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爱略特的代表作,作为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当然离不开两性之间的矛盾这一具有维多利亚时期特点的主题,本文将从这一主题入手,分析男权社会对女性思想的压制及精神世界的摧毁,深层次挖掘作者对女性解放及两性关系和谐的渴望。
关键词:男权;压制;抗争;和谐
作者简介:李莹(1994-),女,汉族,辽宁昌图县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
一、麦琪的压抑与悲剧
麦琪出生于一个磨坊主家庭,她的父亲塔利弗善良而固执,却因为经营不善而破产,经营多年的磨坊也旁落到威根姆律师手中。母亲是典型的家庭主妇,细心持家,善良软弱。儿时的麦琪天真活泼,狡黠中带着天生的野性。为了抗议母亲的“淑女”教育会一头扎进水盆,这样第二天头发就再也卷不起来。她的父亲夸奖的她的聪明伶俐,却不以此为荣“这在她小时候倒没什么不好,不过女孩子大起来以后,过于聪明就会跟长了长尾巴的羊一样—它不会因为尾巴长而多值几个钱。”父亲虽然觉得汤姆的资质一般却花费大量的金钱与精力栽培汤姆“可是我却希望汤姆成为一个有点才学的人,能够跟有些人一样,又能说会写的本领。”对于天资聪颖喜好读书的女儿,父亲却不给于接受教育的机会,尽管他更喜爱麦琪。这种现象在当时十分普遍,就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麦特林硕士都不看好女孩读书。“他们很有小聪明,不过学任何东西都不能深入。她们虽然聪明,但很浅薄。”
麦琪与哥哥汤姆的自幼感情深厚,“我真爱汤姆,路克—胜过爱任何人。等他长大了,我要去给他管家,我们要永远住在一块儿。”汤姆对妹妹十分宠爱,但在麦琪面前,他有着非凡的优越感,他经常用麦琪没能学到的知识羞辱麦琪,打击麦琪的自信心。麦琪追求自由独立的天性被无情压制,直到汤姆发现她与菲利普·威根姆的恋情无情的拆散他们,辱骂了菲利普并逼迫麦琪发誓不再和菲利普见面后,麦琪终于爆发了,“如果你有过错,如果你干了一些错特错的事情,我一定会因为你受到痛苦而感到难受;我不会再把惩罚往你身上推。可是你呢,却总喜欢惩罚我—你对我总是那么苛刻,那么狠心;甚至在我小时候,尽管我爱你的程度超过了爱世界上任何人,可是你呢,却还是听凭我哭着上床睡觉,而不宽恕我,你没有怜悯心;你对自己的缺陷和罪恶一点都没有感觉。”“你只不过是一个伪君子。你感谢上帝只不过是为了你自己的优点;你认为你的优点可以使你在各方面都得到胜利。”随着家道中落,汤姆一心沉醉于夺回父亲的产业,对麦琪的感受漠不关心。当她和表妹的未婚夫斯蒂芬相爱后,她在世俗的压力下又一次压抑自己的情感,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尽管如此她仍受到了周围人的谴责,汤姆甚至将她逐出家门。这个善良的女孩仍爱着她的家人,在最后灾难发生时,毅然回去救汤姆,最后两个人在洪水中离开了世界,回归了最初的安乐和谐。
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伤害
在维多利亚时期,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没有地位,男人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妇女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不拥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只活在家庭的小天地,没有言论和受教育的权利,甚至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作为这一时期的女作家,乔治·爱略特当然真实地反映了这一不公的社会现象。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一书中父亲塔利弗发现了麦琪在读书方面的天赋,也承认她比儿子汤姆更聪明伶俐,却仍旧将振兴家族的希望寄托于汤姆并大力的培育他,而聪明好学的麦琪却因为是女孩而失去上学的机会。此外麦琪因为不受传统的家庭“淑女”教育的约束而被母亲斥责,被姨母视为怪物。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麦琪慢慢变得不再敢于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失去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的勇气。
乔治·爱略特在抨击男权社会的同时,敢于打破传统的小说中对男女角色的定位。相较于两性对立,乔治·爱略特更注重描述两性的互补,她认为,人的本性问题是第一位的而性别只是第二位的,只有当男人和女人都真正统一于“人”这一大的概念之中,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这一观点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然而她也清醒的认识到了实现这一愿望是不可能的,男权思想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她虽对这种现象提出质疑却无法撼动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上的主导地位,最后作者只能在死亡中寻得两性的和谐。
三、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男权社会存在的历史悠久。虽然随着思想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性别的平等,也出现许多倡导女权主义的先进人士,女性也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不懈努力,但是这种进步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尽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维护妇女的权益出台了许多法律和政策,但由于历史及女性自身较男性的弱势条件,她们仍受到不同程度上的不公待遇。因此维护女性的权益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参考文献:
[1]Eliot, George. The Mill on the Floss [M].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9.
[2]乔治·爱略特著, 祝庆英、郑淑珍、方乐颜译.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3]褚晓航.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 安徽文学, 2009(11): 127-128.
关键词:男权;压制;抗争;和谐
作者简介:李莹(1994-),女,汉族,辽宁昌图县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
一、麦琪的压抑与悲剧
麦琪出生于一个磨坊主家庭,她的父亲塔利弗善良而固执,却因为经营不善而破产,经营多年的磨坊也旁落到威根姆律师手中。母亲是典型的家庭主妇,细心持家,善良软弱。儿时的麦琪天真活泼,狡黠中带着天生的野性。为了抗议母亲的“淑女”教育会一头扎进水盆,这样第二天头发就再也卷不起来。她的父亲夸奖的她的聪明伶俐,却不以此为荣“这在她小时候倒没什么不好,不过女孩子大起来以后,过于聪明就会跟长了长尾巴的羊一样—它不会因为尾巴长而多值几个钱。”父亲虽然觉得汤姆的资质一般却花费大量的金钱与精力栽培汤姆“可是我却希望汤姆成为一个有点才学的人,能够跟有些人一样,又能说会写的本领。”对于天资聪颖喜好读书的女儿,父亲却不给于接受教育的机会,尽管他更喜爱麦琪。这种现象在当时十分普遍,就连受过高等教育的麦特林硕士都不看好女孩读书。“他们很有小聪明,不过学任何东西都不能深入。她们虽然聪明,但很浅薄。”
麦琪与哥哥汤姆的自幼感情深厚,“我真爱汤姆,路克—胜过爱任何人。等他长大了,我要去给他管家,我们要永远住在一块儿。”汤姆对妹妹十分宠爱,但在麦琪面前,他有着非凡的优越感,他经常用麦琪没能学到的知识羞辱麦琪,打击麦琪的自信心。麦琪追求自由独立的天性被无情压制,直到汤姆发现她与菲利普·威根姆的恋情无情的拆散他们,辱骂了菲利普并逼迫麦琪发誓不再和菲利普见面后,麦琪终于爆发了,“如果你有过错,如果你干了一些错特错的事情,我一定会因为你受到痛苦而感到难受;我不会再把惩罚往你身上推。可是你呢,却总喜欢惩罚我—你对我总是那么苛刻,那么狠心;甚至在我小时候,尽管我爱你的程度超过了爱世界上任何人,可是你呢,却还是听凭我哭着上床睡觉,而不宽恕我,你没有怜悯心;你对自己的缺陷和罪恶一点都没有感觉。”“你只不过是一个伪君子。你感谢上帝只不过是为了你自己的优点;你认为你的优点可以使你在各方面都得到胜利。”随着家道中落,汤姆一心沉醉于夺回父亲的产业,对麦琪的感受漠不关心。当她和表妹的未婚夫斯蒂芬相爱后,她在世俗的压力下又一次压抑自己的情感,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尽管如此她仍受到了周围人的谴责,汤姆甚至将她逐出家门。这个善良的女孩仍爱着她的家人,在最后灾难发生时,毅然回去救汤姆,最后两个人在洪水中离开了世界,回归了最初的安乐和谐。
二、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伤害
在维多利亚时期,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没有地位,男人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妇女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不拥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只活在家庭的小天地,没有言论和受教育的权利,甚至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作为这一时期的女作家,乔治·爱略特当然真实地反映了这一不公的社会现象。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一书中父亲塔利弗发现了麦琪在读书方面的天赋,也承认她比儿子汤姆更聪明伶俐,却仍旧将振兴家族的希望寄托于汤姆并大力的培育他,而聪明好学的麦琪却因为是女孩而失去上学的机会。此外麦琪因为不受传统的家庭“淑女”教育的约束而被母亲斥责,被姨母视为怪物。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麦琪慢慢变得不再敢于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失去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的勇气。
乔治·爱略特在抨击男权社会的同时,敢于打破传统的小说中对男女角色的定位。相较于两性对立,乔治·爱略特更注重描述两性的互补,她认为,人的本性问题是第一位的而性别只是第二位的,只有当男人和女人都真正统一于“人”这一大的概念之中,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这一观点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然而她也清醒的认识到了实现这一愿望是不可能的,男权思想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她虽对这种现象提出质疑却无法撼动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上的主导地位,最后作者只能在死亡中寻得两性的和谐。
三、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男权社会存在的历史悠久。虽然随着思想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性别的平等,也出现许多倡导女权主义的先进人士,女性也为了争取自己的权利不懈努力,但是这种进步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尽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维护妇女的权益出台了许多法律和政策,但由于历史及女性自身较男性的弱势条件,她们仍受到不同程度上的不公待遇。因此维护女性的权益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参考文献:
[1]Eliot, George. The Mill on the Floss [M].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9.
[2]乔治·爱略特著, 祝庆英、郑淑珍、方乐颜译.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3]褚晓航.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 安徽文学, 2009(11): 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