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生力量的前沿阵地,起到晴雨表和堡垒作用,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与高校长期稳定和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信息的传播与整合效率提升,新的技术条件既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注入新动力与内涵,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大数据”;意识形态安全;安全稳定;思想政治
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对于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在生产发布海量数据,这些数据以“裂变”式速度增长,同时,我们对探索未知的思考方式、认知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转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滴认识到,“大数据”时代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概述
大数据(Big Data)是来自于互联网的一个名词。它是把网络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和集中起来的新兴事物,代表着互联网业的革新性发展。大数据之所以被称为大,并不仅仅是因为其体量和容积大,更深刻的含义在于它能够把最广范围内的相关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研究分析、交换创新从而产生新的价值,并带领整个时代走向一个大知识、大科技、大收益、大发展的“大时代”。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
1.冲击主流价值观
高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各种正向或负向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开放的大数据的确为学生们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更多元的发展,因为网络不会针对用户选择推送内容,所以大数据在挑战着学生们的甄别能力。不可分割的特性必然造成大量信息的涌入,使得各个阶层代表自己的利益进行发声的空间变得没有屏障,使大学生避无可避,甚至主动向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靠拢,从而最终使主流价值观的航向发生偏离。
2.挑战主流话语权
我国当前所处的时期不仅仅要进行国内的深刻变革,国外各种思想的侵入也在影响着社会。大学生的价值坐标在建立和成熟的过程中回受到各种因素的不间断干扰,例如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等敏感话题会以数据包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使大学生会对当下的政权、文化等等产生怀疑,从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主流话语权的权威性。
3.颠覆传统教育模式
大数据带来的庞大的信息量使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不再需要进行独立的思考就可以获得一连串的答案。其消灭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再者,互联网开放的平台中可以获得所有的信息,也使得教育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唯一途径,教育、教师的权威性正在被打破,教育制约的壁垒正在被消除。主流与主导的内容因为形式过于单一,原始积累的内容正在逐渐变得又薄又弱,一言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大学生的获教模式已经完全不同了。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探析
1.强化数据意识,建立全方位预警分析机制
大数据之所以能够迅速普及开来,是因为它能够对人们未知的领域进行预测,这种预测是基于庞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得来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核心是把数据最大程度的采集进来,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在高校推行的“数字校园”计划就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展示和未来的指导方向。它的最终目标是把校园的所有信息资源集合优化,构建成一个标准、规范、开放、共享的流通平台。所以,之于大数据的前期分析以及相关信息的获得就变得至关重要。
2.转变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云课堂”
大数据带来的开放性促使教育主体和客体拥有了平等的地位。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和班级的辅导员,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都是责无旁贷的。用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个性化的语言去进行知识的传授、理念的表达,大学生会和教师达成同频交流,交流的频率也会随之增加。而依托大數据建立的“云课堂”更是把评价与评判的范围与内涵扩充至最大,那些一考定终身的评价体系早已经落伍于时代。大数据技术对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与监测使工作的开展更加明确,抓手更加给力。
3.增强服务理念,有效拓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途径
“大数据时代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现实的力量,更是社会历史中的一个客观领域,是人们的一种现实的生存体验。”高校作为主流文化的传播地,必须紧紧贴合时代的需要,更新教育的观念,从宏观而粗放的教育观中摆脱出来,进行微观的、人文的教育,使教育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通过微信、QQ、论坛、微博等建立高校的官方平台,和学生们进行交流。让学生们获得来自学校的关怀,又能保护个人的情感。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一个主流而正向的人生观。
四、结论
时代发展的最终趋势必然是指向大数据的。从早先对世界表象的观察,人类会逐渐进阶到对事物本质的研究。而当大数据时代来临后,意识、形态、事物的本质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数据形式呈现出来。高等院校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孕育地,必须担当起这样的历史使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数据时代的属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孕育而且维护主流的意识形态,投入于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建设中,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工作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团结稳定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现状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2]杨晓慧,任志锋.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度、效”[J].思想理论教育,2015(7).
作者简介:
史楠凯(1990.06—),男,汉,河南郑州,助教,2013级教育硕士,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数据”;意识形态安全;安全稳定;思想政治
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对于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在生产发布海量数据,这些数据以“裂变”式速度增长,同时,我们对探索未知的思考方式、认知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转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滴认识到,“大数据”时代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概述
大数据(Big Data)是来自于互联网的一个名词。它是把网络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和集中起来的新兴事物,代表着互联网业的革新性发展。大数据之所以被称为大,并不仅仅是因为其体量和容积大,更深刻的含义在于它能够把最广范围内的相关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研究分析、交换创新从而产生新的价值,并带领整个时代走向一个大知识、大科技、大收益、大发展的“大时代”。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
1.冲击主流价值观
高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各种正向或负向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开放的大数据的确为学生们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更多元的发展,因为网络不会针对用户选择推送内容,所以大数据在挑战着学生们的甄别能力。不可分割的特性必然造成大量信息的涌入,使得各个阶层代表自己的利益进行发声的空间变得没有屏障,使大学生避无可避,甚至主动向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靠拢,从而最终使主流价值观的航向发生偏离。
2.挑战主流话语权
我国当前所处的时期不仅仅要进行国内的深刻变革,国外各种思想的侵入也在影响着社会。大学生的价值坐标在建立和成熟的过程中回受到各种因素的不间断干扰,例如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等敏感话题会以数据包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使大学生会对当下的政权、文化等等产生怀疑,从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主流话语权的权威性。
3.颠覆传统教育模式
大数据带来的庞大的信息量使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不再需要进行独立的思考就可以获得一连串的答案。其消灭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再者,互联网开放的平台中可以获得所有的信息,也使得教育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唯一途径,教育、教师的权威性正在被打破,教育制约的壁垒正在被消除。主流与主导的内容因为形式过于单一,原始积累的内容正在逐渐变得又薄又弱,一言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大学生的获教模式已经完全不同了。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探析
1.强化数据意识,建立全方位预警分析机制
大数据之所以能够迅速普及开来,是因为它能够对人们未知的领域进行预测,这种预测是基于庞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得来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核心是把数据最大程度的采集进来,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在高校推行的“数字校园”计划就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展示和未来的指导方向。它的最终目标是把校园的所有信息资源集合优化,构建成一个标准、规范、开放、共享的流通平台。所以,之于大数据的前期分析以及相关信息的获得就变得至关重要。
2.转变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云课堂”
大数据带来的开放性促使教育主体和客体拥有了平等的地位。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和班级的辅导员,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都是责无旁贷的。用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个性化的语言去进行知识的传授、理念的表达,大学生会和教师达成同频交流,交流的频率也会随之增加。而依托大數据建立的“云课堂”更是把评价与评判的范围与内涵扩充至最大,那些一考定终身的评价体系早已经落伍于时代。大数据技术对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与监测使工作的开展更加明确,抓手更加给力。
3.增强服务理念,有效拓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途径
“大数据时代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现实的力量,更是社会历史中的一个客观领域,是人们的一种现实的生存体验。”高校作为主流文化的传播地,必须紧紧贴合时代的需要,更新教育的观念,从宏观而粗放的教育观中摆脱出来,进行微观的、人文的教育,使教育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通过微信、QQ、论坛、微博等建立高校的官方平台,和学生们进行交流。让学生们获得来自学校的关怀,又能保护个人的情感。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一个主流而正向的人生观。
四、结论
时代发展的最终趋势必然是指向大数据的。从早先对世界表象的观察,人类会逐渐进阶到对事物本质的研究。而当大数据时代来临后,意识、形态、事物的本质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数据形式呈现出来。高等院校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孕育地,必须担当起这样的历史使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数据时代的属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孕育而且维护主流的意识形态,投入于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建设中,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工作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团结稳定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现状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2]杨晓慧,任志锋.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度、效”[J].思想理论教育,2015(7).
作者简介:
史楠凯(1990.06—),男,汉,河南郑州,助教,2013级教育硕士,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