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学作文教学一个支点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p0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引领学生创办《班刊》是件很有意义的事。班刊立足班级,立足校园,立足年少孩子的心灵,是本很接地气的杂志。它不是资料的汇编,而是源头活水,用好它,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困惑。同时,它也是一种激励机制。《班刊》引入教学,能打破单一的阅读对象,变革传统的评价方式,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创作的内驱力,让写作还原本真的面目。《班刊》作文实践,好比给了中学作文教学一个支点。
  关键词:作文教学;内驱力;写作本真;源头活水;活教材
  长期以来,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一直是横亘在中学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作文教学这根骨头难啃,固然是教材中缺乏作文序列,缺乏现有的作文成文知识,但,细究起来,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也是制约作文有效教学的一大因素。
  现有的作文批改往往沿袭着“一人写一人看”的传统。而且,评价时喜欢用范文的标准去衡量,或拿经典的高度去要求,认为文章思想不够深刻,文笔稚嫩等。批改时往往带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教师评价的着力点不是赏识,而是从不同方面寻找毛病。再者,写作时我们要求学生文章真性情,个性化,但评价却只停留在“详略不当”“立意不深刻”等套话上。学生苦心经营的文章得到的是千篇一律的评语。长久下来,学生写作的热度自然在消退,甚至走向逆反。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尽心的教师,他们在学生的文章中圈圈又点点,然后采用或ABC,或优良及,再加上论断式的评语。然,事实证明,这种停留于终端评价的批改方式让教师陷入无边批改苦海的同时,成效又微乎其微。
  从教十来年,深感其苦。终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发现,以《班刊》为媒介,以创办《班刊》为契机,变革作文的评价方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之路。
  上图是我们实践创办班刊的流程。接下来,就具体操作环节谈谈:
  搜集文章环节——
  每周一篇随笔,星期一上交。老师与该期主编一起,用最快的速度浏览,每星期挑出10篇左右,印上班刊的篆章以示录用。然后平时抽空让辑录组的同学辑录,学期末调出平时选定的文章汇总。刚开始做班刊时,要注意,最后汇集文章要考虑到班中写作困难生的状况。我们应再耐心地浏览他们平时的文章,从中挑选出相对教好的1-2篇,给出修改意见。然后,让他们自己修改或邀请高手合力修改。这样能保证,班中所有都是班刊的主人。
  再者,班刊的主编采用轮流制。每一期都交由一个写作水平可以,协调能力强的同学负责。由他去班中组建班刊制作核心团队,包括封面设计成员,誊写卷首语成员,文字编辑成员等。
  有了团队的保证,一切就都可以有序展开:封面设计、卷首语写作、文字编辑、最后是装帧成册。
  当然,做首期的时候,还要集思广益,取个有意义刊物名称。
  装帧成册时,还要考虑经济成本。这时,我们可以跟学生一起发挥聪明才智,策划各种解决方案。这几年下来,我们班刊经营的费用来自同学们发表文章的稿费。
  我们的班刊名:半亩方塘
  我们的栏目名——
  第一期栏目:
  山水之乐、生活记事、年少情怀、桂下听风、诗心一瓣、畅游天地、若有所思、
  一吐为快、成长留痕、与你同行、赏文识人、专辑系列。
  第二期栏目:
  你是我父亲、感悟生活、律动的青春、四季物语、诗心一瓣、与你同行、风物感怀、
  心的驰骋、历练成长、读其文识其人、专辑系列。
  第三期栏目:
  家的记忆、我的兄弟姐妹们、青春回想、随心小思、自然物语、有话要说、与你同行、一个赌约、读其文识其人、专辑系列、初中阅读书目、组名和笔名们。
  栏目的设置跟学生不同阶段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如初二有琳山实践,我们专门开辟了《律动的青春》,初三即将分别,我们开辟了《家的记忆》、《我的兄弟姐妹们》。但三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的栏目是《与你同行》和《读其文识其人》。前者是班级课任老师的下水作文,或数学、或英语、或社政等,师生同成长。后者是针对学生对某作家专门研究后的心得,是学生阅读,思想的积淀。
  润物无声
  (一)回归原点:激发写作的内驱力:
  写作内驱力就是引起并支配人的写作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一。细究中学作文教育的低效,内驱力的缺乏就是一大成因。缺乏内驱力而导致写作时学生消极怠工,导致他们谈作文色变。而以《班刊》为载体,变革作文的评价方式就能唤回学生写作成就感,让学生产生想写作文、要写作文的内驱力,让写作回归原点。
  我们每期班刊印发后都会掀起几鼓热潮,如阅读热潮、评价热潮、争鸣热潮、反馈热潮……第一期《半亩方塘》出来后,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写作文不用再催了;第二期出来后,学生自动将作文字数升级的大有人;第三期出来后,作家梦的种子已经在一些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了。有个在第三期中出了专辑的孩子就跟母亲说,长大后想出书。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我们的创作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建设办刊,这看似很小的举动,却能唤醒深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成就感。成就感就是写作的动力。
  创办《班刊》,让学生写的东西有读者,不论是批评还是赞扬都是一种激励。
  (二)还原本真:让生命附着于写作: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以《班刊》为媒介进行作文教学,能打破单一的阅读对象,同学、老师、家长、朋友等都可能成为你的读者。读者群的扩大,写作者能收到各种反馈信息,倾听到各种反馈声音,或批评、或赞美、或建议……当看到自己文章被赞美时,他会拿起笔,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欣喜;当看到自己的文字遭到批评时,他会再写一篇与之商榷;看了同学的文章后很有感想,他会真诚地流泻下自己的真切感受……
  如班刊第三期中,《一个赌约》栏目中的《那一群人》是因班中同学的《差生进行时》而作。文中写到:“那一群人没有特定面孔,没有特定的性格,唯一的划分标准只有那些成绩与排名。那一群人,他们唤作‘差生’,像是一个横空出现的一个印章,为那一群人打上标记。差生,一个将那一群人与一般人隔开的称呼。可原本,他们并没什么不同。”“我们都只是带着梦想穿越青春的一群孩子,追求同一信仰,关于远方和幸福,走过同一段路,走向不同的方向,带着伤痕,感激,友谊及一系列时光赋予我们的东西,昂首挺胸,从未停下追逐的脚步。”《随心小思》栏目中梁雪楠的《亲爱的妈妈》开头写到:“读了杨洪沛的《妈妈,对不起》,我心中的那份真情被触动了。也许是彼此相近的经历,让我更能体会。妈妈,原谅我只能用自己粗拙的文字去记录。”   捧读班刊,你会发现,学生是那么痛快淋漓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或痛苦或幸福。
  他们笔下的文字是他们面对世界,面对自我的方式,文字也回归到真实的语言状态,真的成了沟通的媒介。学生的写作也不再是无病呻吟,而是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分享。
  (三)源头活水:解决写什么怎么写
  班刊是本是很接地气的杂志,立足于班级,立足学校,立足年少孩子的心灵。以此为载体,能很好地引导解决作文教学中写什么与怎么写的困惑。
  因是班刊,班中的事,校园里的事,不管大事、小事,事事能入文:课间吃零食、扫地洒水、打篮球、跳绳、小组比赛……因是班刊,班中的人,校园里的人,人人能入文:语、数、英、音、体、美、科学、社政还有隔壁班的老师们,校长、门卫、食堂打饭的阿姨等,还有同学们,或熟悉,或陌生,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可写的故事。还有校门口的树,走廊阳台上的花,我们的操场,小店加食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创办好班刊能为写作引来活水的同时,还能当作写作教学的“活教材”。
  用近在眼前的作文实例,进行引导,引导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如何锤炼语言等,能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实现差异互补,激发出他们创作的潜能。
  如第二期《你是我父亲》栏目中杨洪沛的《父亲》,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真挚情感,去学习如何用细节去塑造人物,但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要学会让文章的开头与下文有机融合。因为该文章开头写:“他一天天憔悴,却仍有满腔热情与活力。”文章内容是写他爱这个家,爱得心甘情愿。教学中借《感悟生活》中蔡昀廷的《漫游江南长城》训练如何选择写作的视角;借《律动的青春》中毕陶然的《享受》来训练写作的条理,谢恒基的《万千情愁寄琳山》告诉他们,好文章是从内心深处流出来的;借上官梦雅的《星空》引导孩子们散文写作应该有我……当然还借冯怡萱的《罪与恶》引导他们,好文章的另一境界——什么都没有说,但我什么都说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年实践,习作成果较为丰厚。班中卢晨依获全国征文一等奖,吴卉的《秋》王杭婷的《我最最亲爱的文字》蔡昀廷《漫步江南长城》《一点一滴看老屋》等多篇习作刊发在省级刊物《作文新天地》上。
  著名作家、特级教师张丽钧曾说:“我不知道所谓‘天赋’是怎样的一种东西,我只知道,当怜惜的手小心翼翼地捧住一粒石子并虔心祈望它成为钻石的时候,那石子当真就生出了钻石的心。”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固然尴尬,但请相信,给中学作文教学一个支点,实践《班刊》作文教学尝试,定能唤醒学生的成就感,定激发出学生创作的内驱力,让写作回归,让中学作文教学圆梦。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外国语学校317000)
其他文献
日前,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与安得鲁·梅隆基金会(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宣布联合设立资助项目,支持在人文学科领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原生数字资源。  此次,两家美国人文学科领域最大的资助经费来源机构联手,希望鼓励美国人文学科的研究人员投入数字化研究,更好地利用数字工具和手段,加强实验和创新,使人
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网站2016年5月3日报道,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一直将促进公平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致力于扩展年轻女性的专业和职业选择范围。他们认为,为年轻女性打造框架条件,使其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发挥天赋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数学、信息、自然科学和技术(Mathematik, Informatik, Naturwissenschaften und Technik,MINT)方面,应更多地开发女生的兴
摘要:本文主要先阐述高中数学中的核心素养内涵,接着再叙说高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2-0051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导学生数学知识,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互相协作以及深入探究学习等方面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
摘 要: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mmonwealth of Learning,COL)是由英联邦政府首脑于1987年创建的政府间组织、由52个国家组成的志愿者协会,旨在促进开放学习以及远程教育知识、资源和技术的开发与共享;同时,COL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专注于推动和发展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的政府间组织。COL的使命是通过合适的、开放的、远程的、技术性的方式帮助政府、机构、组织扩大学习规模,提升学习效率和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院(BIBB)对2015年的180余种职业的学徒平均薪酬进行了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德国学徒工资连续第四年显著上涨,平均达到每月826欧元,增长幅度为3.9%。其中,德国西部学徒工资平均额为832欧元,同比增长3.7%;德国东部为769欧元,同比增长4.3%。  不同职业的薪酬水平差距非常大。2015年,德国西部建筑行业(如泥瓦工)的薪酬较高,平均每月达到1057欧元;在德
摘 要:目前关于欧美综合大学教师发展组织的研究日益丰富,但对理工院校或是专业性较强院校的教师发展建设的直接关注较少。理工院校的教师发展组织秉持明确宗旨,并提供具体、多样、针对性强的服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师发展组织具有组织结构完善、提供针对性服务和丰富的教学资源、重视为教师进行考核与评价提供指导的特点。相比而言,麻省理工学院教师发展组织(教与学实验室)更注重教学技能的提高,
摘要: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探究活动是联系理论与实际的纽带,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桥梁。正如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于他们的手指头。”在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课堂的生长点;实验活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支撑点、闪光点;两者相辅相成,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素养,也是提高
据芬兰教育部官网2015年10月6日报道,2015年春,芬兰教育文化部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调查,收集各高等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模式方面的信息。39所高校的校长参加了调查问卷,提交所在高校对于开展创业教育的意见。  此次调查采取以自我评价为主的网络调查方式。相关的问题根据创业教育在各高校实施效果的好坏按0~5分的标准分别给予评价,每个选项的后面还可进行详细阐述、案例解释和公开评论。此
摘要:生态教育的宗旨是激发小学生最本能的求知欲、表现欲、创造力,让学生处于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自然地释放出学生在这个年龄段该有的生命活力。新课改尤其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广大语文老师创新教育方式,为学生搭建开放、自由的评价平台,在语文课堂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欢快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感受语文的魅力。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要求,
摘 要: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工作已成为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回国人数与日俱增,但回国人员的质量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象,文章使用因子分析法挖掘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隐性因子为研究因子和就业因子。通过对两个因子的比较分析,发现与留学回国人数相关的主要是高校科研力量的高速发展和市场对优质劳动力的需求。最后,结合已有文献和我国目前用人机制现状,提出政府调配、市场竞争及高校科研激励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