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提升思品课教学实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性学习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是美国教育家施瓦、杜威等人探究性学习理论的发展。它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为主要目标。经过在教学中的实践,把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分成专题型和随堂型两种,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思品课教学 建构主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由探究性学习发展而来的。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下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他提出了“做中学”的口号。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教育家施瓦布则提出了“探究性学习”。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在尝试各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中学课程计划,就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一起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列入中学课程。
  一
  为了在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我深入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懂得了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还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探究,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主要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做法,而把如学习态度、学习中的收获、体验,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列入评价内容。
  根据自己对研究性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十年来,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探索,经过不断摸索总结,把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分成专题型和随堂型两种类型,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来确定。
  (一)专题型。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在于其联系实际,在于其时代性。在思想品德课中实践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就必须让学生在联系实际中去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归纳整理、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培养其合作精神,我在思品教学中较多地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几个大的“热点性专题”,如:人口、环境、资源、法治、权利与义务等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讨论研究专题,再根据选题来分组。然后我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确定具体研究方向,明确组内分工,指导研究方法,并制定评价标准等。接着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用“上网查询”、“实地调查”等形式调查搜集资料,归纳整理形成研究成果。再以课件、投影、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形式集体展示,进行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了解基本国情与发展战略”时,我组织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分类,学生根据兴趣分成三个研究小组,分别研究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然后我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爱好确定小的课题。每个小组在自己研究的内容范围内确定了几个小题目,如:环境研究小组确定了“本地主要污染源”、“污染源形成的原因及危害”、“保护环境和当前与未来生活的关系”等几个题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有的利用剪报等形式查找资料。然后在我的指导下利用演示文稿制作投影。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三个小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并组织学生对各组的成果进行了评价。这节课大家增长了见识,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随堂型。利用研究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其成果展示也需要专门时间。而且教材中有些内容不易形成研究专题,适合于形成小课题让学生去研究。针对这种情况,我把这些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形成小课题,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调查搜集有关资料,形成自己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把这些内容利用起来充实教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又丰富了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政治“计划生育”时我选择了和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去调查,前四组调查世界人口和国土面积比例,最后总结差别;第五组调查我国农村与城镇的人口比例;第六组调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如在讲计划生育的目的和要求时,我让学生去调查三口之家与四口之家、五口之家生活水平的差别,分析产生差别的原因。各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调查,有的组去图书室查阅资料,有的通过计生部门工作的亲戚朋友介绍情况,有的去周围人家了解情况,通过种种方式取得想要得到的资料。回来后我又指导学生对调查结果作了总结提炼。在上课时我让各组把本组总结好的调查结果展示给大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堂型的另一种形式类似于案例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典型案例、事例、材料等来创设研究情景,利用设问、激励等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并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小组间辩论等形式进行研究。教师则随时关注学生研究进展情况,巡视指导,对研究、讨论中的问题及时指点或指导方法,保证研究学习的顺利进行。
  二
  在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中,我切实体会到组织好研究性学习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特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在组成若干研究性学习小组时除了根据学生意愿、教师对学生特点掌握外,还要对几个小组“人力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比如每组至少应有一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好;有一名多媒体制定熟练的学生;还应有一名思路较为活跃,文字功底较好的学生。经过优化组合后,各个研究小组力量均衡,便于开展学习。
  (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有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有其随意性。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而且要提高教师的参与程度。教师不能作为旁观者,也不能满足于做组织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参与到学生的研究当中去。
  总之,研究性学习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了新的天地,也给思品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迎难而上,勇于实践、探索,构建适合学科特点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才会真正把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传授、管理者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真正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发挥其思想教育功能。
其他文献
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哪个老师都喜欢;学困生、调皮捣蛋的学生,总是不招人喜欢。对于学生的缺点,用简单、粗暴,批评、训斥的方法来纠正,常常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其实,对于“问题生”,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来对待他们的缺点,那就是用优点来点击他们的缺点,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改正缺点。多一点赏识,多一点鼓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恰恰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  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前不久我下乡听课一位老师教《青蛙看海》(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刚读了两遍课文,老师就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位同学啰啰嗦嗦说了半天,近似于复述课文,老师不满意。第二位同学干脆从头开始背诵课文,老师很不高兴地打断了他的背诵。尽管老师反复强调要用自己的话说,语言要简洁,但是很明显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课后老师抱怨学生连这样简单的问题也答不出。其实,这不能怪学生,问题出在教师身上,是教师随意拔高了
摘 要: 博大精深的《论语》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中课堂,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儒家经典呢?作者从《〈论语〉选读》的教学感悟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层面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今后这门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论语〉选读》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作为国学经典和儒学源头,《论语》一书所折射出来的儒学思想深邃而丰富,无论在怎样的时代里,都不会过时,即使到了今天,《论语》
一、教学目标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安排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学生进行测量、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长度单位间进率、图形测量与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
摘 要: 教育是一个各部门彼此相连的系统工程,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教育的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不是太紧密,中学和大学之间分工不是很明确,区域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理论和实践之间也彼此割裂。我们主张注重教育的实践性,注重田野作业,关注弱势群体,唯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教育的和谐,也才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破解“钱学森之问”。  关键词: 安龙一中 钱学森之问 留守儿童    以下是我去贵州省兴义市安龙第一中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21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他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做是一门学习识
摘 要: 公共课面对的是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学公共课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本文结合《心理学》的教学实践,分析了高校公共课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策略。  关键词: 高校公开课 《心理学》 有效教学 影响因素 不足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达到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1]。
摘 要: 辛弃疾作词能一典多用,且用得圆润、贴切;语言虽简洁,却极大地丰富了典故意蕴的表现空间。  关键词: 辛词 一典多用 “莼羹鲈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援引典故,诗家所尚”,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是善用典故的大家。稼轩(辛弃疾号)用经用史“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辛稼轩词序》),无论是用典数
优化课堂教学节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节奏的三要素是:(1)教学进程的紧张度(即教学速度)的快慢张弛。(2)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3)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节奏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铺陈—高潮—终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越是跌宕起伏,越能引人入胜。文章如此,课堂也如此。讲究课堂节奏,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和智能的活动,也是感情的抒发和
摘 要: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命题、指导、行文的审核和评价的过程。从某种程度说,它直接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成功,关系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作者以注重主体性、多元化、赏识性、阶段性等原则为基础,把作文评改理解为教学过程的两个环节:“评”以教师为主导,“改”以学生为主体,自主与互动相结合,具体探究提升初中作文评改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作文评改 有效性 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