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切眼断面跨度大、顶煤强度低、围岩稳定性差,巷道支护难度大。本文针对汪家寨煤矿P41102综放工作面切眼的实际条件,分析了厚煤层综放开采切眼围岩破坏原因,确定巷道采用矿工钢棚 + 锚索 + 单体柱联合支护技术,探讨了巷道支护参数,同时进行矿压观测掌握支护效果,现场支护效果良好,为工作面顺利安装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为类似条件下的巷道支护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大断面开切眼;联合支护
中图分类号:TD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8-0027-01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矿井产能、开采强度、开采深度、机械化程度等不断加大,巷道断面和采掘机械逐渐向大型化转变。综放开采是目前厚煤层最为普遍的开采方式之一,但其切眼存在跨度大、顶煤强度低、围岩稳定性差、支护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关文献针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切眼支护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关理论及针对性的支护技术,但由于巷道赋存条件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巷道支护技术不尽相同。本文以汪家寨煤矿P41102综放工作面切眼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作面切眼实际条件确定巷道采用矿工钢棚+锚索+单体柱联合支护技术,并进行矿压观测掌握支护效果,为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大跨度切眼支护积累了经验。
1 试验巷道概况
平四采区41102综放工作面切眼从P41102外回巷6#导线点往北50m为开门中。按114°(真)方位掘进,总工程量约98m,该巷道位于平四采区北翼,上限标高+1696m,下限标高+1668m,西至P41102外回巷,东至P41102外运巷,煤层倾角16°,该巷道主要受F18断层及裂隙小构造发育影响,伴生构造复杂,煤层厚度及产状变化较大。
该巷道倾斜上方为小煤窑采空区、顶部C601、C504均未布置工作面、倾斜下方为未布置工作面、倾斜北面50米为福安煤矿采空区;地表为山坡耕地,无建筑物,地表标高为1957.4m~1915m,与地表最小高差为220m,最大高差为245m。
该巷道处于软岩煤层中,围岩松散破碎、断面大、离层、难支护,容易发生顶板冒落,常规的单一架棚或锚网支护已不再适应,因此有必要对巷道支护方式及参数进行研究,维护巷道的稳定。
2 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切眼破坏原因
经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影响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切眼失稳破坏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1)断面跨度大。随着矿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厚煤层综放开采设备日趋大型化,切眼断面尺寸越来越大,切眼跨度一般6~8m左右,甚至一些工作面达到9m、10m。切眼跨度的增加造成巷道顶板弯曲下沉严重,加速其破坏,成为影响大断面切眼围岩稳定的主控因素。
(2)围岩稳定性差。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切眼一般沿煤层底板布置,巷道上方为厚度数米的托顶煤,局部区域达到10m,加之泥岩、页岩等软弱顶板,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差,裂隙发育,围岩塑性区、破坏范围增加,极易导致顶板离层、垮落等现象,甚至产生冒顶事故。
(3)支护效果差。对于厚煤层大断面切眼而言,架棚支护虽然能够及时护帮护顶,往往因其支护强度不足造成垮架现象;锚网支护具有高强度、高预紧力、较好围岩适应性,但对围岩条件依赖性高,尤其对于松散破碎围岩,支护体与围岩适应性差,其护表性能不佳、锚固力不足、锚杆失效破断,难以形成稳定的承载结构。
3 工作面支护设计
基于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切眼破坏原因,针对P41102综放工作面切眼的具体条件,结合类似巷道的成功经验,确定巷道采取矿工钢棚+锚索+单体柱联合支护技术。
(1)巷道沿煤层底板布置,梯形断面,规格:上净宽5.2m,下净宽6.48m,净高2.3m,净断面13.4m2,掘进断面15.3m2。巷道分两次施工,第一次施工为梯形断面,规格:上净宽2.4m,下净宽3.68m,净高2.3m,净断面7.0m2,掘进断面8.1m2;第二次断面扩大施工为平行四边形断面,净宽2.8m,净高2.3m,净断面6.4m2,毛斷面7.2m2。
(2)巷道主体采用吊挂式前探梁作临时支护。前探梁为∏型梁,长度3.6m,共2根,间距800~1000mm;每根前探梁吊卡不少于2个,同根前探梁上的吊卡间距1200~1800mm,且前端吊卡距迎头距离不大于1800mm。
(3)巷道主体采用11号矿工钢棚支护,棚距600mm,柱窝深度200mm,相邻支架顶梁与顶梁、柱腿与柱腿之间采用连接板固定,矩形钢网、菱形钢网、钢丝绳罩顶,塑网、矩形钢网罩帮。钢丝绳直径不小于15.5mm,间距700mm,距巷道左边300mm,右边200mm;矩形钢网规格:长×宽=2300mm×700mm;塑网规格:长×宽=2300mm×700mm;钢网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采用14号镀锌铁丝双边三花连接。
(4)巷道顶部采用Φ18.9mm×8000mm的钢绞线锚索,间排距1400mm×1200mm,五花眼布置(相邻两排错开),外露长度150~200mm,托盘规格:长×宽×厚=300mm×300mm×15mm,预紧力不小于100kN,每根锚索使用2卷Z2335(在里)和2卷M2335树脂锚固剂;巷道回采侧帮部采用木锚杆支护,Φ30mm,长度2.0m,木托盘规格:长×宽×厚=300mm×200mm×35mm,间排距750mm×600mm,距巷道顶、底板各400mm,锚固力不低于30kN;锚索及锚杆滞后迎头不大于6m。
(5)巷道第二次施工时在两梁铰接处各打一根单体柱加强支护,间距800mm,距两梁铰接处各400mm,初撑力不小于3MPa,每根单体柱必须穿木柱鞋及悬挂防倒链。
4 现场应用效果
为检验巷道支护效果及矿压规律,对巷道进行矿压观测,主要观测指标有顶底板移近量、两帮移近量、顶板离层量、锚索拉拔力等,分别在巷道中点及上下各40m处布置一组测点,共布置3组,观测周期为60天。
(1)巷道顶底板和两帮位移监测表明,顶底板和两帮主要表现为整体收敛变形,移近量逐渐增加,变形速率逐渐降低,并慢慢趋于稳定(40天后);顶底板移近量平均70mm,变形速率最大为6.5mm/d;两帮移近量平均58mm,变形速率最大为5.8mm/d。
(2)顶板离层观测主要有深孔和浅孔2种,观测点在40天左右趋于稳定。顶板离层主要分布在浅部围岩(0~3m),最大离层值为8mm,深部围岩基本没有离层(3~8m),离层值约为1mm,围岩整体较为稳定。
(3)每组测点各有4根锚索进行拉拔力实验,锚索锚固力均在36MPa以上,全部达到设计要求,锚固效果良好。
(4)目前该切眼内综采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毕并进行回采,巷道断面能够满足要求,整个支护体系的稳定性与完整性都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钱鸣高,石平五,许家林.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2] 陈炎光,陆士良.中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关键词]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大断面开切眼;联合支护
中图分类号:TD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8-0027-01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矿井产能、开采强度、开采深度、机械化程度等不断加大,巷道断面和采掘机械逐渐向大型化转变。综放开采是目前厚煤层最为普遍的开采方式之一,但其切眼存在跨度大、顶煤强度低、围岩稳定性差、支护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关文献针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切眼支护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关理论及针对性的支护技术,但由于巷道赋存条件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巷道支护技术不尽相同。本文以汪家寨煤矿P41102综放工作面切眼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作面切眼实际条件确定巷道采用矿工钢棚+锚索+单体柱联合支护技术,并进行矿压观测掌握支护效果,为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大跨度切眼支护积累了经验。
1 试验巷道概况
平四采区41102综放工作面切眼从P41102外回巷6#导线点往北50m为开门中。按114°(真)方位掘进,总工程量约98m,该巷道位于平四采区北翼,上限标高+1696m,下限标高+1668m,西至P41102外回巷,东至P41102外运巷,煤层倾角16°,该巷道主要受F18断层及裂隙小构造发育影响,伴生构造复杂,煤层厚度及产状变化较大。
该巷道倾斜上方为小煤窑采空区、顶部C601、C504均未布置工作面、倾斜下方为未布置工作面、倾斜北面50米为福安煤矿采空区;地表为山坡耕地,无建筑物,地表标高为1957.4m~1915m,与地表最小高差为220m,最大高差为245m。
该巷道处于软岩煤层中,围岩松散破碎、断面大、离层、难支护,容易发生顶板冒落,常规的单一架棚或锚网支护已不再适应,因此有必要对巷道支护方式及参数进行研究,维护巷道的稳定。
2 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切眼破坏原因
经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影响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切眼失稳破坏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1)断面跨度大。随着矿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厚煤层综放开采设备日趋大型化,切眼断面尺寸越来越大,切眼跨度一般6~8m左右,甚至一些工作面达到9m、10m。切眼跨度的增加造成巷道顶板弯曲下沉严重,加速其破坏,成为影响大断面切眼围岩稳定的主控因素。
(2)围岩稳定性差。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切眼一般沿煤层底板布置,巷道上方为厚度数米的托顶煤,局部区域达到10m,加之泥岩、页岩等软弱顶板,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差,裂隙发育,围岩塑性区、破坏范围增加,极易导致顶板离层、垮落等现象,甚至产生冒顶事故。
(3)支护效果差。对于厚煤层大断面切眼而言,架棚支护虽然能够及时护帮护顶,往往因其支护强度不足造成垮架现象;锚网支护具有高强度、高预紧力、较好围岩适应性,但对围岩条件依赖性高,尤其对于松散破碎围岩,支护体与围岩适应性差,其护表性能不佳、锚固力不足、锚杆失效破断,难以形成稳定的承载结构。
3 工作面支护设计
基于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切眼破坏原因,针对P41102综放工作面切眼的具体条件,结合类似巷道的成功经验,确定巷道采取矿工钢棚+锚索+单体柱联合支护技术。
(1)巷道沿煤层底板布置,梯形断面,规格:上净宽5.2m,下净宽6.48m,净高2.3m,净断面13.4m2,掘进断面15.3m2。巷道分两次施工,第一次施工为梯形断面,规格:上净宽2.4m,下净宽3.68m,净高2.3m,净断面7.0m2,掘进断面8.1m2;第二次断面扩大施工为平行四边形断面,净宽2.8m,净高2.3m,净断面6.4m2,毛斷面7.2m2。
(2)巷道主体采用吊挂式前探梁作临时支护。前探梁为∏型梁,长度3.6m,共2根,间距800~1000mm;每根前探梁吊卡不少于2个,同根前探梁上的吊卡间距1200~1800mm,且前端吊卡距迎头距离不大于1800mm。
(3)巷道主体采用11号矿工钢棚支护,棚距600mm,柱窝深度200mm,相邻支架顶梁与顶梁、柱腿与柱腿之间采用连接板固定,矩形钢网、菱形钢网、钢丝绳罩顶,塑网、矩形钢网罩帮。钢丝绳直径不小于15.5mm,间距700mm,距巷道左边300mm,右边200mm;矩形钢网规格:长×宽=2300mm×700mm;塑网规格:长×宽=2300mm×700mm;钢网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采用14号镀锌铁丝双边三花连接。
(4)巷道顶部采用Φ18.9mm×8000mm的钢绞线锚索,间排距1400mm×1200mm,五花眼布置(相邻两排错开),外露长度150~200mm,托盘规格:长×宽×厚=300mm×300mm×15mm,预紧力不小于100kN,每根锚索使用2卷Z2335(在里)和2卷M2335树脂锚固剂;巷道回采侧帮部采用木锚杆支护,Φ30mm,长度2.0m,木托盘规格:长×宽×厚=300mm×200mm×35mm,间排距750mm×600mm,距巷道顶、底板各400mm,锚固力不低于30kN;锚索及锚杆滞后迎头不大于6m。
(5)巷道第二次施工时在两梁铰接处各打一根单体柱加强支护,间距800mm,距两梁铰接处各400mm,初撑力不小于3MPa,每根单体柱必须穿木柱鞋及悬挂防倒链。
4 现场应用效果
为检验巷道支护效果及矿压规律,对巷道进行矿压观测,主要观测指标有顶底板移近量、两帮移近量、顶板离层量、锚索拉拔力等,分别在巷道中点及上下各40m处布置一组测点,共布置3组,观测周期为60天。
(1)巷道顶底板和两帮位移监测表明,顶底板和两帮主要表现为整体收敛变形,移近量逐渐增加,变形速率逐渐降低,并慢慢趋于稳定(40天后);顶底板移近量平均70mm,变形速率最大为6.5mm/d;两帮移近量平均58mm,变形速率最大为5.8mm/d。
(2)顶板离层观测主要有深孔和浅孔2种,观测点在40天左右趋于稳定。顶板离层主要分布在浅部围岩(0~3m),最大离层值为8mm,深部围岩基本没有离层(3~8m),离层值约为1mm,围岩整体较为稳定。
(3)每组测点各有4根锚索进行拉拔力实验,锚索锚固力均在36MPa以上,全部达到设计要求,锚固效果良好。
(4)目前该切眼内综采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毕并进行回采,巷道断面能够满足要求,整个支护体系的稳定性与完整性都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钱鸣高,石平五,许家林.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2] 陈炎光,陆士良.中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