。大家的验证结果,激起了那位学生的灵感,他将自己的想法做了修改:“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为:当K>0时,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这就使原本一个错误的猜想演绎成了正确的定理。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40分钟焕发无限生机,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展示强大的活力,是我们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1. 课堂问题设计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多数属于记忆性的问题,学生只需打开记忆库便可找到完美的答案,这种问题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谈不上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的探究过程。同样,“生练”在多数情况下,也摆脱不了简单模仿和按程序解题的模式,长此以往,必将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遏制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掩盖了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另外是教学活动中的另类“一言堂”现象。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而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的学生“一言堂”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常见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针对这种现象,首先应该肯定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所做的有效尝试,但遗憾的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学习没能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合作交流又缺乏对小组中所有成员的关注,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良者的“独脚戏”,即所谓的学生“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活动,“合作”成了“独做”,交流形同虚设,未能真正意义上面向全体学生,其结果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此活动效果只能是低效的。
2. 精心预设探究活动 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多向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时,上课之前,教者让每个学习小组做了相似比为1∶2的两个相似三角形。上课时,设疑引入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工人师傅小王要按图纸制造一个三角形形状的零件,按要求,图纸和实物零件的对应高的比应为1∶2,但小王师傅做好零件后只量了一下它们对应边的比是1∶2,于是就肯定地说“这个零件符合要求”,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探究、归纳环节教者给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图纸和实物中的零件有什么关系?2.如果小王师傅的话是对的,说明什么意思?3、你如何证明一个比例式?提出问题以后教者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得出答案,明确接下来应该干什么,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兴趣高涨,思维积极活跃,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新课改真正提倡的。
3. 捕捉精彩细节,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绽放精彩的地方,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它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2)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恰恰有可能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一课时,我画出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分析反比例函数有什么性质。有一位学生说:“类比一次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为: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我一下子就听出了错误,但没有改正,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大家:“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这个想法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来验证。”在讨论中,有学生赞成,理由是:在K的符号确定时,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符合增函数或减函数的特征;也有学生反对,并且举出了正确的例子。大家的验证结果,激起了那位学生的灵感,他将自己的想法做了修改:“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为:当K>0时,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这就使原本一个错误的猜想演绎成了正确的定理。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