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兰兹·卡夫卡
“卡夫卡”的名字在捷克语中指“寒鸦”,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仿佛谶语一样写尽他命中的孤独。作为犹太人,卡夫卡和所居地布拉格的斯拉夫族没什么往来,身份的困境产生了疏离;而作风专横的父亲对待自己独子的态度简单粗暴,亦成为他一生的阴影;他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唯有写作。陌生、异化、绝望成了他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是他钟爱的选择。唯有写作。因为要求严格,他的作品大多未发表甚至未完成,他说:“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菲茨杰拉德
迷惘的一代里,海明威、怀尔德、考利,各有各的漂泊,却大概只有菲茨杰拉德如此切身地演绎着美国梦的真谛。他的初恋是一位富家千金,终因物质的差距而遭到对方家庭的反对;他和后来的妻子泽尔达的婚姻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菲茨杰拉德写作成功带来的经济利益使两人过着传奇而奢靡的生活,“他的私生活几乎与他的小说一样为人乐道”,读者也越来越期待从他的作品中一窥那令人目眩神迷的上流社会,却常常忘记故事的最后往往是幻梦的破灭。
阿尔贝·加缪
文学史上说,加缪是存在主义文学领军人物,“荒诞哲学”的代表,如果听不懂,就把这两个词连起来——“存在是荒诞的”。尽管加缪的写作跨越戏剧、小说、散文、政论等各类文体,但那一部《局外人》,就足够阐释当代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他用局外人的眼光完整地还原了这个粗糙、漠然、无理性的世界,愚昧和死亡混杂的气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除了着力于揭示日常生活中的荒诞性,加缪还强调一种“反抗”的思想姿态,这在严峻的时代显得卓尔不群。
“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回忆,就再不会孤独,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无困难地凭回忆在囚牢中独处百年。”
詹姆斯·乔伊斯
偏安于大西洋一隅、漂泊于亚欧大陆之外的爱尔兰,曾诞生过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即詹姆斯·乔伊斯。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远离家乡,颠沛流离于欧洲各地。复杂的结构、奇特的文辞、大量的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成了他最鲜明的特点,代表作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把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布卢姆一天18小时在都柏林的游荡经历比作希腊史诗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交错凌乱的时空中,挥之不去的是现代人的孤独与悲观。
杰克·凯鲁亚克
每一次颠覆传统的创作尝试,都不啻于一次孤独的自我放逐。作为“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美国现代作家凯鲁亚克以其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文学主张震撼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社会观。他“生活实录”式的小说代表作《在路上》《达摩流浪者》往往带有一种漫无情节的随意性和挑衅性;《孤独旅者》则创作出所谓的“狂野散文”,一种由一个独立的、受过教育的、一无所有的流浪者生活酿成的大杂烩。
“在我心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花筒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火花,在星空下像蜘蛛那样拖着八条腿,中心点蓝光砰的一声爆裂,人们都发出‘啊’的惊叹声。”——《在路上》
“卡夫卡”的名字在捷克语中指“寒鸦”,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仿佛谶语一样写尽他命中的孤独。作为犹太人,卡夫卡和所居地布拉格的斯拉夫族没什么往来,身份的困境产生了疏离;而作风专横的父亲对待自己独子的态度简单粗暴,亦成为他一生的阴影;他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唯有写作。陌生、异化、绝望成了他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是他钟爱的选择。唯有写作。因为要求严格,他的作品大多未发表甚至未完成,他说:“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菲茨杰拉德
迷惘的一代里,海明威、怀尔德、考利,各有各的漂泊,却大概只有菲茨杰拉德如此切身地演绎着美国梦的真谛。他的初恋是一位富家千金,终因物质的差距而遭到对方家庭的反对;他和后来的妻子泽尔达的婚姻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菲茨杰拉德写作成功带来的经济利益使两人过着传奇而奢靡的生活,“他的私生活几乎与他的小说一样为人乐道”,读者也越来越期待从他的作品中一窥那令人目眩神迷的上流社会,却常常忘记故事的最后往往是幻梦的破灭。
阿尔贝·加缪
文学史上说,加缪是存在主义文学领军人物,“荒诞哲学”的代表,如果听不懂,就把这两个词连起来——“存在是荒诞的”。尽管加缪的写作跨越戏剧、小说、散文、政论等各类文体,但那一部《局外人》,就足够阐释当代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他用局外人的眼光完整地还原了这个粗糙、漠然、无理性的世界,愚昧和死亡混杂的气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除了着力于揭示日常生活中的荒诞性,加缪还强调一种“反抗”的思想姿态,这在严峻的时代显得卓尔不群。
“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回忆,就再不会孤独,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无困难地凭回忆在囚牢中独处百年。”
詹姆斯·乔伊斯
偏安于大西洋一隅、漂泊于亚欧大陆之外的爱尔兰,曾诞生过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即詹姆斯·乔伊斯。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远离家乡,颠沛流离于欧洲各地。复杂的结构、奇特的文辞、大量的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成了他最鲜明的特点,代表作长篇小说《尤利西斯》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把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布卢姆一天18小时在都柏林的游荡经历比作希腊史诗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交错凌乱的时空中,挥之不去的是现代人的孤独与悲观。
杰克·凯鲁亚克
每一次颠覆传统的创作尝试,都不啻于一次孤独的自我放逐。作为“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美国现代作家凯鲁亚克以其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文学主张震撼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社会观。他“生活实录”式的小说代表作《在路上》《达摩流浪者》往往带有一种漫无情节的随意性和挑衅性;《孤独旅者》则创作出所谓的“狂野散文”,一种由一个独立的、受过教育的、一无所有的流浪者生活酿成的大杂烩。
“在我心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花筒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火花,在星空下像蜘蛛那样拖着八条腿,中心点蓝光砰的一声爆裂,人们都发出‘啊’的惊叹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