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红字的思想内涵”分为三个部分,即“红字的象征艺术”、“红字中宗教情结”和“红字对罪恶的探讨”。“红字的象征艺术”中通过“刑台”、“玫瑰”两种景物论述了红字的意象与物象象征,通过珠儿、海斯特·白兰、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四个主要人物论述了红字中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而对“红字中的宗教情结”和“红字对罪恶的探讨”两方面内容的论述,解读了红字除象征之外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红字 思想内涵 宗教情结 罪恶
中图分类号:I712.4文献标识码:A
笔者读过很多小说,但是最喜欢的小说之一要数这部名为《红字》的了。他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那撒尼尔·霍桑,是浪漫主义时期美国最具天赋的小说和短篇故事作家,而《红字》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不仅是19世纪美国文学中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被世界公认的文学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主要是围绕着四个主人公的之间的爱和恨、善和恶、惩罚和报复而展开。这四个主人公分别海斯特、丁梅斯代尔、罗杰·齐灵渥斯和珠儿,这四位刻画成功的人物形象就像几面镜子反映了作者创作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同时,借此可以窥见霍桑对罪恶和道德所持的观点。下面谈一下这部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涵。
1 象征手法
众所周知,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但是大多数的读者主要是被它的美丽的语言,细腻的描述,深刻的分析和象征性的心理技巧所吸引。所以在这篇小说中,尤以象征手法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象征在这片著作中无处不在,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人物,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既而表现出更为深刻的含义。首先,监狱门前的野玫瑰、竖立在教堂屋檐下成为“教堂的附属建筑物”的刑台等这些含义深刻的象征充分展示了作者对清教统治者残酷行为的无情揭露,因为任何一种惩罚都没有比禁止罪犯掩脸遮羞更违背人的普遍天性的了。其次是文中的四位主人公:丁梅斯代尔象征着人的宗教性的一面,海丝特象征人的天性的一面,齐灵渥斯象征清教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而珠儿则是未来的,经过充分发展后的完美的人。这些人物则代表着正义和邪恶两种社会力量。这些形象的赋予都展露了霍桑运用象征手法的独具匠心与神乎其技,无愧为现代文学象征主义的先驱。因此,《红字》还荣获第一个在美国文学的象征性小说的美誉。
2 宗教情结
十九世纪的美国正在经历着工业革命,而清教主义统治的教会已从国家的政治生活里退出来。对于这样的现实霍桑感到美国是“一个没有阴影,没有模棱两可,没有神秘,没有别致有趣的或阴沉的邪恶的国家”,连替它写传奇故事也是困难的。根据小说提供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可看出霍桑要表达的正是清教的教义,即人是上帝创造的,但由于亚当犯了原罪,所以人生来皆有罪,理应受到惩罚,而要得到拯救则完全靠上帝的宽恕。
3 对罪恶的探讨
霍桑通过四个主要人物剖析社会、探讨罪恶问题。《红字》中的人物都有罪,只是各人对罪恶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如海丝特是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苦行赎罪终于把胸前罪恶的标志变成了德行的标志,成为圣者“天使”;丁梅斯代尔是隐藏自己的罪,他是个很受尊敬的牧师,处于这种特殊的地位不敢公开承担自己的罪责,但内心又受到罪恶感的深深折磨,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和才华。演讲结束后,道德责任感使他终于拿出勇气登上示众台,向公众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在道德上得到自新后死去,成了一名殉道者;齐灵渥斯本是令人同情的受害者形象,但由于对他人灵魂的侵蚀和阴险的报复变成恶的化身。小说既抨击了公开的罪责,又揭露了隐秘的罪恶,从而说明罪恶的根深蒂固,表达了霍桑的罪恶观。
4 结语
《红字》是一首燃烧着人类理想的生命颂歌,其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霍桑成为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霍桑不仅赋予了小说各种事物和现象更深一层的意义,也给小说的四个主人公赋予了极其丰富的象征含义。霍桑竭力通过海丝特所遭受的迫害来谴责教会对人性的严酷摧残,暴露了政教合一体制下殖民地社会的冷酷虚伪,探讨了有关罪恶和人性的道德、哲理问题。对主人公纯洁高尚的爱情给予赞赏,对其争取人性的自由与解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中所描述的忍受痛苦的经验,将是我们永久的财富。其心理描写十分细腻,文字优美而又富有哲理。开篇那些变化不定的记忆的涌现,使海斯特得以从现实的残酷重压和苦难中解脱出来。这种童年场景的回忆以及想象可以笑傲不同的人生,它的哲理与现实意义深刻,将成为我们抵制痛苦和解脱痛苦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红字[M].人民出版社,1989.10.
[2] 陈素英.浅谈《红字》中的象征手法[M].福建外语,1997(4):60~63.
[3] 李天行,程树华.从小说红字看霍桑创作的心理矛盾[M].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4):38~69.
[4] Hawthorne·Nathaniel.The Scarlet letter.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of World Literature.Inc.U.S.A.1959.
[5] L.Hunter.John.Notes on the Scarlet Letter.Coles PublishingCompany Limited.London.Toronto.Canada.1963.
关键词红字 思想内涵 宗教情结 罪恶
中图分类号:I712.4文献标识码:A
笔者读过很多小说,但是最喜欢的小说之一要数这部名为《红字》的了。他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那撒尼尔·霍桑,是浪漫主义时期美国最具天赋的小说和短篇故事作家,而《红字》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不仅是19世纪美国文学中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被世界公认的文学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主要是围绕着四个主人公的之间的爱和恨、善和恶、惩罚和报复而展开。这四个主人公分别海斯特、丁梅斯代尔、罗杰·齐灵渥斯和珠儿,这四位刻画成功的人物形象就像几面镜子反映了作者创作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同时,借此可以窥见霍桑对罪恶和道德所持的观点。下面谈一下这部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涵。
1 象征手法
众所周知,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但是大多数的读者主要是被它的美丽的语言,细腻的描述,深刻的分析和象征性的心理技巧所吸引。所以在这篇小说中,尤以象征手法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象征在这片著作中无处不在,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人物,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既而表现出更为深刻的含义。首先,监狱门前的野玫瑰、竖立在教堂屋檐下成为“教堂的附属建筑物”的刑台等这些含义深刻的象征充分展示了作者对清教统治者残酷行为的无情揭露,因为任何一种惩罚都没有比禁止罪犯掩脸遮羞更违背人的普遍天性的了。其次是文中的四位主人公:丁梅斯代尔象征着人的宗教性的一面,海丝特象征人的天性的一面,齐灵渥斯象征清教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而珠儿则是未来的,经过充分发展后的完美的人。这些人物则代表着正义和邪恶两种社会力量。这些形象的赋予都展露了霍桑运用象征手法的独具匠心与神乎其技,无愧为现代文学象征主义的先驱。因此,《红字》还荣获第一个在美国文学的象征性小说的美誉。
2 宗教情结
十九世纪的美国正在经历着工业革命,而清教主义统治的教会已从国家的政治生活里退出来。对于这样的现实霍桑感到美国是“一个没有阴影,没有模棱两可,没有神秘,没有别致有趣的或阴沉的邪恶的国家”,连替它写传奇故事也是困难的。根据小说提供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可看出霍桑要表达的正是清教的教义,即人是上帝创造的,但由于亚当犯了原罪,所以人生来皆有罪,理应受到惩罚,而要得到拯救则完全靠上帝的宽恕。
3 对罪恶的探讨
霍桑通过四个主要人物剖析社会、探讨罪恶问题。《红字》中的人物都有罪,只是各人对罪恶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如海丝特是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苦行赎罪终于把胸前罪恶的标志变成了德行的标志,成为圣者“天使”;丁梅斯代尔是隐藏自己的罪,他是个很受尊敬的牧师,处于这种特殊的地位不敢公开承担自己的罪责,但内心又受到罪恶感的深深折磨,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和才华。演讲结束后,道德责任感使他终于拿出勇气登上示众台,向公众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在道德上得到自新后死去,成了一名殉道者;齐灵渥斯本是令人同情的受害者形象,但由于对他人灵魂的侵蚀和阴险的报复变成恶的化身。小说既抨击了公开的罪责,又揭露了隐秘的罪恶,从而说明罪恶的根深蒂固,表达了霍桑的罪恶观。
4 结语
《红字》是一首燃烧着人类理想的生命颂歌,其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霍桑成为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霍桑不仅赋予了小说各种事物和现象更深一层的意义,也给小说的四个主人公赋予了极其丰富的象征含义。霍桑竭力通过海丝特所遭受的迫害来谴责教会对人性的严酷摧残,暴露了政教合一体制下殖民地社会的冷酷虚伪,探讨了有关罪恶和人性的道德、哲理问题。对主人公纯洁高尚的爱情给予赞赏,对其争取人性的自由与解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中所描述的忍受痛苦的经验,将是我们永久的财富。其心理描写十分细腻,文字优美而又富有哲理。开篇那些变化不定的记忆的涌现,使海斯特得以从现实的残酷重压和苦难中解脱出来。这种童年场景的回忆以及想象可以笑傲不同的人生,它的哲理与现实意义深刻,将成为我们抵制痛苦和解脱痛苦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红字[M].人民出版社,1989.10.
[2] 陈素英.浅谈《红字》中的象征手法[M].福建外语,1997(4):60~63.
[3] 李天行,程树华.从小说红字看霍桑创作的心理矛盾[M].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4):38~69.
[4] Hawthorne·Nathaniel.The Scarlet letter.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of World Literature.Inc.U.S.A.1959.
[5] L.Hunter.John.Notes on the Scarlet Letter.Coles PublishingCompany Limited.London.Toronto.Canada.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