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评价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将1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硝酸异山梨醇,每次10~20 mg,3~4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1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一种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以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为基础的冠心病是诸多危险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病更为突出。本院自2008年1月~2011年3月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观察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符合WHO诊断标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0例,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的命名及诊断标准。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治疗组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5~79岁,平均(61±6)岁,病程1~10年。初发性心绞痛24例,自发性心绞痛30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6例。对照组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6~81岁,平均(62±5)岁,病程1~12年。初发性心绞痛22例,自发性心绞痛31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受试者实验开始前停用所有抗心肌缺血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常规服用阿司匹林(75 mg、1次/d),有心绞痛发作者临时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对照组予硝酸异山梨醇每次10~20 mg口服,3~4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每支10 ml,每毫升含生药量1 g)30 ml,加入10% GS 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每支2 ml,每毫升含川芎嗪40 mg)120 g加入5% GS 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每天测血压,记录心绞痛发作频率、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硝酸甘油消耗量、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其毒副作用。
1.4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同等程度的劳累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频率>90%,基本不用硝酸甘油;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50%~90%;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加重: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增加50%以上。
1.5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电图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0.5 mm以上,但未正常,或T波由倒置变为平坦或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加重:ST段较前下降0.5 mm,倒置的T波加深或直立的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的T波变为倒置。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及疗效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心电图疗效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血脂的影响 治疗组治疗前,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不明显。
2.4 不良反应 两组血压、血尿常规、肝肾常规、血糖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头痛、头胀8例,面红灼热感6例,头晕7例,但坚持用药随即减轻或消失,未中断治疗。
3 讨论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血不足,脉络瘀阻为其主要病机。现代医学认为,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有各种因素致血管内皮损伤,导致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生成和(或)释放减少,内皮素生成和(或)释放增加,血小板激活聚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大量的血栓烷素等收缩血管物质,促成血管痉挛,血栓形成,造成心肌缺血。冠心病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因心肌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样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到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丹参注射液是从丹参中提取的酮类化合物,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改善微循环,减轻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心肌缺血,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防治冠状动脉痉挛,减轻缺血所致的心肌损伤。动物实验证明,丹参注射液能降低血液ET,平衡一氧化氮,抑制氧自由基,抗氧化还原反应,抑制钙内流,保护内皮细胞。并可以通过降低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水平,从而下调心肌凋亡基因Fas/Fasl蛋白表达,抑制缺氧损伤和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乳鼠心肌细胞凋亡,还可以减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和纤维化,并增强福氧普利改善大鼠左室重构,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临床研究也发现,丹参注射液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缩小再灌注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川芎嗪是从川芎的生物碱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单体,川芎嗪有抗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国内有人研究了川芎嗪注射液对心肌梗死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川芎嗪组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微血管数(MVC)和微血管密度(MVD)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5);川芎嗪组大鼠缺血心肌MVC和MVD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与麝香保心丸组相似,川芎嗪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及用病理图缘分析系统测定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灰度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故认为川芎嗪注射液有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中药制剂,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本研究结果显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硝酸异山梨醇酯。但硝酸异山梨醇酯可产生头痛、头胀、面红灼热等不良反应,尤其长期连续使用,有10%~80%患者可产生耐药性,有时会影响持续服药及治疗效果,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未见到上述不良反应及耐药性,并可降低血脂。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用丹参、川芎嗪治疗,必将进一步改善心绞痛的预后。因此,丹参川芎嗪作为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药物,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以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为基础的冠心病是诸多危险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病更为突出。本院自2008年1月~2011年3月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观察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符合WHO诊断标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0例,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的命名及诊断标准。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治疗组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5~79岁,平均(61±6)岁,病程1~10年。初发性心绞痛24例,自发性心绞痛30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6例。对照组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6~81岁,平均(62±5)岁,病程1~12年。初发性心绞痛22例,自发性心绞痛31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受试者实验开始前停用所有抗心肌缺血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常规服用阿司匹林(75 mg、1次/d),有心绞痛发作者临时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对照组予硝酸异山梨醇每次10~20 mg口服,3~4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每支10 ml,每毫升含生药量1 g)30 ml,加入10% GS 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每支2 ml,每毫升含川芎嗪40 mg)120 g加入5% GS 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每天测血压,记录心绞痛发作频率、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硝酸甘油消耗量、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其毒副作用。
1.4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同等程度的劳累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频率>90%,基本不用硝酸甘油;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50%~90%;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加重: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增加50%以上。
1.5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电图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0.5 mm以上,但未正常,或T波由倒置变为平坦或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加重:ST段较前下降0.5 mm,倒置的T波加深或直立的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的T波变为倒置。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及疗效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心电图疗效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血脂的影响 治疗组治疗前,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不明显。
2.4 不良反应 两组血压、血尿常规、肝肾常规、血糖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头痛、头胀8例,面红灼热感6例,头晕7例,但坚持用药随即减轻或消失,未中断治疗。
3 讨论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血不足,脉络瘀阻为其主要病机。现代医学认为,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有各种因素致血管内皮损伤,导致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生成和(或)释放减少,内皮素生成和(或)释放增加,血小板激活聚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大量的血栓烷素等收缩血管物质,促成血管痉挛,血栓形成,造成心肌缺血。冠心病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因心肌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样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到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丹参注射液是从丹参中提取的酮类化合物,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改善微循环,减轻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心肌缺血,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防治冠状动脉痉挛,减轻缺血所致的心肌损伤。动物实验证明,丹参注射液能降低血液ET,平衡一氧化氮,抑制氧自由基,抗氧化还原反应,抑制钙内流,保护内皮细胞。并可以通过降低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水平,从而下调心肌凋亡基因Fas/Fasl蛋白表达,抑制缺氧损伤和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乳鼠心肌细胞凋亡,还可以减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和纤维化,并增强福氧普利改善大鼠左室重构,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临床研究也发现,丹参注射液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血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缩小再灌注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川芎嗪是从川芎的生物碱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单体,川芎嗪有抗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国内有人研究了川芎嗪注射液对心肌梗死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川芎嗪组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微血管数(MVC)和微血管密度(MVD)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5);川芎嗪组大鼠缺血心肌MVC和MVD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与麝香保心丸组相似,川芎嗪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及用病理图缘分析系统测定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灰度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故认为川芎嗪注射液有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中药制剂,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优点。本研究结果显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硝酸异山梨醇酯。但硝酸异山梨醇酯可产生头痛、头胀、面红灼热等不良反应,尤其长期连续使用,有10%~80%患者可产生耐药性,有时会影响持续服药及治疗效果,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未见到上述不良反应及耐药性,并可降低血脂。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用丹参、川芎嗪治疗,必将进一步改善心绞痛的预后。因此,丹参川芎嗪作为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药物,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