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不会忘记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cool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扶贫英雄吴国良
  一
  山溪是一根断了的琴弦。
  这个夏日,是谁奏响生命的绝唱?
  那个绝然而去的人啊,你的灵魂正在飞升。
  你用生命,报答了故土的养育。
  一岁一枯荣的草,摇曳的身姿是否包含着绝别的
  颤抖?
  斜阳欲落还休,炊烟暖了归人。
  而你却一去不复返。
  远山那么远,沟壑那么深。
  苍茫大地,哭泣着包容了你。
  二
  哪怕是吃了饭再走,哪怕是喝口水再走,哪怕是
  歇歇脚再走。
  但你没有。你匆忙转身,匆忙启程,匆忙离开。
  劳碌的身形,甚至来不及说再见。
  约定的出发,你义无反顾。
  说好的归来,你却失约了。
  慌乱突然降临,打破了空气的宁静。
  一只鹰,从悬崖坠落。
  生与死,转瞬之间已天人永隔。
  一声声呼喊,像散乱的标点,找不到附着的句
  子。
  而人间,正是四月天。
  三
  桌上,一堆药瓶无声地凌乱着。
  你匆忙吞下的药片,已不能阻止肉体的颤抖,
  你苍白浮肿的脸色,已无法隐瞒肉身的疼痛。
  家人心疼你,同事提醒你,领导叮嘱你,医生警
  告你。
  要按時吃药,要定期复,你却一直无暇顾及。
  你太忙了,但一想起贫困的梦魇,
  你就全然忘了躯体内部发出的呻吟。
  你的肉体,不是铁打的。
  但你的意志,是钢铸的。
  四
  小镇的夜,你的房间一灯如炽。
  多少个日夜,你废寝忘食;多少个通宵,你不眠
  不休。
  深入群众,你信念始终如一;走村串户,你不忘
  扶贫初心。
  你太累了。但你,放不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诺
  言。
  “村十条”“户七条”“两不愁三保障”“三率
  一度”,
  拗口的专业术语你已烂熟于心。
  学政策,定规划,绘图纸,建工程
  多少回临危受命,你一直是脱贫攻坚的砥柱中流。
  你伏案工作的场景,已凝固成坚硬的铁,直达无
  限的极点。
  你加速燃烧的生命之火,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五
  是的,你是信守诺言的汉子。
  你珍视家庭,多希望你能少些忙碌,多点陪伴。
  可是,你没有。
  你喜欢孩子,多希望你能儿女绕膝,共享天伦。
  可是,你没有。
  你的诺言在你坚持的梦想里,在你坚定的信仰
  里。
  收紧的心思,是盼,是望。
  从月缺望到月圆,又从月圆望到月缺……
  可你在哪?你的声音在哪?
  你的背影在哪?你的呼吸在哪?
  千万次的呼唤,诉说。以为你会突然推开门,
  拍打衣服上的尘土,坐一会儿,就一会儿。
  即便不说一句话,即便就要再次出发。
  可是,你没有。
  六
  鸡鸣唤醒熟睡的村庄,第一声鸟鸣
  见证你的脚步,你的行走踏实而坚定。
  炊烟送走远山的夕阳,暮归的牛羊
  重复你的足迹,你的身影疲惫而充实。
  你心念着地里的庄稼,你记挂着乡亲的安危。
  你唯独忘记的,是你自己。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你,却再也不回来了。
  你是跟随炊烟升起的云朵,
  带着高山峡谷质朴的声息,渐行渐远。
  七
  素年如锦。回望来时路,初心不改,本色不移。
  即使流年浮华了这个俗世,你依然不忘。
  责任担在肩上,使命牢记心中。
  心灵,如水般明净。
  带疾的身体,心念着群众的利益;
  年轻的心灵,跳动着信念的力量;
  短暂的生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你的人生,是一场无悔的修行。
  曾经的梦想和标杆,你已用生命践行。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你用自己的肉身,撑起了不屈的脊梁,
  呐喊出永不消逝的荣光!
  八
  点亮一盏烛光,拾起逝去的往事;
  献上一束鲜花,端详定格的容颜。
  悲伤悠长的葬歌,永远留在了
  山川河岳,为你安魂。
  去吧,去高飞,去远航。
  去吧,去仰止高山,去俯瞰河谷。
  在一缕弦音里飘飞,你的灵魂已历经洗礼,
  获得无与伦比的神圣和安宁……
  累了,要记得让心摆渡。
  倦了,请记住回家的路。
  九
  特别的战斗呼唤特别的战士,需要特别的奉献和
  牺牲。
  你的脚步趟过多少崎岖,纵横成一片辽远,
  多少风雨化成热血,沸腾了勇者的心。
  壮士志,未了情,永远留在了乌蒙山。
  起落的光阴中,你用热血和生命,
  书写了中华儿女的不变信仰,
  无声誓言奏响壮烈,诠释生命皈依。
  你是天空的骨骼,是大地的旗帜,
  不问时光清浅,不问生命短暂,
  执拗地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燃烧自己。
  如磐的信念,像一只山鹰在高原的晴空里炫舞,
  像一座无字的丰碑屹立……
  十
  故土情深,鲜血捂热大地;
  身陨为民,大山回响礼赞。
  多少人擎着景仰的火焰,举起神圣的右手。
  古老的小江,流淌着你的骨血。
  热血洒处,必将孕育生机,
  催开花朵,捧出硕果,酿就幸福。
  是啊,一条又一条道路宽阔平整,
  一幢又一幢新房拔地而起,
  一畦又一畦庄稼丰收在望。
  你离去的地方,一片野花依然在原野的手心里,
  守护自己的信念。
  时光会遗忘吗?
  脱贫致富的乡亲不会忘记,
  高原的风不会忘记,
  高原的树不会忘记。
  乌蒙山,不会忘记。
  本栏责任编辑  胡兴尚
  1983年,雪后登华街  刘建华 摄
  昆明街头历史题材浮雕 刘建华 2002年摄于官南立交桥
  2019年 2月,宜良县耿家营乡藏方村的乡村婚礼,新郞为新娘戴上结婚戒指。  刘建明 摄
其他文献
楔子  再过一个月,我来昆明就有十八年了。回顾这段日子,我有点惊惶而怅然,它们就这么轻易溜走。跟很多来自外地漂泊昆明的人一样,当初来了就来了,只是我没想到自己会停留这么久。  这十八年里,我不过是继续过着读书、写诗的日子。然而,这十八年跟我之前在湖南安乡的日子又有很大区别——就像一位旅人,虽然按照计划路线,旅行还是旅行,但是沿路的风景绝对不同。随着时日变长、所到的地方增多、阅历的变化,旅人的心态和
期刊
王雁翔甘肃平凉人,作家、记者,现居广州。诗歌、散文作品见诸《解放军文艺》《天涯》《作品》《四川文学》《山东文学》《散文海外版》《广州文艺》等刊。作品曾获第十三届、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年度精品一等獎,长征文艺奖等,已出版《穿越时光的河流》等作品多部,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一  我一直坚信,大地上的万物跟人一样,皆有明亮的目光。每一株植物都有自己的人生。  许多年后,当那
期刊
我是云南山区的孩子  祖国是一座森林  里面群鸟飞翔,万花盛开  布谷唤醒了黎明  日上三竿、光芒万丈  喜鹊引来了轻风  小树跳舞、大树吟唱  鹦鹉爱讲故事  告诉我犀鸟的爱情  猫头鹰在月光下站岗  守护着森林之夜  美梦绵长  蜜蜂送来芬芳  空气里香甜飘荡  蚂蚁举着树叶  快乐地长途奔忙  蝴蝶像一本书  翅膀扇动  书页翻卷  美文好诗  到处流传  我是云南山区的孩子  森林外面,天
期刊
有部外国电影叫《八厘米》,听说多少有点儿颜色,至今都没看过。我的“八公里”不是那样的玩艺儿,跟《八厘米》无关。“八公里”既不是个电影名,也不是个数量词,倒是个地名,一个叫“八公里”的地方。所谓的“八公里”,到底从哪里起算,我至今都不大清楚,或许是从昆明城里的某个地方吧,广场,近日楼,或是东站?——现代城市早已成了某个地域文明的中心,其实这个中心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的中心,从来都有些可疑——具体是哪里
期刊
前两三年得了一册云南师大校刊,见有一张西南联大文学院历史系1946届毕业的师生合影。我有几位老师是这一届的,就仔细辨认。终于认出第一排左起的头两位,正是六七十年前我在昆一中读书时终生难忘的两位老师。一位是傅发聪先生,三八式老革命;一位是黄清先生,民国军政上层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两位既是同班同学,也一度是同事。当时我好兴奋,关于两位老师和母校的记忆、思绪一下子被激活了。  其实我早就想过要写写这两位
期刊
西南联大,昆明记忆中最湿润的部分  80年前,一群人穿越战火聚在这里  揣着理想抱负,带着青春火焰  用他们的赤子热血铸魂  他们说:西山沧沧,滇水茫茫  这已不是渤海太行  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他们说:莫忘失掉的家乡  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  他们说:要利用宝贵的时光  要创造伟大的时代  8年,就在抗战时期  300多位教授,8000多名学子  他们顶着日机的轰炸  在风雨飘摇又艰苦卓绝的
期刊
我从大洋彼岸来,追寻着春天的气息  昆明,当我走进你明媚的春光  就像回到溫暖、亲切的故乡一样  你的天蓝得透明,风柔得像纱  青山层层叠叠,白云干干净净  一池湖水烟波浩淼,四季鲜花缤纷如潮  龙门铭刻着往昔的神功  金殿映射着历史的辉煌  圆通山的樱花衬出浪漫的气息  翠湖的红嘴鸥带来和平的欢笑  我徜徉在你交融着历史和现代的氛围中  被迎面扑来的祥和气息包围着  文化巷的青石板是你小时候穿的
期刊
在中国大西南奔腾的群山里  有一座四季如春的城,叫昆明  在昆明,有一個汇聚芬芳的地方  叫斗南  在斗南,水是一种心事,是含苞待放  等待着被说出、被告白  滇池岸畔,春水被衔向每一棵植物  把一种野生的甜,植入到玫瑰的骨骼里  一朵朵高原阳光被花儿采集  造就了一枝玫瑰新宠——中国红  她偷窥了蓝天的深邃,抄袭了白云的飘逸  带着被天地无限宠爱的一份欢喜  在情人节的那一天,红满天下  在斗南
期刊
这个标题把我自己也吓一跳——言过其实?昆明不是里约热内卢,不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甚至不是大阪,不是雅温得,不是德黑兰,但在我心中,昆明比它们都好,是上帝钦定的足球之城。我怀疑上帝本人一度来到美丽的滇池边上,对着昆明城一声大喊:“嘿,挝球!”  挝(音ZHUA,二声)球,昆明方言,即踢球。这个词,我差不多叫嚷了半辈子。  A  先从上世纪80年代讲起。彼时昆明,不大,温情脉脉,满地金黄——一座极具法国
期刊
一  我家住朝阳天桥旁边,是1999年12月14号到2018年7月30号。朝阳天桥,是曾经以“锡都”闻名世界的个旧市城区,一座普通的不醒目的人工桥梁,为日趋拥堵的交通起到了一些缓解作用。我家的具体地址应该是:个旧市三岔街6号。平常人们习惯的叫法是朝阳天桥6幢。一说这个号,送水的、收破烂、酒瓶之类的,噔噔噔跑上来了。我家在七楼,人家喘着气,拍胸口吐出:有点高了。谁叫他们小跑呢?我从来没觉得高,把爬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