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能成功。作为教师应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改变长期存在的“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沉闷局面,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养成自主参与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创新意识 自主参与 灵动 阶梯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03-02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课时量大幅度减少,但是教学内容并没有减少。而在数学教学中,新的教材在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方面具有显著特色:教材理论要求难度有所降低,删去了较为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联系现代实际生活的足够数量的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重教材内容的理解识记,轻学生思维、动手、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重教学结果,轻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彰显个性,开发智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没有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就谈不上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新教材的特色,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得到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而要依靠确立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构建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往往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如:教学观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这些都需要深入的探究,凡此种种。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不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将成为一纸空文。带着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灵动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在认可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材施教,使之形成适应与自己能力相应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以达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目标。
该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爱学、我会学,使各类不同程度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和问题较多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是学习目标具体明确,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下面简介该教法的一些做法。
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品格、行为能力,智力以及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学方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以下两点。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 首先,要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上老师所教的学科,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怀,使他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同时,教师要把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多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受到了老师关注,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全体学生创造一个愉快、温暖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还要看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得到良好的发展,这样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具体做法:
一、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成材乃至于一生都非常重要。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课前的预习习惯,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弄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发现教材中的问题,这一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其次是课堂学习习惯,课堂上要主动学习,该听课时要认真听,认真记,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第三,课后的复习习惯,要求学生坚持先复习后做题。长期坚持,教学必定是高效的。
二、教师要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不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合作者,而且还是学生成才的奠基者和指导者。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给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
三、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我们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地研讨在学习的新内容中,学生哪些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难以学会,哪些内容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课堂中怎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够针对性强,讲能讲在需要时,导能导在关键处,问能问在点子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学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把数学方法的研究转移到学法研究上来。使学生学有所获,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备课时,教师还要分析教情学情,分析了解学生,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学困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中等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优等生“吃得饱”。
2.讲课沿阶梯
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不随意教学,不轻易占用学生时间。给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的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快乐的探索学习。教师在巡视中给学习缓慢者以点拨帮助,让他们的思维跑起来;给优等生设置更广泛高深的问题,让他们的智慧得以充分的的展示,让他们飞的更高更远。另外,我还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整理学习的方法。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灵动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基础上,就新授课而言,具体思路如下。
另外,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具有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具有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
一节课上完之后,我们及时思考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儿,失误在哪儿;哪些地方力度不够,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又没取得好的效果;学生的眼神发亮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埋下头去,只给你一个头顶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多问自己多思考教学过程,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必然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关键词】 创新意识 自主参与 灵动 阶梯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03-02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课时量大幅度减少,但是教学内容并没有减少。而在数学教学中,新的教材在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方面具有显著特色:教材理论要求难度有所降低,删去了较为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联系现代实际生活的足够数量的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重教材内容的理解识记,轻学生思维、动手、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重教学结果,轻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彰显个性,开发智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没有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就谈不上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新教材的特色,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得到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而要依靠确立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构建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往往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如:教学观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这些都需要深入的探究,凡此种种。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不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将成为一纸空文。带着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灵动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在认可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材施教,使之形成适应与自己能力相应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以达到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目标。
该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爱学、我会学,使各类不同程度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和问题较多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是学习目标具体明确,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下面简介该教法的一些做法。
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品格、行为能力,智力以及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学方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以下两点。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 首先,要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上老师所教的学科,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怀,使他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同时,教师要把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多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受到了老师关注,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全体学生创造一个愉快、温暖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还要看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得到良好的发展,这样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具体做法:
一、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成材乃至于一生都非常重要。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课前的预习习惯,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弄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发现教材中的问题,这一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其次是课堂学习习惯,课堂上要主动学习,该听课时要认真听,认真记,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第三,课后的复习习惯,要求学生坚持先复习后做题。长期坚持,教学必定是高效的。
二、教师要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不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合作者,而且还是学生成才的奠基者和指导者。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给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
三、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我们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地研讨在学习的新内容中,学生哪些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难以学会,哪些内容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课堂中怎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够针对性强,讲能讲在需要时,导能导在关键处,问能问在点子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学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把数学方法的研究转移到学法研究上来。使学生学有所获,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备课时,教师还要分析教情学情,分析了解学生,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学困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中等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优等生“吃得饱”。
2.讲课沿阶梯
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不随意教学,不轻易占用学生时间。给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的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快乐的探索学习。教师在巡视中给学习缓慢者以点拨帮助,让他们的思维跑起来;给优等生设置更广泛高深的问题,让他们的智慧得以充分的的展示,让他们飞的更高更远。另外,我还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整理学习的方法。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灵动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基础上,就新授课而言,具体思路如下。
另外,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具有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具有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
一节课上完之后,我们及时思考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儿,失误在哪儿;哪些地方力度不够,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又没取得好的效果;学生的眼神发亮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埋下头去,只给你一个头顶是什么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多问自己多思考教学过程,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必然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