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哲学家菩德曼也说过;“播种了一种行为,便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了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品德,播种了一种品德,便会收获一种命运。幼儿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播种一种行为,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品德形成教育,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
关键词:幼儿品德行为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所以,幼儿教育关键是进行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身心特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影响,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根据年龄特点,提高自律能力
教育对于3-6 岁的幼儿来讲,他们的自控力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或则是好的习惯不能得到延续巩固。所以强化幼儿的行为,不同的阶段幼儿显现的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是不同的,所以方法也是应相对变化的。
1.3岁及以下的幼儿自律几乎没有, “他律”相当明显。因此,教师要不断的强调与督促,使他们在反复的练习和语言提示中。做到“多鼓励,勤表扬”,反复的巩固已经练习好的习惯技能,反复纠正不良行为,就能培养良好的习惯。
2.4-5幼儿是“他律”和“自律”过渡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但稳定性差,如果对已经形成的好习惯得不到及时巩固,良好习惯就无法养成。此时,教师要在幼儿的面前树立榜样和典范,及时对好的行为给予奖励和宣传,鼓励其他幼儿向其学习。
3.6-7幼儿的“自律”已经初步形成。形成了一定的班级意识,这时教师的教育可以利用“舆论力量”来控制幼儿的行为意识,发展他们的“自律”能力。对于哪些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孩子,就要采用激励的方式,用激励和赏识的目光来教育孩子,使一些本来十分调皮而不听话的孩子,慢慢开始懂得自控自己的行为,“自律”能力就会有所提高。通过舆论力量和激励方式来教育幼儿,他们控制力有所提高,能够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慢慢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得到进步。
二、丰富游戏活动载体,激发幼儿良好行为形成
幼儿年龄小,分辨能力差,好模仿,在道德认知上具有形象性和表面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思维水平和年龄特点,而游戏则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丰富的游戏能激发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作为教师要更多的倾注于幼儿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与同伴的活动交往中慢慢巩固良好文明语言的形成,有顺序地收拾整理玩具、爱护游戏器材等良好的习惯,从而也培养孩子们关心帮助他人,能主动为他人服务的良好行为。
三、丰富教育方式,激发幼儿德育品质的形成
幼儿学习的波动性很大,好的行为习惯,好的品德,不是短期内可以形成的,而简单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持续不断为幼儿创设重复练习的机会,从而激发孩子们参与德育活动。
1.以常规活动为切入点,渗透品德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因此,杜威提倡教育要“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幼儿教师可将一日常规活动纳入德育教育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常规生活中,比如幼儿入园时的礼貌教育,倡导幼儿主动和老师、小朋友问好以及和父母再见;用餐时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倡导幼儿文明用餐,爱惜粮食;盥洗时对幼儿进行节水教育,培养节约意识;散步的时候进行自然教育,带领幼儿观察身边的花草,增强幼儿热爱自然的意识等等。
2.结合主题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情境,丰富幼儿品德认知。
幼儿园往往采取主题教学的模式,我们可以创设对应的故事情境,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寓教于乐,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懂得道理。此外,还可将节日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如三八妇女节,倡导幼儿回家给妈妈洗脚,和爸爸一起给妈妈准备礼物,画画我的妈妈等,以增进母子亲情,萌发爱妈妈的情感。
四、 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幼儿社会行为。
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最容易让幼儿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师长期的潜移默化熏陶下,孩子们会根据教师的言谈举止进行模仿,并作为自己行为习惯的榜样标准,时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规范。孩子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说的,老师都是这样的”。所以说幼儿教师在教育中必须时时处处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不能只要求孩子们做,自己当任务的指挥者,在对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时,教师必须时时给孩子们使用礼貌用语,只有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孩子们的表率,这些行为都是直接作用于幼儿的。五、家园同步,形成合力。
教师和家长应及时沟通。善于发现幼儿好的思想和品德,及时给予强化;面对不好的行为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防微杜渐。比如当发现幼儿把不是自己的玩具带回到家里时,作为家长要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要将幼儿园的玩具送回幼儿园。作为老师要了解幼儿的行为動机,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意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告诉幼儿玩完玩具要放好。
总而言之,对幼儿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意从孩子们的常规日常生活着手,从孩子们身边的小事着手,真正将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每一个环节,落实到孩子们的具体行为习惯中去,以此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品德行为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所以,幼儿教育关键是进行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身心特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影响,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根据年龄特点,提高自律能力
教育对于3-6 岁的幼儿来讲,他们的自控力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或则是好的习惯不能得到延续巩固。所以强化幼儿的行为,不同的阶段幼儿显现的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是不同的,所以方法也是应相对变化的。
1.3岁及以下的幼儿自律几乎没有, “他律”相当明显。因此,教师要不断的强调与督促,使他们在反复的练习和语言提示中。做到“多鼓励,勤表扬”,反复的巩固已经练习好的习惯技能,反复纠正不良行为,就能培养良好的习惯。
2.4-5幼儿是“他律”和“自律”过渡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但稳定性差,如果对已经形成的好习惯得不到及时巩固,良好习惯就无法养成。此时,教师要在幼儿的面前树立榜样和典范,及时对好的行为给予奖励和宣传,鼓励其他幼儿向其学习。
3.6-7幼儿的“自律”已经初步形成。形成了一定的班级意识,这时教师的教育可以利用“舆论力量”来控制幼儿的行为意识,发展他们的“自律”能力。对于哪些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孩子,就要采用激励的方式,用激励和赏识的目光来教育孩子,使一些本来十分调皮而不听话的孩子,慢慢开始懂得自控自己的行为,“自律”能力就会有所提高。通过舆论力量和激励方式来教育幼儿,他们控制力有所提高,能够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慢慢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得到进步。
二、丰富游戏活动载体,激发幼儿良好行为形成
幼儿年龄小,分辨能力差,好模仿,在道德认知上具有形象性和表面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思维水平和年龄特点,而游戏则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丰富的游戏能激发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作为教师要更多的倾注于幼儿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与同伴的活动交往中慢慢巩固良好文明语言的形成,有顺序地收拾整理玩具、爱护游戏器材等良好的习惯,从而也培养孩子们关心帮助他人,能主动为他人服务的良好行为。
三、丰富教育方式,激发幼儿德育品质的形成
幼儿学习的波动性很大,好的行为习惯,好的品德,不是短期内可以形成的,而简单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持续不断为幼儿创设重复练习的机会,从而激发孩子们参与德育活动。
1.以常规活动为切入点,渗透品德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因此,杜威提倡教育要“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幼儿教师可将一日常规活动纳入德育教育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常规生活中,比如幼儿入园时的礼貌教育,倡导幼儿主动和老师、小朋友问好以及和父母再见;用餐时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倡导幼儿文明用餐,爱惜粮食;盥洗时对幼儿进行节水教育,培养节约意识;散步的时候进行自然教育,带领幼儿观察身边的花草,增强幼儿热爱自然的意识等等。
2.结合主题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情境,丰富幼儿品德认知。
幼儿园往往采取主题教学的模式,我们可以创设对应的故事情境,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寓教于乐,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懂得道理。此外,还可将节日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如三八妇女节,倡导幼儿回家给妈妈洗脚,和爸爸一起给妈妈准备礼物,画画我的妈妈等,以增进母子亲情,萌发爱妈妈的情感。
四、 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幼儿社会行为。
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最容易让幼儿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师长期的潜移默化熏陶下,孩子们会根据教师的言谈举止进行模仿,并作为自己行为习惯的榜样标准,时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规范。孩子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说的,老师都是这样的”。所以说幼儿教师在教育中必须时时处处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不能只要求孩子们做,自己当任务的指挥者,在对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时,教师必须时时给孩子们使用礼貌用语,只有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孩子们的表率,这些行为都是直接作用于幼儿的。五、家园同步,形成合力。
教师和家长应及时沟通。善于发现幼儿好的思想和品德,及时给予强化;面对不好的行为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防微杜渐。比如当发现幼儿把不是自己的玩具带回到家里时,作为家长要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要将幼儿园的玩具送回幼儿园。作为老师要了解幼儿的行为動机,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意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告诉幼儿玩完玩具要放好。
总而言之,对幼儿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意从孩子们的常规日常生活着手,从孩子们身边的小事着手,真正将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每一个环节,落实到孩子们的具体行为习惯中去,以此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