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规划建设总是在漫长且曲折的动态变化中缓慢推进。规划在动态的传承与变革中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创造美好生活。随着城市发展新常态的时代来临,传统发展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城市规划应当积极借鉴先进理念和技术,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常态;城市规划;传承变革
一、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特点
(一)多元化特点
该特点是指我国大多数城市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城市发展动力发生变化,城市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城市信息化水平、国际化程度、人文魅力及生态环境成为该时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降速特点
该特点主要是指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后半场,人口、用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都逐渐放缓,基于不同城市的发展潜力,城市发展也由粗放型转向“精明调整”的模式。
(三)转型特点
该特点是指近些年城市建设结构的失衡,导致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服务配套不足等一系统问题。新常态下城市发展将转型于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的供应,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和服务的质量。
二、新常态下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问题
城市规划体系问题一方面是体制问题,主要体现在编制过程和编制内容两方面。从管理角度来看,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是政府把控城市发展命脉的重要手段,因而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与行政意义。从时间纬度来看,城市建设具有动态性,这就要求规划依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呈现出的问题与诉求作出相应调整,同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平稳,以确保建设事项的落实与政策的延续。在市场经济活跃的新常态背景下,城市发展突飞猛进,而城市规划难以精准把握预测,同时受行政体系调整与政府各部门职能变化的直接影响,城市规划频频修编。因此导致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内容难以明确,城市建设的诸多事项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有效项目难以得到及时审批与反馈,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是机制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规划建设目标与实施脱节,传统城乡规划的制定大多没有考虑规划实施主体——包括城市各政府、各部门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以及市场投资主体投资开发的实际需求,导致规划难以落地与实施。
(二)技术方法问题
城市规划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资源等各个方面,城市的复杂问题远远超出人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传统技术方法难以应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快速城镇化时期的不确定性、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地区问题的差异性、城市多元主体诉求的多样性。复合型居住社区、城市大脑、新型服务设施的配置等都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运用,传统的技术手段将不适应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精准定位。
三、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
基于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地注重传统城市规划的传承。
(一)传承城市规划的传统优势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规划方案中会更多地融入城市的地域文化,带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一种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载体。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取其精华,将对城市发展有促进性作用的文化予以保留,并将其融入到城市规划过程中,合理配置现有资源,促进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性,使城市规划体现出更多的传统理念和优秀文化。
(二)传承“回归本源”的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对传统规划的传承,其目的在于让城市“回归本源”,但是“回归本源”并不是指让城市发展退化,而是要在融入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回归城市发展的本源——人类生态文明及人类社会文明。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要注重城市的“回归本源”发展,让城市中融入更多传统文化,在打造特色城市的基础上,让城市规划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
四、深入剖析新常态背景下城市规划理念的变革
(一)高效应用互联网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深化普及,其思维模式已逐步渗透到多个领域。面对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多类型的新兴产业应运而生,转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近些年的政府年度报告中,出现了诸多新鲜词汇,预示着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创新型经济模式正在悄然形成,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针对此,城市规划建设应当深化对创新理念的认知,高效合理的应用互联网技术,并转变思维模式,优化完善工作手段。
(二)以市场化的发展为导向
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原有的计划经济正逐渐向着市场经济转变,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规划面临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增加。首先,城市的发展动力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组成;其次,城市利益格局打破了传统格局的限制,向著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应的利益冲突也在逐渐增多;再次,资源配置的多样性,使得市场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最后,政府开始使用各种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且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规划标准也在随之增高,对城市布局、功能性的发挥以及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构建城市规划信息交互平台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而数据资源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动力,应当构建完整的城市规划数据共享平台,高效合理的应用多类型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控,以实现数据资源的交互共享,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最终满足城镇居民的实际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不断提高城市韧性
从世界国家城市规划发展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弹性规划内容,提升了城市规划的韧性,为后续发展留有足够的余地。为此,我国也应该紧随其后,加强城市规划的韧性。城市规划的韧性主要是指城市规划中引进资本、能力、行动和秩序四大要素,以实现城市的恢复性、连续性、适应性、繁荣性、灵活性和可转型性。其优势在于:首先将城市规划中关注的重点对象及内容进行转变,将传统的环境优先逐渐转变成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坚固的局面;其次实现了思维模式和理念的转化,传统城市规划过于注重内部环境,而新常态则是让城市规划更多的考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发展,进而加大城市的承载力,实现布局的协调、统一。最后就是规划目标的转变,实现了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
五、结语:
总之,在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常态下,城市规划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相关规划人员需要了解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城市规划中的优势进行合理总结,并将其有效传承。同时,城市规划也要注重与现代化元素的结合,更多的使用现代化技术,促进城市更好更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凯.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J].低碳世界,2018.
[2]杨保军 陈鹏.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J].城市规划,2015.
[3] 古叶恒,袁媛,尤智扬,董奇,鞠小玉“新常态”下资源型城镇转型与规划响应——以浙江省衢州市上方镇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5
关键词:新常态;城市规划;传承变革
一、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特点
(一)多元化特点
该特点是指我国大多数城市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城市发展动力发生变化,城市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城市信息化水平、国际化程度、人文魅力及生态环境成为该时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降速特点
该特点主要是指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后半场,人口、用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都逐渐放缓,基于不同城市的发展潜力,城市发展也由粗放型转向“精明调整”的模式。
(三)转型特点
该特点是指近些年城市建设结构的失衡,导致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服务配套不足等一系统问题。新常态下城市发展将转型于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的供应,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和服务的质量。
二、新常态下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问题
城市规划体系问题一方面是体制问题,主要体现在编制过程和编制内容两方面。从管理角度来看,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是政府把控城市发展命脉的重要手段,因而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与行政意义。从时间纬度来看,城市建设具有动态性,这就要求规划依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呈现出的问题与诉求作出相应调整,同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平稳,以确保建设事项的落实与政策的延续。在市场经济活跃的新常态背景下,城市发展突飞猛进,而城市规划难以精准把握预测,同时受行政体系调整与政府各部门职能变化的直接影响,城市规划频频修编。因此导致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内容难以明确,城市建设的诸多事项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有效项目难以得到及时审批与反馈,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是机制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规划建设目标与实施脱节,传统城乡规划的制定大多没有考虑规划实施主体——包括城市各政府、各部门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以及市场投资主体投资开发的实际需求,导致规划难以落地与实施。
(二)技术方法问题
城市规划发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资源等各个方面,城市的复杂问题远远超出人类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传统技术方法难以应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快速城镇化时期的不确定性、不同经济发达程度地区问题的差异性、城市多元主体诉求的多样性。复合型居住社区、城市大脑、新型服务设施的配置等都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运用,传统的技术手段将不适应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精准定位。
三、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
基于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地注重传统城市规划的传承。
(一)传承城市规划的传统优势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规划方案中会更多地融入城市的地域文化,带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一种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载体。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取其精华,将对城市发展有促进性作用的文化予以保留,并将其融入到城市规划过程中,合理配置现有资源,促进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性,使城市规划体现出更多的传统理念和优秀文化。
(二)传承“回归本源”的城市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对传统规划的传承,其目的在于让城市“回归本源”,但是“回归本源”并不是指让城市发展退化,而是要在融入传统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回归城市发展的本源——人类生态文明及人类社会文明。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要注重城市的“回归本源”发展,让城市中融入更多传统文化,在打造特色城市的基础上,让城市规划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
四、深入剖析新常态背景下城市规划理念的变革
(一)高效应用互联网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深化普及,其思维模式已逐步渗透到多个领域。面对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多类型的新兴产业应运而生,转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近些年的政府年度报告中,出现了诸多新鲜词汇,预示着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创新型经济模式正在悄然形成,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针对此,城市规划建设应当深化对创新理念的认知,高效合理的应用互联网技术,并转变思维模式,优化完善工作手段。
(二)以市场化的发展为导向
现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原有的计划经济正逐渐向着市场经济转变,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规划面临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增加。首先,城市的发展动力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组成;其次,城市利益格局打破了传统格局的限制,向著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应的利益冲突也在逐渐增多;再次,资源配置的多样性,使得市场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最后,政府开始使用各种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且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规划标准也在随之增高,对城市布局、功能性的发挥以及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构建城市规划信息交互平台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而数据资源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动力,应当构建完整的城市规划数据共享平台,高效合理的应用多类型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控,以实现数据资源的交互共享,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最终满足城镇居民的实际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不断提高城市韧性
从世界国家城市规划发展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弹性规划内容,提升了城市规划的韧性,为后续发展留有足够的余地。为此,我国也应该紧随其后,加强城市规划的韧性。城市规划的韧性主要是指城市规划中引进资本、能力、行动和秩序四大要素,以实现城市的恢复性、连续性、适应性、繁荣性、灵活性和可转型性。其优势在于:首先将城市规划中关注的重点对象及内容进行转变,将传统的环境优先逐渐转变成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坚固的局面;其次实现了思维模式和理念的转化,传统城市规划过于注重内部环境,而新常态则是让城市规划更多的考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发展,进而加大城市的承载力,实现布局的协调、统一。最后就是规划目标的转变,实现了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
五、结语:
总之,在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常态下,城市规划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相关规划人员需要了解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城市规划中的优势进行合理总结,并将其有效传承。同时,城市规划也要注重与现代化元素的结合,更多的使用现代化技术,促进城市更好更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凯.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J].低碳世界,2018.
[2]杨保军 陈鹏.新常态下城市规划的传承与变革[J].城市规划,2015.
[3] 古叶恒,袁媛,尤智扬,董奇,鞠小玉“新常态”下资源型城镇转型与规划响应——以浙江省衢州市上方镇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