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步步为营,精准审题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17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
  师:某种程度上,高考作文的成败是由对作文题的审题立意精准度决定的,立意不好的作文分数不会高到哪里去。而考场作文又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和不符合题意之分。
  这里重点讲一下什么是切合题意。
  所谓“切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要看清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意思和深层的含义。二是文章与题目相符。材料作文内容很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角度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又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
  生:那么审题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师:对材料作文,我们审题一般运用这样的审题五步法进行:①阅读材料,分清层次,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②根据主要内容找出或总结出关键词;③弄清材料隐含的观点或情感倾向;④明确自己的观点;⑤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紧扣材料。
  我们通过具体实例看看如何操作运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①材料的主體是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的比喻。窗子是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所需要的:镜子则是面对自我时所需要的。这一比喻也是材料的核心内容。
  ②材料的关键词有四个:“窗子”“镜子”“面对外面的世界”“面对自我”。
  ③对本则比喻性材料,要先弄清其本义:林清玄没有告诉我们“窗子”和“镜子”是什么,他没有对“窗子”和“镜子”的内涵进行界定,而是说人何时需要“窗子”、何时需要“镜子”。他是从“窗子”和“镜子”的作用上作比喻的。我们审题时要顺着这一思路,重点分析关键词“窗子”和“镜子”的作用——
  窗子是一个人与自然、社会、他人沟通的渠道(工具、途径)。人需要窗子,就是说人需要与社会、与他人的沟通,以此来观察世界、了解他人。(“外面的世界”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镜子”则是人面对自我时所需要的。因此,镜子可以理解为:镜子是用于观照自己、认识自己的工具,作用是“照”人。“人需要镜子”是说每个人都要通过“镜子”来审视自我,进而提升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④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能会归纳和引申出以下观点: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拓宽自己的视野;揽镜自照,提升自我;打开心灵的视野;认识自我;用思考力做心灵的窗与镜;坚守内心(听从内心的呼唤);个人与世界对立而统一。
  ⑤将自己提炼出的论点与材料进行比对、验证:前四个观点是切合题意的。“认识自我”这个观点,如果能紧扣“镜子”来谈认识自我,当然没问题,如果只是文章的开头、结尾出现“镜子”,中间全是写“认识自我”的意义、如何“认识自我”就偏离了材料的含意。“用思考力做心灵的窗与镜”这个观点对材料的理解有偏,且容易将写作的重心放在“思考力”上。“坚守内心(听从内心的呼唤)”“个人与世界对立而统一”则完全跑题了。
  接下来就是拟标题了。“自拟题目”是材料作文中考生一个自由的权利。好的标题会使作文很灵动,同时也是行文时的指引。好的标题要求是“准确、生动”,而且大多好的标题都把标题观点化。
  生:我明白了,就是说审题立意一定要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由材料生发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审题才不会出现偏题错误,才能达到内容与材料的高度切合,才能写出上乘之作,是吗?
  师:是的。比如2017年的江苏高考作文材料:“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文章的缘起必须是“车”,是与人的生活相关的车,只抓住“见证”“折射”“承载”“蕴含”或“发展”“真情”“观念”“哲理”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写作,应视为偏题。
  读
  师:我们欣赏一下精准审题的高分作文。
  城市之光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寻找,就找到;叩门的,就给他开门。”深夜中,书店的那一点城市之光,正是一扇向需要的人敞开的大门。正可谓“敲门,门就敞开”。
  近来,许多书店都推出了24小时经营模式,在深夜接纳各种身份的人。这些来看书的人,有的只看一会儿书就睡着了,有的甚至只是寻求一个安眠的居所;然而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需要身体或心灵上的慰藉,这也正是深夜书房所能给予他们的城市之光:爱与接纳。
  德兰修女曾万分强调接纳的重要性,她在一生为“穷人中的穷人”的奔波劳碌中发现:穷人最缺少的不是食物,而是他人的接纳;他们很少有人真正死于饥饿,却在精神上,因为长期缺少与外界的交流而陷于“精神贫困”。这种贫困比缺少物质更可怕,它会让人陷入迷茫和无助。其实,当今世界也有这种贫困:人们不缺少面包,而缺少他人的理解、关爱与接纳;不缺少金钱,而是不被爱和不被欣赏,过着一种怀疑、否定自己甚至陷于消沉、抑郁的生活。
  “如果你不接纳他人,就不算爱他们。”这是德兰修女在多次演讲中提到的,很多人见到路边的乞丐可能会不吝于施舍一些钱,但如果要让他们接纳一些人因疾病、贫困和饥饿而表现出来的种种情状,他们就会退缩。德兰修女曾经也说过:“饥饿并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也指人的平等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丢弃。”
  也许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做不到像德兰修女那样的接纳,但我们至少可以学会接纳身边的人,像书店员工一样,对各种读者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接纳别人的处事、性格,因为自己的不完美,也因为对这个世界的爱与善意;千万不要对他们冷漠,“漠不关心是一种罪”,冷漠会间接地杀人。   对他人的爱与接纳,就是城市之光。即使是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漂流,即使身处迷失方向的沙漠,只要有那么一点城市之光,就能让一个绝望的人重新燃起对生命的希望,能让漂流的航船归入海港,能让满身风沙的人看见绿洲。
  城市之光,照耀的不僅是个人的生命,更是一个社会的理解与接纳;深夜里能否亮起的那盏灯火,也拷问着一个社会的良心。
  愿这样的城市之光照耀每个需要关怀和接纳的人,愿你们“寻找的,就找到;叩门的,就有人为你们开门”。
  生:写得真是不错。
  师:本文审题立意精准,从《圣经》导入,从材料出发,用材料作铺垫,进而提出应充满爱和接受的城市之光的观点,使全文写作有了具体抓手。文章紧扣材料中书店员工对读者的关爱与接纳这一主旨,一例成文,德兰修女材料的使用使文字充满文化内涵,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卑微的人真正需要的是一丝城市光亮,提升了文章品味。整篇文章语言有文采,读后会有情感共鸣,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充满育人的正能量。整篇文章的观点是论“辩”出来的,抽象说理的能力较强。
  什么城市之光?题目充满悬念感,读者看了有深究下去的意识。
  引用精典的语句并结合材料,指出求则得之:且能够从需和求两方面入题,开头不凡。
  回扣材料,指出深夜读者之需,点出城市之光的具体内容就是爱和接纳。
  文字不仅表意明确,更从精神层面强调了关爱与接纳的意义,深化了主旨。
  充实德兰修女的例证,使得文章观点更饱满。
  联系现实,指出我们努力的方向,结尾语句具有警醒作用。
  加上中心句,段落观点更明晰,语言优美。
  再次点题。
  回应开头,回扣观点,结尾简洁干练。
  写
  师:现在你们就前面“镜子”与“窗子”那个材料试着审题作文。
  若无窗子,人便没有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没有放眼看世界的历练,目光难免会变得狭窄,也不能很好地确定自己的底线。若无镜子,人在外面纷扰的世界中便不懂得反省自我,而没有自我的提升,便难以直视内心的准则,一个摇摆不定的底线,是不能在世界上得到尊重,更无法立足于社会。(生1作文片段)
  师:把镜和窗结合起来进行审题立意,并且能进行思辨立意。不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放在此处也不无道理。知己如“照镜”,知彼如“开窗”。唯有知己知彼,才能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唯有学会“照镜”“开窗”,才能避免管中窥物,避免成为井底之蛙。以“开窗”见贤思齐,以“照镜”而内省,使我们队自己有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助力我们获得更健全的人格和更有意义的人生。(生2作文片段)
  师:把镜和窗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立意,见解深刻。很好!
其他文献
窗外,爆竹声中的盛大祝福晚会,使我不忍再回忆有关祥林嫂的任何事。已是五更天,我打算入眠。可一躺下,我发觉自己并无睡意,莫名的烦躁与不安充斥着我的心,总觉得还有什么事情没有结束,我决定再留一天,也算是多品味一天鲁镇的年味。想到这,我慢慢平静了下来,恍然间也有了一丝睡意。梦境中,我又看到了祥林嫂……  这一夜我睡得相对安稳,无人打搅,醒来时已近晌午,连忙去拜见鲁四老爷。他依旧是一副傲慢的神色,料想前夜
期刊
导语:  水,以一种流动形态存在,是物种的起源,却又是如此简单。它是生命的最初,也是生命的最后。水生育万物,天下没有比水更加包容的物质了。水流淌万里,静守千年。也许会有人觉得再简单不过,可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上善若水呢?人的本性中为何具有如许崇高而美善的德性,原来那本是水的先天稟赋。水构成了我们的生命,自然也成就了我们的灵魂。
期刊
内在关系,可以指概念间的同一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也可指命题间的并列关系、承接关系、总分关系、条件关系(含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无条件)、假设关系、因果关系等逻辑关系,但主要指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指一种事物或一些条件的存在导致另一种事物的产生,其中前者是因,后者为果。但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揭示因果关系的难度还在于,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结
期刊
【技法梳理】  一、开头  “凤头”“猪肚”“豹尾”分别讲的是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要达到的最佳效果。议论文的开头要像“凤头”,要做到简、明、美。简,就是简洁的意思,语言忌啰嗦、拖泥带水。明,就是明确的意思,开头就要让人家明白你的观点。(也有议论文结尾才道出中心论点,如《过秦论》直到结尾才揭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考场作文,因为限制了时间和字数,一般要求开宗明义,开头就亮出观点。美
期刊
高考作文是一种具有特殊要求的限时作文,它跟文学创作大相径庭,它不能随性地自由发挥。因此,很多原来写作功底很强的学生也往往败走麦城、前功尽弃,何故?主要是步入了以下四大误区,以致形成了高考作文之四大“硬伤”:  硬伤之一语言干瘪苍白之“缺乏灵性”  如2017年山东高考一篇题为《爱心是世间最大的美丽》的作文:“爱心是世间最大的美丽”,有人说。确实如此。一家平凡的书店可以让无家可归的人得到暂时的慰藉,
期刊
■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6.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7.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8.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9.探讨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  1.传记
期刊
【素材一】  阿布列林·阿布列孜  阿布列林,男,维吾尔族,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1968年,阿布列林曾在途经河南时访问兰考焦裕禄故居。这次兰考之行影响了他一生。工作46年来,阿布列林不管是在什么岗位,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他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他坚持依法公正,廉洁办案,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在哈密市检察院、法院系统工作31年中,阿布列林从助理检察
期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的心总是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要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似乎就只这样一个原因,我在学塾中,逃学记录点数,在当时便比任何一人都高。  二十年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便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
期刊
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  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蒼烟。  并儿自古事豪侠,战争五代几百年。  天开地辟真主出,犹须再驾方凯旋。  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绿埋空垣。  并人昔游晋水上,清镜照耀涵朱颜。  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  废兴髣髴无旧老,气象寂寞余山川。  惟存祖宗圣功业,干戈象舞被管弦。  我来览登为叹息,暂照白发临清泉。  鸟啼
期刊
让“春节时间”刻入世界表盘  刚刚过去的鸡年新春佳节,不仅搅动着中国人心头那股浓浓的亲情与乡愁,也带动全世界进入中国的“春节时间”。在比利时布魯塞尔,“欢乐春节”盛装巡游把秧歌、武术等中国节目搬上了街头;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鸡年主题展览为参观者奉上了精美藏品和京剧表演;在泰国曼谷,诗琳通公主发布自己亲手绘制的红色吉祥鸡和富贵牡丹图,并用泰语写上“中国新年快乐”……如今农历新年不再只是中国的节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