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夯实基础知识,以历史概念为基点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要善于从多视角、多层面去全面剖析历史概念,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实现以不变应万变,轻松应对高考。
关键词:历史概念教学; 多视角; 多层面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55-001
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22题: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该题考生的失分率较高,那么考生为什么会在“似曾相识”的“旧题”面前裁了跟头呢?究其原因是考生缺乏對辛亥革命概念的全面把握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概念有两种说法:一是指1911年武昌起义前后的政治革命事件,二是指1900年以来至二次革命的社会大变革、大转型。一个是从政治革命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另一个是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大变革等更宏观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所以对辛亥革命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应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深层剖析:
政治视角:辛亥革命首先是一场政治革命。从鸦片战争以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日益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签定,导致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已任,发动武昌起义,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起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政权,树立起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经济视角: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受社会经济的驱动,同时又服务于社会经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如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再加上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思想视角:每一次重大的社会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同时又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的进程。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尽管只是昙花一现,但它在当时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必备条件。以民主共和为旗帜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社会习俗视角:辛亥革命不仅仅是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社会大转型,同时它也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大变革。早在维新变法时期,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婚姻制度。到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在社交礼仪方面,辛亥革命后,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了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全球视角:中国影响着世界,世界改变着中国。自从新航路开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形成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与世界携手同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各国的民族危机急剧加深,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如朝鲜的反日斗争、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国的辛亥革命自然成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民主共和政权,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历史,推动世界民族解放斗争的深入发展。
高考是历史教学的指向标,历史教学必须紧扣高考的脉膊,把握高考命题的走向和趋势。在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夯实基础知识,以历史概念为基点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要善于从多视角、多层面去全面剖析历史概念,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实现以不变应万变,轻松应对高考。
关键词:历史概念教学; 多视角; 多层面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55-001
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22题: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该题考生的失分率较高,那么考生为什么会在“似曾相识”的“旧题”面前裁了跟头呢?究其原因是考生缺乏對辛亥革命概念的全面把握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概念有两种说法:一是指1911年武昌起义前后的政治革命事件,二是指1900年以来至二次革命的社会大变革、大转型。一个是从政治革命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另一个是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大变革等更宏观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所以对辛亥革命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应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深层剖析:
政治视角:辛亥革命首先是一场政治革命。从鸦片战争以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日益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签定,导致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已任,发动武昌起义,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起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政权,树立起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经济视角: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受社会经济的驱动,同时又服务于社会经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如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再加上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思想视角:每一次重大的社会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同时又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的进程。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尽管只是昙花一现,但它在当时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必备条件。以民主共和为旗帜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社会习俗视角:辛亥革命不仅仅是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社会大转型,同时它也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大变革。早在维新变法时期,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婚姻制度。到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在社交礼仪方面,辛亥革命后,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了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全球视角:中国影响着世界,世界改变着中国。自从新航路开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形成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与世界携手同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各国的民族危机急剧加深,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如朝鲜的反日斗争、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国的辛亥革命自然成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民主共和政权,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历史,推动世界民族解放斗争的深入发展。
高考是历史教学的指向标,历史教学必须紧扣高考的脉膊,把握高考命题的走向和趋势。在历史概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夯实基础知识,以历史概念为基点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要善于从多视角、多层面去全面剖析历史概念,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实现以不变应万变,轻松应对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