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日本动漫自1980年引入中国以来,便在全国范围内扩散。2006年日本政府更是提出“动漫外交”战略,加快推进日本文化的输出。这些年来,日本动漫作品一方面侵占中国动漫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传递出蕴含在动漫中的日本民族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对中国已然构成文化渗透,且对中国青少年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此中国应保持警惕并有所行动。
【关键词】动漫外交 日本文化 文化渗透 国家文化安全
一、日本的文化输出战略——“动漫外交”
日本动漫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17世纪的‘鸟羽绘’和‘浮世繪’都可以看作是日本现代漫画的雏形”,①但与日本动漫发展相关的研究一般始于1945年,即日本战后时期,这是因为“战后时期的日本动漫产业才开始在创作技法和内容题材方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式发展,并且如手冢治虫、山川惣治、永松健夫这样的漫画大师就是在战后才脱颖而出,为世界漫迷所熟知的。”②
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效仿美国的“米老鼠战略”,极力推崇动漫文化的输出。这一举措不仅带动日本经济增长,而且有效输出日本意识形态,改变日本国际形象,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日本还确立了“动漫外交”战略,为其进一步的文化输出奠定了基础。
(一)“动漫外交”的源起
“动漫外交”这一理念最早为时任外务大臣的麻生太郎于2006年提出。他认为“打造国家形象不能仅靠外交官,必须借助流行文化的力量对其他国民施加影响。”③外交部仅凭一己之力很难直接抓住各个国家民众的兴趣点,而“动漫”是个很好的文化工具,加以利用可以有效辅助外交,在较短时间内树立国际形象。麻生太郎也因此转变外交思路,确立了以动漫为载体的“柔性外交”战略,原本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动漫也开始逐渐担负起政治责任。
(二)“动漫外交”的地位
“动漫外交”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日本政府的关注,政府对此也持明显支持态度,反应迅速并全力跟进,“支持‘透过文化的力量,影响对象国的舆论,增强外交的重要性’。在国内,每年政府的官方白皮书,除了文字版还会专门出版漫画版……”④
“动漫外交”得到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动漫产业也被提升为日本文化立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日本政府专设“传媒与内容产业局”和“动漫产业研究会”,致力于推行各项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专设动漫类奖项,鼓励和吸引更多人投入动漫的创作与发行。政府尽力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扫清所有障碍,并建立起完善的系统以确保它能顺利成长和发展。
(三)“动漫外交”的影响
在国际中,国家的政治力量常通过军事和经济力量得以彰显,而日本通过借助“动漫”这一“软实力”达到了文化意识渗透的目的,相比于通过武力和金钱压制显得更为高明。日本通过文化输出以期实现推广本国文化、重构国家形象的目的,并希望获得其他国家认同、改善国际间关系。
事实上,日本在2006年4月确立“动漫外交”战略后,当年就名利双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⑤;最新的数据显示,“2016年,日本动画业界市场规模2301亿日元,是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⑥日本动漫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其所传递出的文化与价值观也影响着不同地区各个年龄段的受众。
在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日本在文化产业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实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和谐互动,获得了文化自信,也实现了推广日本文化、树立国家形象的目的。
二、日本动漫文化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一)动漫软权力论
“软权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安全保障问题专家JosephS. Ne 提出。不同于经济、军事等各种支配性的硬权力,“软权力”是指,“当一个国家让其他国家自愿要求该国所需要的东西,那么就发生了所谓的‘吸纳的、同化的权力’或‘软权力’,这完全不同于命令其他国家做自己所希望的那种硬性的或强制的权力。”⑦
作为一种无形的权力,文化可以具体化为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生产习惯等各种形式,从最普遍的民众入手,实现最佳传播效果。国家通过劝服等柔性手段使用“文化软权力”,在潜移默化中控制接受国民众的思想、心理、行为和情感,达到文化的推广和内化目的。这有利于一国文化对外的扩散、渗透,甚至能够改变接受国的信仰习惯与社会制度,最终实现输出国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做法与军事备战、经济对抗相比来得更为无声且深入。
动漫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化形式,因其内容题材众多、表现形式多样、趣味休闲性强、内涵丰富等特点获得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动漫制造国可以直接将各种层面的本国文化附加在动画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输出本国意识形态,彰显文化软权力。
日本政府较早认识到动漫的力量并提供了罕见强大的支持力度,从麻生太郎提出“动漫外交”到小泉纯一郎提出“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口号到安倍晋三在施政方针中提到“强化动漫等内容产业的信息传播能力”,同时出台一系列具体政策发展和振兴日本动漫产业。这些举措反映出动漫在日本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日本也准确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将日本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国家形象等内容融入其中,立足本土、坚持创新,并积极向海外拓展,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年轻群体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二)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现状
最早引入中国的日本动漫是《铁臂阿童木》,这也是日本第一部电视连续动画。《铁臂阿童木》1980年在香港播放,同年被中央电视台引进,“这也是中国正式引进的‘第一部海外TV版动画’”。⑧《铁臂阿童木》主要围绕少年机器人阿童木展开,阿童木的形象可爱活泼,同时具备一切好的品格,这部动漫也向世界传达了日本爱好和平、反对核武器的立场,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铁臂阿童木》开创了中国引进外来动漫的先河,与当时国内略显拙劣的动画相比,日本动漫更受国人欢迎,因而大批优秀日本动漫作品进入国内,开始抢占中国动漫市场。 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日本动漫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人们接触文化的渠道更加丰富,这一时期的日本动漫也有很大进步:题材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代表动漫作品如《变形金刚》《蜡笔小新》《哆啦A梦》《圣斗士星矢》《灌篮高手》等均在此期间创作和发行。这一时期的动漫以科技类作品居多,这也从侧面传达出日本当时大力发展科技的国情,“表现出人们追求科技进步的文化心理”。⑨
90年代末至今这一阶段,中国的科技、经济、政治实力都有了显著提升,文化观念更为全球化和多元化,日本动漫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在中国占据的市场份额更大。这一时期的动漫数量众多,代表作品有《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网球王子》以及宫崎骏系列动画等,题材涉及战争、科技、神话、青春、悬疑推理、穿越时空等,受众从孩子到成人,覆盖面甚广,且得到中国观众的广泛喜爱,如2016年12月在中国上映的《你的名字》票房高达5.75亿;由爱奇艺平台显示的《名侦探柯南》系列剧集点击量大多过亿。
日本动漫从1980年引入至今已30余年,但其热度始终不减,不断有新的人群加入“日漫迷”行列。“70后”是最早接触日本动漫作品的一批人,而“80后”“90后”几乎是在观看日本动漫中成长起来的,且不同程度地投入过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如购买动漫周边产品、学习日语、参加Cosplay活动,在价值取向、衣着打扮、思想观念等方面深受日本文化影响。
(三)日本动漫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能收获大批受众,是因为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上具有接近性,同时伴有差异性,且日本动漫产业整体运作模式完备,政府也对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支持。
1.文化因素
日本动漫能够在进入中国后迅速生根发芽、赢得受众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动漫中富含大量中国文化元素。日本作为文化上的“后进国”,自身资源稀少,但日本善于学习外国优秀文化,以“和魂洋才”为指导方针,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出于地理和历史原因,中国自是成为日本学习和效仿的首选。在日本动漫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有中国元素的身影,如效仿隋唐服饰而成的和服、取材于中华饮食文化的《中华小当家》、仿汉唐皇家园林建筑的房屋场景、打斗中的中国功夫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元素的使用在无形中拉近了日本动漫与中国受众的心理距离,形成亲和力。文化的接近性使得日本动漫能更快博得中国受众好感,迅速打开中国市场。
除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外,日本动漫还结合本土文化进行了创新和内涵挖掘。从表层的自然文化到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日本动漫传递给中国观众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背景下一个崭新的日本国家形象。在日本动漫作品中,樱花与富士山作为日本的标志性自然符号多次出现,日本民族的服饰、饮食、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在動漫中有所体现,如《深夜食堂》中的各类日本美食、《你的名字》中祭祀神明的服饰与场景。在此基础上,日本动漫也彰显了日本民族性格与精神文化,如日本人明确的等级观念、“报恩”文化、耻感文化。作为日本民族精神核心的“武士道精神”也在日本动漫中多次出现,《武士道》一书将武士精神的核心定义为“效忠主人,忠诚至上;以武为本,崇拜武道;重名轻死,杀身成仁”,在战争、历史和热血战斗类题材的动漫中均有体现,典型代表为《火影忍者》,忍者是日本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该动漫对这一职业进行了细致描述与渲染,使观众在观看动漫时也能感受到其想要传达的隐忍与热血情怀。
2.产业因素
日本动漫的成功传播也有其产业因素。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日本动漫的产业管理与经营逐渐成熟,“日本也正在从一个产品制造大国,转向一个文化产业输出大国。”⑩作为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日本被誉为“动漫王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11。
日本动漫对内容进行细分,几乎覆盖人们关注的所有主题,从科技到历史,从校园青春到战争,从悬疑到神话,从自然到宇宙;动漫所传达出的理念也多种多样,有阳光活力,有热血奋斗,有阴暗,也有警醒。这些都丰富了日本动漫的内涵,也填补了中国动漫市场的空白。
日本拥有高速发达的动漫产业链,从漫画创作到出版、发行、推广、衍生等都有成体系的商业运作模式,且有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在成功作品的拉动、媒体的广泛报道、先进技术的应用、金融体系的支持、收入结构多元化的带动下,12不断追求合理的运作机制与生产模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使日本的动漫产业得到有效发展。
3.政府支持
日本动漫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与日本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日本政府对日本动漫产业实施支持和扶持政策,在组织和资金上都给予很大帮助。”13
1966年,动漫被日本政府列为国家重点产业;2004年,日本公布《内容产业促进法》,力求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化,动漫作为内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和扶持。为有效进行扶持,日本还成立了内容产业全球策划委员会、东京动画中心、动画产业研究会等一系列组织进行专业研究,并通过成立产业基金的形式增加投资力度。日本政府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机会,并针对中国这一庞大市场开展了许多针对性活动。在外交方面,日本政府也鼓励日本动漫积极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
三、日本动漫文化的中国渗透
“文化渗透”发源于经济学,从文化角度理解,各国对外输出的各类资本、产品都带有输出国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些文化理念会慢慢被接受国理解和认同,进而接受并内化,这样的过程就是文化渗透。
日本动漫因其内容的普适性和极强的文化感染力,对中国青少年的心智与行为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日本动漫携带的大量亚文化符号对中国文化产业造成了一定冲击;日本动漫产业在中国的推广也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日本动漫在中国的输出已然构成文化渗透,它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隐蔽价值观的输出
日本动漫在中国有较大的受众基础,作为深受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文化产品,其蕴含的是非观、审美观、人生观等各类价值观都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有所区别。
除了画面细腻、内涵深刻、主题积极向上的动漫外,有部分日本动漫为迎合受众特别是成人受众的需要,加入了一定量庸俗且低趣味的桥段,如《蜡笔小新》中的主人公小新总会半露屁股,《犬夜叉》中的配角弥勒法师也总忍不住调戏漂亮女生,这些世俗化的内容严重影响并扭曲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审美。
在题材创作上,日本动漫融合了日本民族的是非观和伦理观念。日本传统文化对于善恶的理解与中国不同,认为“没有绝对的恶,也没有绝对的善”;在伦理观念上也与中国不同,如弑父、恋母、出轨等话题在日本社会并没有被当作是“禁忌”,这些主题的动漫也逐渐出现并在中国得到传播。日本动漫中的部分内容对善恶进行了二元消解并对传统儒家伦理进行反叛,通过向世界特别是中国传递混乱的是非观和伦理观,异化中国青年的思想与价值观判断。
“日本动漫创作了‘坏人未必是绝对的坏人’这条理论,进而演变为一种‘无国论’,以此来‘武装’和掩盖其虚伪的内心”14,为其之前的战争罪恶进行开脱并努力达到劝服效果。日本借助动漫输出其价值观,影响了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判断能力,也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造成了威胁。
(二)亚文化符号的流入
文化符号是蕴含着独特民族精神且具有深厚内涵的标识,浓缩了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在日本动漫的中国传播过程中,由于中日文化的差异与各种复杂因素交汇导致某些文化符号被中国消化并融合,其中蕴含的日本意识形态被转化为大量亚文化符号,在中国社会中广为流传,对民众的思想、话语和观念造成重构或颠覆,同时威胁着中国主流意识与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些衍生出的新词汇可以用来表述新事物,丰富中国语言,但仍有一定数量的词汇包含明显消极倾向,如“宅”“腐”“腹黑”等,其传达出的内涵可能对青少年造成潜在负面影响,却在当前文化语境中广为流传,这对中国的主流文化造成了极大威胁。
(三)改变传统消费观念
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传统的消费文化产生了影响。随着漫画的引入,租借漫画服务也在中国兴起,特别是在中小城市,众多漫画类租书屋相继出现,由此衍生出的租赁文化也在中国推广开来,并逐渐演变为书籍租赁与饮食消费等结合的模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类租赁文化开始逐渐消解。
随着日本动漫文化在中国的渗透,作为日本动漫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动漫展览会和Cosplay(角色扮演)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2000年8月,中国大陆成功举办了第一届Cosplay大赛,自此之后,上海、北京、西安等地成为Cosplay的主要举办地点,展览中的角色模仿多以日本动漫形象为主。尽管Cosplay属于自发行为,但其装扮的服饰、道具通常价格不菲,具有潜在商业价值。
各类动漫手办、海报、玩具、游戏等也是日本动漫产业链的重要衍生产品,通过对动漫进行二次开发有效提升了其附加值。“动漫的发展带动了音乐、出版、广告、主题公园和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商机。”15这些也都在中国有较大的消费市场,正版周边通常价格昂贵,但大批中国观众仍愿意出资购买。
四、对中国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的启示
统观日本动漫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不难发现,日本动漫借助“动漫外交”政策,从经济、文化和精神等方面层层渗透,逐步消解中国对日本的民族敌意并有效传播了日本文化,传递价值观,达到文化渗透的目的。中国目前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陆续采取了限播令等监管政策。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已然开始威胁中国主流文化,创建国家文化安全势在必行。
(一)加強文化自信
创建国家文化安全首先要加强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内涵广博且底蕴深厚,从日本动漫对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中即可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自信的精神特质,从神话中的“夸父逐日”到盛唐的“大唐盛世”无不突显出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底气。在新时代,中国的着力点也应当首先放在坚定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中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价值无限且创造力丰富,因而应当具有极大的自信。每个中国人也应当熟知、尊重和珍惜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备深刻的文化使命感,担负起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开拓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做到坚定不动摇。
(二)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要想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构建,弘扬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这要求中国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从政策法规、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传统文化层次,增强国民文化素质,提高大众文化品位,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对外推广上努力拓展海外市场,界定好中国文化的品类,找准传播形式与表达方式,在文化中融入中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借助“一带一路”等国内国际平台,讲好中国故事,输出中国价值观;在文化产业的创作和对外推广方面邀请专业学者与研究人员严把关,尊重中国文化,并让世界真正认识、了解中国文化内涵。
(三)构建文化安全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文化不可避免会与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在坚持文化开放的基础上,中国必须要坚决维护文化安全。在政治文化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对外来文化中包含的意识形态进行严格把关,加强中国文化精神建设和国民凝聚力,及时对有偏差的舆论进行疏导,确保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在教育方面抵制过分宣扬国外教育的言论,同时积极发展中国教育事业;鼓励高校、研究院学者研究中国文化与对外推广、文化安全构建等问题;努力吸引其他国家优秀人才到中国进行深造,鼓励外国人员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对外来文化保持警惕态度,特别要避免文化渗透现象。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根基的国家,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在保持和积极扩大这一优势的前提下,也要对外来文化保持警醒的态度,积极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安全问题,构建文化安全发展战略,以确保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保持较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注释:
①谭燕.动漫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9-03-01.
②14丁有有.当代日本动漫“大国意识”的建构及其德育内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26-31.
③④龚莉萍.从“动漫外交”看日本文化输出战略对我国的启示[J].中华文化论坛,2016(07):69-74.
⑤崔磊、王晓露.动漫成日本外交轻武器 跨疆界改变各国价值观[EB/OL].http://news.sohu.com/20061205/n246819370.shtml
⑥中国国际动漫网.《日本动画产业报告2017》公布:中国投资可能导致日本动画行业泡沫[EB/OL].http://www.chncomic.com/info/201710/46316.html
⑦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⑧张娜,范宏倩.《铁臂阿童木》缔造的动漫传奇[J].电影文学,2010(11):104-105.
⑨郭蔓青.日本动漫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05.
⑩111315邓林.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2[日]增田弘道(著).李希望(译).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M].北京:龙门书局,2012.
作者简介:孟璐,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洪越
【关键词】动漫外交 日本文化 文化渗透 国家文化安全
一、日本的文化输出战略——“动漫外交”
日本动漫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17世纪的‘鸟羽绘’和‘浮世繪’都可以看作是日本现代漫画的雏形”,①但与日本动漫发展相关的研究一般始于1945年,即日本战后时期,这是因为“战后时期的日本动漫产业才开始在创作技法和内容题材方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式发展,并且如手冢治虫、山川惣治、永松健夫这样的漫画大师就是在战后才脱颖而出,为世界漫迷所熟知的。”②
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效仿美国的“米老鼠战略”,极力推崇动漫文化的输出。这一举措不仅带动日本经济增长,而且有效输出日本意识形态,改变日本国际形象,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日本还确立了“动漫外交”战略,为其进一步的文化输出奠定了基础。
(一)“动漫外交”的源起
“动漫外交”这一理念最早为时任外务大臣的麻生太郎于2006年提出。他认为“打造国家形象不能仅靠外交官,必须借助流行文化的力量对其他国民施加影响。”③外交部仅凭一己之力很难直接抓住各个国家民众的兴趣点,而“动漫”是个很好的文化工具,加以利用可以有效辅助外交,在较短时间内树立国际形象。麻生太郎也因此转变外交思路,确立了以动漫为载体的“柔性外交”战略,原本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动漫也开始逐渐担负起政治责任。
(二)“动漫外交”的地位
“动漫外交”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日本政府的关注,政府对此也持明显支持态度,反应迅速并全力跟进,“支持‘透过文化的力量,影响对象国的舆论,增强外交的重要性’。在国内,每年政府的官方白皮书,除了文字版还会专门出版漫画版……”④
“动漫外交”得到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动漫产业也被提升为日本文化立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日本政府专设“传媒与内容产业局”和“动漫产业研究会”,致力于推行各项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专设动漫类奖项,鼓励和吸引更多人投入动漫的创作与发行。政府尽力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扫清所有障碍,并建立起完善的系统以确保它能顺利成长和发展。
(三)“动漫外交”的影响
在国际中,国家的政治力量常通过军事和经济力量得以彰显,而日本通过借助“动漫”这一“软实力”达到了文化意识渗透的目的,相比于通过武力和金钱压制显得更为高明。日本通过文化输出以期实现推广本国文化、重构国家形象的目的,并希望获得其他国家认同、改善国际间关系。
事实上,日本在2006年4月确立“动漫外交”战略后,当年就名利双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⑤;最新的数据显示,“2016年,日本动画业界市场规模2301亿日元,是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⑥日本动漫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其所传递出的文化与价值观也影响着不同地区各个年龄段的受众。
在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日本在文化产业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实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和谐互动,获得了文化自信,也实现了推广日本文化、树立国家形象的目的。
二、日本动漫文化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一)动漫软权力论
“软权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安全保障问题专家JosephS. Ne 提出。不同于经济、军事等各种支配性的硬权力,“软权力”是指,“当一个国家让其他国家自愿要求该国所需要的东西,那么就发生了所谓的‘吸纳的、同化的权力’或‘软权力’,这完全不同于命令其他国家做自己所希望的那种硬性的或强制的权力。”⑦
作为一种无形的权力,文化可以具体化为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生产习惯等各种形式,从最普遍的民众入手,实现最佳传播效果。国家通过劝服等柔性手段使用“文化软权力”,在潜移默化中控制接受国民众的思想、心理、行为和情感,达到文化的推广和内化目的。这有利于一国文化对外的扩散、渗透,甚至能够改变接受国的信仰习惯与社会制度,最终实现输出国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做法与军事备战、经济对抗相比来得更为无声且深入。
动漫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化形式,因其内容题材众多、表现形式多样、趣味休闲性强、内涵丰富等特点获得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动漫制造国可以直接将各种层面的本国文化附加在动画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输出本国意识形态,彰显文化软权力。
日本政府较早认识到动漫的力量并提供了罕见强大的支持力度,从麻生太郎提出“动漫外交”到小泉纯一郎提出“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口号到安倍晋三在施政方针中提到“强化动漫等内容产业的信息传播能力”,同时出台一系列具体政策发展和振兴日本动漫产业。这些举措反映出动漫在日本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日本也准确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将日本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国家形象等内容融入其中,立足本土、坚持创新,并积极向海外拓展,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年轻群体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二)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现状
最早引入中国的日本动漫是《铁臂阿童木》,这也是日本第一部电视连续动画。《铁臂阿童木》1980年在香港播放,同年被中央电视台引进,“这也是中国正式引进的‘第一部海外TV版动画’”。⑧《铁臂阿童木》主要围绕少年机器人阿童木展开,阿童木的形象可爱活泼,同时具备一切好的品格,这部动漫也向世界传达了日本爱好和平、反对核武器的立场,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铁臂阿童木》开创了中国引进外来动漫的先河,与当时国内略显拙劣的动画相比,日本动漫更受国人欢迎,因而大批优秀日本动漫作品进入国内,开始抢占中国动漫市场。 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日本动漫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人们接触文化的渠道更加丰富,这一时期的日本动漫也有很大进步:题材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代表动漫作品如《变形金刚》《蜡笔小新》《哆啦A梦》《圣斗士星矢》《灌篮高手》等均在此期间创作和发行。这一时期的动漫以科技类作品居多,这也从侧面传达出日本当时大力发展科技的国情,“表现出人们追求科技进步的文化心理”。⑨
90年代末至今这一阶段,中国的科技、经济、政治实力都有了显著提升,文化观念更为全球化和多元化,日本动漫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在中国占据的市场份额更大。这一时期的动漫数量众多,代表作品有《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网球王子》以及宫崎骏系列动画等,题材涉及战争、科技、神话、青春、悬疑推理、穿越时空等,受众从孩子到成人,覆盖面甚广,且得到中国观众的广泛喜爱,如2016年12月在中国上映的《你的名字》票房高达5.75亿;由爱奇艺平台显示的《名侦探柯南》系列剧集点击量大多过亿。
日本动漫从1980年引入至今已30余年,但其热度始终不减,不断有新的人群加入“日漫迷”行列。“70后”是最早接触日本动漫作品的一批人,而“80后”“90后”几乎是在观看日本动漫中成长起来的,且不同程度地投入过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如购买动漫周边产品、学习日语、参加Cosplay活动,在价值取向、衣着打扮、思想观念等方面深受日本文化影响。
(三)日本动漫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能收获大批受众,是因为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上具有接近性,同时伴有差异性,且日本动漫产业整体运作模式完备,政府也对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支持。
1.文化因素
日本动漫能够在进入中国后迅速生根发芽、赢得受众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动漫中富含大量中国文化元素。日本作为文化上的“后进国”,自身资源稀少,但日本善于学习外国优秀文化,以“和魂洋才”为指导方针,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出于地理和历史原因,中国自是成为日本学习和效仿的首选。在日本动漫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有中国元素的身影,如效仿隋唐服饰而成的和服、取材于中华饮食文化的《中华小当家》、仿汉唐皇家园林建筑的房屋场景、打斗中的中国功夫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元素的使用在无形中拉近了日本动漫与中国受众的心理距离,形成亲和力。文化的接近性使得日本动漫能更快博得中国受众好感,迅速打开中国市场。
除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外,日本动漫还结合本土文化进行了创新和内涵挖掘。从表层的自然文化到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日本动漫传递给中国观众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背景下一个崭新的日本国家形象。在日本动漫作品中,樱花与富士山作为日本的标志性自然符号多次出现,日本民族的服饰、饮食、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在動漫中有所体现,如《深夜食堂》中的各类日本美食、《你的名字》中祭祀神明的服饰与场景。在此基础上,日本动漫也彰显了日本民族性格与精神文化,如日本人明确的等级观念、“报恩”文化、耻感文化。作为日本民族精神核心的“武士道精神”也在日本动漫中多次出现,《武士道》一书将武士精神的核心定义为“效忠主人,忠诚至上;以武为本,崇拜武道;重名轻死,杀身成仁”,在战争、历史和热血战斗类题材的动漫中均有体现,典型代表为《火影忍者》,忍者是日本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该动漫对这一职业进行了细致描述与渲染,使观众在观看动漫时也能感受到其想要传达的隐忍与热血情怀。
2.产业因素
日本动漫的成功传播也有其产业因素。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日本动漫的产业管理与经营逐渐成熟,“日本也正在从一个产品制造大国,转向一个文化产业输出大国。”⑩作为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日本被誉为“动漫王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11。
日本动漫对内容进行细分,几乎覆盖人们关注的所有主题,从科技到历史,从校园青春到战争,从悬疑到神话,从自然到宇宙;动漫所传达出的理念也多种多样,有阳光活力,有热血奋斗,有阴暗,也有警醒。这些都丰富了日本动漫的内涵,也填补了中国动漫市场的空白。
日本拥有高速发达的动漫产业链,从漫画创作到出版、发行、推广、衍生等都有成体系的商业运作模式,且有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在成功作品的拉动、媒体的广泛报道、先进技术的应用、金融体系的支持、收入结构多元化的带动下,12不断追求合理的运作机制与生产模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使日本的动漫产业得到有效发展。
3.政府支持
日本动漫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与日本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日本政府对日本动漫产业实施支持和扶持政策,在组织和资金上都给予很大帮助。”13
1966年,动漫被日本政府列为国家重点产业;2004年,日本公布《内容产业促进法》,力求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化,动漫作为内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和扶持。为有效进行扶持,日本还成立了内容产业全球策划委员会、东京动画中心、动画产业研究会等一系列组织进行专业研究,并通过成立产业基金的形式增加投资力度。日本政府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机会,并针对中国这一庞大市场开展了许多针对性活动。在外交方面,日本政府也鼓励日本动漫积极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
三、日本动漫文化的中国渗透
“文化渗透”发源于经济学,从文化角度理解,各国对外输出的各类资本、产品都带有输出国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些文化理念会慢慢被接受国理解和认同,进而接受并内化,这样的过程就是文化渗透。
日本动漫因其内容的普适性和极强的文化感染力,对中国青少年的心智与行为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日本动漫携带的大量亚文化符号对中国文化产业造成了一定冲击;日本动漫产业在中国的推广也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日本动漫在中国的输出已然构成文化渗透,它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隐蔽价值观的输出
日本动漫在中国有较大的受众基础,作为深受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文化产品,其蕴含的是非观、审美观、人生观等各类价值观都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有所区别。
除了画面细腻、内涵深刻、主题积极向上的动漫外,有部分日本动漫为迎合受众特别是成人受众的需要,加入了一定量庸俗且低趣味的桥段,如《蜡笔小新》中的主人公小新总会半露屁股,《犬夜叉》中的配角弥勒法师也总忍不住调戏漂亮女生,这些世俗化的内容严重影响并扭曲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审美。
在题材创作上,日本动漫融合了日本民族的是非观和伦理观念。日本传统文化对于善恶的理解与中国不同,认为“没有绝对的恶,也没有绝对的善”;在伦理观念上也与中国不同,如弑父、恋母、出轨等话题在日本社会并没有被当作是“禁忌”,这些主题的动漫也逐渐出现并在中国得到传播。日本动漫中的部分内容对善恶进行了二元消解并对传统儒家伦理进行反叛,通过向世界特别是中国传递混乱的是非观和伦理观,异化中国青年的思想与价值观判断。
“日本动漫创作了‘坏人未必是绝对的坏人’这条理论,进而演变为一种‘无国论’,以此来‘武装’和掩盖其虚伪的内心”14,为其之前的战争罪恶进行开脱并努力达到劝服效果。日本借助动漫输出其价值观,影响了中国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判断能力,也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造成了威胁。
(二)亚文化符号的流入
文化符号是蕴含着独特民族精神且具有深厚内涵的标识,浓缩了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在日本动漫的中国传播过程中,由于中日文化的差异与各种复杂因素交汇导致某些文化符号被中国消化并融合,其中蕴含的日本意识形态被转化为大量亚文化符号,在中国社会中广为流传,对民众的思想、话语和观念造成重构或颠覆,同时威胁着中国主流意识与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些衍生出的新词汇可以用来表述新事物,丰富中国语言,但仍有一定数量的词汇包含明显消极倾向,如“宅”“腐”“腹黑”等,其传达出的内涵可能对青少年造成潜在负面影响,却在当前文化语境中广为流传,这对中国的主流文化造成了极大威胁。
(三)改变传统消费观念
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传统的消费文化产生了影响。随着漫画的引入,租借漫画服务也在中国兴起,特别是在中小城市,众多漫画类租书屋相继出现,由此衍生出的租赁文化也在中国推广开来,并逐渐演变为书籍租赁与饮食消费等结合的模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类租赁文化开始逐渐消解。
随着日本动漫文化在中国的渗透,作为日本动漫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动漫展览会和Cosplay(角色扮演)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2000年8月,中国大陆成功举办了第一届Cosplay大赛,自此之后,上海、北京、西安等地成为Cosplay的主要举办地点,展览中的角色模仿多以日本动漫形象为主。尽管Cosplay属于自发行为,但其装扮的服饰、道具通常价格不菲,具有潜在商业价值。
各类动漫手办、海报、玩具、游戏等也是日本动漫产业链的重要衍生产品,通过对动漫进行二次开发有效提升了其附加值。“动漫的发展带动了音乐、出版、广告、主题公园和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商机。”15这些也都在中国有较大的消费市场,正版周边通常价格昂贵,但大批中国观众仍愿意出资购买。
四、对中国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的启示
统观日本动漫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不难发现,日本动漫借助“动漫外交”政策,从经济、文化和精神等方面层层渗透,逐步消解中国对日本的民族敌意并有效传播了日本文化,传递价值观,达到文化渗透的目的。中国目前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陆续采取了限播令等监管政策。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已然开始威胁中国主流文化,创建国家文化安全势在必行。
(一)加強文化自信
创建国家文化安全首先要加强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内涵广博且底蕴深厚,从日本动漫对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中即可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自信的精神特质,从神话中的“夸父逐日”到盛唐的“大唐盛世”无不突显出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底气。在新时代,中国的着力点也应当首先放在坚定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中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价值无限且创造力丰富,因而应当具有极大的自信。每个中国人也应当熟知、尊重和珍惜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备深刻的文化使命感,担负起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开拓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做到坚定不动摇。
(二)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要想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构建,弘扬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途径。这要求中国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从政策法规、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传统文化层次,增强国民文化素质,提高大众文化品位,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对外推广上努力拓展海外市场,界定好中国文化的品类,找准传播形式与表达方式,在文化中融入中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借助“一带一路”等国内国际平台,讲好中国故事,输出中国价值观;在文化产业的创作和对外推广方面邀请专业学者与研究人员严把关,尊重中国文化,并让世界真正认识、了解中国文化内涵。
(三)构建文化安全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文化不可避免会与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在坚持文化开放的基础上,中国必须要坚决维护文化安全。在政治文化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对外来文化中包含的意识形态进行严格把关,加强中国文化精神建设和国民凝聚力,及时对有偏差的舆论进行疏导,确保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在教育方面抵制过分宣扬国外教育的言论,同时积极发展中国教育事业;鼓励高校、研究院学者研究中国文化与对外推广、文化安全构建等问题;努力吸引其他国家优秀人才到中国进行深造,鼓励外国人员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对外来文化保持警惕态度,特别要避免文化渗透现象。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根基的国家,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在保持和积极扩大这一优势的前提下,也要对外来文化保持警醒的态度,积极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安全问题,构建文化安全发展战略,以确保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保持较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注释:
①谭燕.动漫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9-03-01.
②14丁有有.当代日本动漫“大国意识”的建构及其德育内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26-31.
③④龚莉萍.从“动漫外交”看日本文化输出战略对我国的启示[J].中华文化论坛,2016(07):69-74.
⑤崔磊、王晓露.动漫成日本外交轻武器 跨疆界改变各国价值观[EB/OL].http://news.sohu.com/20061205/n246819370.shtml
⑥中国国际动漫网.《日本动画产业报告2017》公布:中国投资可能导致日本动画行业泡沫[EB/OL].http://www.chncomic.com/info/201710/46316.html
⑦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⑧张娜,范宏倩.《铁臂阿童木》缔造的动漫传奇[J].电影文学,2010(11):104-105.
⑨郭蔓青.日本动漫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05.
⑩111315邓林.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2[日]增田弘道(著).李希望(译).日本动漫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M].北京:龙门书局,2012.
作者简介:孟璐,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