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近年来食品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分析了现行教学大纲中“双能力”培养的缺失,以及弥补这些缺失所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利用“双轨制”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及如何利用激励机制来提高学生“双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管理模式;本科生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models and encourage mechanism of improve practical and research ability among food technology students
Tong Qigen, Wu Jun, Xu Yiqing, Jia Changxi, Jiang Huaixi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food technology students undergraduates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practical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development. Analyses existing lack of training in the dual capacity lack of training about current curricula syllabus and used to make up for lack of means of these. proposed use of dual track management mod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how to use Encourage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ir dual capacity.
Key words: practical ability; research capability; management mode; undergraduate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以下称为“双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如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到科研创新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并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食品科学专业“双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食品科学各专业属于工科范畴,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期待。由于食品行业的特殊性,受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制的厚基础、宽口径指导思想的影响,以及学院内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因此食品专业本科生“双能力”培养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1)学生到食品企业的实践活动困难重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食品卫生和安全被企业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处于安全的考虑,食品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进行各种实习和科研活动,导致学生实习无门。(2)教育体制因素限制了实践教学。高校在统一的“厚基础、宽口径、加强通识教育”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课堂教学比例过大,学生主体活动比例过小,使食品科学这样的专业在实践教学这个环节上,时间保障变得捉襟见肘。(3)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管理制度不健全。从大一到大四,食品专业学生所经历的科研及实践教学,如社会调查及专业调研、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及毕业设计等,分属于教务处、校系学生工处、系及教研室、学生会、团委等多部门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4)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学生的科研与实践活动没有一个可行的评价机制,或者评价不客观,例如“会干的不如会写的”,善于写作的学生往往是占便宜的;教师对学生科研和实践成绩的评价没有一套通用的能力评价体系;没有激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实践工作的奖励办法,因此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加强食品科学各专业科研与实践环节
以食品科学系食品工艺专业方向大纲要求的科研和实践环节(见表1)进行分析可知,2007年新编教学大纲中实践课部分占了40学分,在大一到大三这3年的时间里,除了通识教育的实践活动外,只有6个学分是与食品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大量的实践教学在第4学年,科研活动更是集中在大四的第8学期,共占24学分之多,因此在大学四年级前,让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自主科研及实践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行动计划、自主科研行动、竞赛活动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是对科研实践活动不足的必要补充,通过这些活动也会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
3提高学生“双能力”的组织管理模式
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资源的合理利用、师资力量的配置、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学生的组织与调动机制、组织管理形式与资金来源及管理等,其中最重要的应是组织保障,只有建立起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科研实践所需人、财、物的配置和调动才会通畅,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及科技活动才能有序进行。
3.1 系科协组织结构模式图
提高学生的“双能力”必须领导高度重视,建立起以主管领导、骨干教师、学生组织三方面参加的系科协,由科协和教务管理部门协调进行学生科研和实践教学的管理。
系科协由教师科协、学生科协和常务协调管理委员会组成,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学生科协由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梯队加入;教师科协主要由实践和科研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和实验人员组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以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为主,另一部分为科研课题较多的教师、有充足且科研经费的教师,以指导学生的科研教学为主。
图1 “双能力”培养组织管理模式
3.2 系科协各级组织职能
系科协成员:由系主任或教学副主任牵头,任科协主席。由教师、学生、辅导员为常务委员,组成系科技协会的管理层,起到落实上级政策,制定实践和科研计划,把握人才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各项任务的作用。
常务协调管理委员会:真正的常务科研管理机构,是系科协工作的执行者、日常工作管理者,学生、教师科研及实践工作组织者,落实者。在其下分2个小组,其一是组织管理小组负责各种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其二是成果评价小组,对学生参与的活动进行评价,决定奖励与否及等级,上报教务管理部门审批。
教师科协:其职能主要是组织教师参与学生的科研和实践活动,为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工作牵线搭桥,选派教师对学生科研课题申报、各种竞赛活动及实践活动、教师的科研、科研助学等工作提供咨询和指导。
学生科协:组织、鼓励、引导有不同专业爱好的学生参与各种校内外组织的科研与实践活动,对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与教师沟通,取得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并起到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和院系科协勾通,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3.3 组织运行模式
系科协学生“双能力”培养的组织管理模式,并不能替代教务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怎样实现系科协促进和保障教务教学管理高效运行的目标,实践证明“双轨制”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如图2所示)。
图2 “双轨道”运行机制
所谓“双轨制”就是将学生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运行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校教学大纲规定的,在计划安排之内的科研与实践活动,称为大纲规定实践课程,另一部分是国家教育部门、政府、学生自己提出、院系教学需要而设立的科研与实践活动,称为自主实践课程(见表1)。这两部分分别在教务部门和系科协的主管下进行,在组织和协调方面相互支持。对于自主科研实践课程的奖励、加分、证书等评定,由系科协完成并上报教务管理部门,取得教务管理部门的认可后,入学生学籍管理档案。
4建立“双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
要使大学生自觉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热爱所学的专业,加大对学生“双能力”活动的奖励是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保证大多数学生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4.1 建立大学生“双能力”证书制度
在大学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的基础上,对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应单独进行考核,首先制定《大学生科研和实践活动认定标准》和《大学生科研和实践活动质量评价标准》,以这两个标准为准绳,对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科研创新活动进行评估,毕业之前发给学生“双能力”证书。经在学生中的调查结果表明,赞同“双能力”证书制度的占72%。
4.2 “双能力”奖金制度
对于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无疑会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产生较强烈的成就感。奖金应在成绩出现时及时发放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获奖比例不宜大,调查认为在5%~15%之间是合理的范围,否则奖金会被认为是对“双能力”活动的福利,起不到激励大家奋发向上的作用。
4.3 “双能力”的奖励制度
奖学金奖励是一种长效机制,对于连续在“双能力”活动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可以将成绩纳入奖学金的等级考核中去,引导学生走向既拥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又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科研创新方法全面发展的道路,改变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也会让文化课学习不拔尖,但是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有机会得到高级别的奖学金,从而引导学生从学习型向实践创新型的方向发展。
4.4 学分奖励制度
学分奖励制度主要表彰在两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一是参加政府号召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如奥运、国家的节日庆典、社会救灾等大型公益活动,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学分奖励。二是参加教育教学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各类科技竞赛、发明创造、技术开发、发表论文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者,这些活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应折合成学时数给予增加学分奖励。
4.5 建立起指导教师的奖励制度
学生“双能力”水平的提高与指导教师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因此对于指导学生在实践和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良成绩的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工作量、津贴和绩效方面的奖励。
要提高食品科学专业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组织管理制度和师生双方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保障下,依据《大学生科研和实践活动奖励办法》对做出成绩的学生、集体、教师进行奖励,形成良性的机制,必定会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家长满意的食品专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吕凤英.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天中学刊,2007,22(2):103~105
[2] 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211(1):75~76
[3] 朱文藻.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3,18(3):40~43
[4] 王庚.试论大学生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0(65):79~81
[5] 朱志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20(2):42
[6] 黄维模,曹丽华.大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J].科技.人才.市场,2002,2:22~24
[7] 刘敏,王玉梅.论大学生创新能力测评体系的设计原则[J].教育论坛,2006,18:19~20
关键词: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管理模式;本科生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models and encourage mechanism of improve practical and research ability among food technology students
Tong Qigen, Wu Jun, Xu Yiqing, Jia Changxi, Jiang Huaixi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food technology students undergraduates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practical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development. Analyses existing lack of training in the dual capacity lack of training about current curricula syllabus and used to make up for lack of means of these. proposed use of dual track management mod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how to use Encourage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ir dual capacity.
Key words: practical ability; research capability; management mode; undergraduate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以下称为“双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如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到科研创新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并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食品科学专业“双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食品科学各专业属于工科范畴,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期待。由于食品行业的特殊性,受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制的厚基础、宽口径指导思想的影响,以及学院内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因此食品专业本科生“双能力”培养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1)学生到食品企业的实践活动困难重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食品卫生和安全被企业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处于安全的考虑,食品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进行各种实习和科研活动,导致学生实习无门。(2)教育体制因素限制了实践教学。高校在统一的“厚基础、宽口径、加强通识教育”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课堂教学比例过大,学生主体活动比例过小,使食品科学这样的专业在实践教学这个环节上,时间保障变得捉襟见肘。(3)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管理制度不健全。从大一到大四,食品专业学生所经历的科研及实践教学,如社会调查及专业调研、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及毕业设计等,分属于教务处、校系学生工处、系及教研室、学生会、团委等多部门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4)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学生的科研与实践活动没有一个可行的评价机制,或者评价不客观,例如“会干的不如会写的”,善于写作的学生往往是占便宜的;教师对学生科研和实践成绩的评价没有一套通用的能力评价体系;没有激励学生参加科研和实践工作的奖励办法,因此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加强食品科学各专业科研与实践环节
以食品科学系食品工艺专业方向大纲要求的科研和实践环节(见表1)进行分析可知,2007年新编教学大纲中实践课部分占了40学分,在大一到大三这3年的时间里,除了通识教育的实践活动外,只有6个学分是与食品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大量的实践教学在第4学年,科研活动更是集中在大四的第8学期,共占24学分之多,因此在大学四年级前,让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自主科研及实践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行动计划、自主科研行动、竞赛活动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是对科研实践活动不足的必要补充,通过这些活动也会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
3提高学生“双能力”的组织管理模式
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资源的合理利用、师资力量的配置、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学生的组织与调动机制、组织管理形式与资金来源及管理等,其中最重要的应是组织保障,只有建立起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科研实践所需人、财、物的配置和调动才会通畅,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及科技活动才能有序进行。
3.1 系科协组织结构模式图
提高学生的“双能力”必须领导高度重视,建立起以主管领导、骨干教师、学生组织三方面参加的系科协,由科协和教务管理部门协调进行学生科研和实践教学的管理。
系科协由教师科协、学生科协和常务协调管理委员会组成,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学生科协由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梯队加入;教师科协主要由实践和科研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和实验人员组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以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为主,另一部分为科研课题较多的教师、有充足且科研经费的教师,以指导学生的科研教学为主。
图1 “双能力”培养组织管理模式
3.2 系科协各级组织职能
系科协成员:由系主任或教学副主任牵头,任科协主席。由教师、学生、辅导员为常务委员,组成系科技协会的管理层,起到落实上级政策,制定实践和科研计划,把握人才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各项任务的作用。
常务协调管理委员会:真正的常务科研管理机构,是系科协工作的执行者、日常工作管理者,学生、教师科研及实践工作组织者,落实者。在其下分2个小组,其一是组织管理小组负责各种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其二是成果评价小组,对学生参与的活动进行评价,决定奖励与否及等级,上报教务管理部门审批。
教师科协:其职能主要是组织教师参与学生的科研和实践活动,为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工作牵线搭桥,选派教师对学生科研课题申报、各种竞赛活动及实践活动、教师的科研、科研助学等工作提供咨询和指导。
学生科协:组织、鼓励、引导有不同专业爱好的学生参与各种校内外组织的科研与实践活动,对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与教师沟通,取得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并起到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和院系科协勾通,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3.3 组织运行模式
系科协学生“双能力”培养的组织管理模式,并不能替代教务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怎样实现系科协促进和保障教务教学管理高效运行的目标,实践证明“双轨制”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如图2所示)。
图2 “双轨道”运行机制
所谓“双轨制”就是将学生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运行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校教学大纲规定的,在计划安排之内的科研与实践活动,称为大纲规定实践课程,另一部分是国家教育部门、政府、学生自己提出、院系教学需要而设立的科研与实践活动,称为自主实践课程(见表1)。这两部分分别在教务部门和系科协的主管下进行,在组织和协调方面相互支持。对于自主科研实践课程的奖励、加分、证书等评定,由系科协完成并上报教务管理部门,取得教务管理部门的认可后,入学生学籍管理档案。
4建立“双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
要使大学生自觉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热爱所学的专业,加大对学生“双能力”活动的奖励是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保证大多数学生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4.1 建立大学生“双能力”证书制度
在大学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的基础上,对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应单独进行考核,首先制定《大学生科研和实践活动认定标准》和《大学生科研和实践活动质量评价标准》,以这两个标准为准绳,对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科研创新活动进行评估,毕业之前发给学生“双能力”证书。经在学生中的调查结果表明,赞同“双能力”证书制度的占72%。
4.2 “双能力”奖金制度
对于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无疑会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产生较强烈的成就感。奖金应在成绩出现时及时发放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获奖比例不宜大,调查认为在5%~15%之间是合理的范围,否则奖金会被认为是对“双能力”活动的福利,起不到激励大家奋发向上的作用。
4.3 “双能力”的奖励制度
奖学金奖励是一种长效机制,对于连续在“双能力”活动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可以将成绩纳入奖学金的等级考核中去,引导学生走向既拥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又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科研创新方法全面发展的道路,改变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也会让文化课学习不拔尖,但是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有机会得到高级别的奖学金,从而引导学生从学习型向实践创新型的方向发展。
4.4 学分奖励制度
学分奖励制度主要表彰在两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一是参加政府号召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如奥运、国家的节日庆典、社会救灾等大型公益活动,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学分奖励。二是参加教育教学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各类科技竞赛、发明创造、技术开发、发表论文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者,这些活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应折合成学时数给予增加学分奖励。
4.5 建立起指导教师的奖励制度
学生“双能力”水平的提高与指导教师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因此对于指导学生在实践和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良成绩的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工作量、津贴和绩效方面的奖励。
要提高食品科学专业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组织管理制度和师生双方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保障下,依据《大学生科研和实践活动奖励办法》对做出成绩的学生、集体、教师进行奖励,形成良性的机制,必定会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家长满意的食品专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吕凤英.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天中学刊,2007,22(2):103~105
[2] 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211(1):75~76
[3] 朱文藻.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3,18(3):40~43
[4] 王庚.试论大学生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0(65):79~81
[5] 朱志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20(2):42
[6] 黄维模,曹丽华.大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J].科技.人才.市场,2002,2:22~24
[7] 刘敏,王玉梅.论大学生创新能力测评体系的设计原则[J].教育论坛,2006,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