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4岁,对异性交往充满好奇、敏感,知道点儿又不完全知道,想接近又不敢接近……
没人愿意和异性拉手
课前的热身活动:我让全班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我喊口令“分家,分家,几个人一家”,几个同学就以最快的速度手拉手组成一家。活动中我发现个问题:全班围成的圈有两个缺口,男女生泾渭分明;分家时也总是男生一圈,女生一圈。我灵机一动,加了一个活动条件:分家后每组里必须有男有女。
结果,男生找男生,女生拉女生,谁也不好意思和异性同学拉手。有几个男生起哄“勇敢点,追呀,追着拉呀”,场面一片混乱。后来有个聪明的男生把胳膊缩到袖子里,甩着空袖筒,女生轻轻捏住那个空袖子,算是凑成了一圈。结果大家纷纷效仿,成了袖子拉袖子。活动进行了14分钟,仍是乱糟糟,于是我们回到教室。
男女授受不亲
“这个活动复杂吗?规则难吗?”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难。”
“那为什么我们总完不成呢?还有的同学这样——”说着我把胳膊缩在袖子里,还做出扭捏害羞的样子。学生哄堂大笑,有人喊道“男女授受不亲嘛”。
我抓住这词问:“男女授受不亲是什么意思呀?”
“男女有别呗。” 他们的回答总是说一半留一半。
“有别在哪?”我继续追问着。
突然一个角落发出一片笑声,我问怎么啦,几个人推推搡搡,最后终于有人说了:“男女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厕所。”
哄——笑倒了整个教室。
我很认真地说:“这个答案说出了男女最根本的区别是——生殖器官。这跟授受不亲有什么关系吗?”
有个学生抱着字典说:“授受的意思也就是男生女生不能直接接触。”
“嗯,那男生女生是否应该授受不亲呢?”我问大家。
“不应该。这是封建思想。在西方国家,男女生交往很开放。”这样的回答立刻招来反驳:“那你和女生手拉手坐一块去吧。”在哄堂大笑中,被嘲讽的男生羞红了脸,机关枪似地说:“那你一辈子别跟女生交往,别跟你妈住一套房子,别问女老师问题,别跟女同学呆在一个教室,你周围都是女生,你还呼吸她们呼出来的空气呢!”眼看火药味越来越浓,我赶紧强调大家不要走极端,异性交往不应过于疏远或过于亲密,要保持适当的度。
为什么,14岁牵手最难
我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数字:4、14、24、44、74。“大家设想,在这4个不同年龄段群体中,做分家这个活动,结果会怎样呢?”
大家一致认为4岁时做这个活动肯定成功,因为那时几乎没有性意识,也就是刚分清性别的年龄。比如说上幼儿园时,男女生在同一个午休室睡觉;有人分不清男女厕所。
14岁是我们当前的年龄,现实证明活动失败。
讨论24岁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有人还冒出“某人会吃醋”“第三者插手”等词来。我说:“24岁是什么年龄——恋爱。如果是恋爱关系具有排他性,不希望自己的恋人和别的异性牵手。可这是一个群体、公开活动,60人在一起牵手,你们觉得24岁的人会计较吗?会发生吃醋、插手的事吗?”一个大胆的女孩说:“如果计较的话,我觉得这样的人狭隘,不值得交往。”
所有人都认为44岁是成熟的年龄,具有很高的交往经验和能力,做这样的活动小菜一碟。
当说到74岁时大家都乐了,说那时老的都没有性别意识了。
我们都害怕流言
我用红笔把14岁圈起来说,“唯有14岁时,做这个活动最难做,为什么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有位女生说:“做活动时一些男生起哄,说话难听,让人难为情。”
一个男生说:“还有一些人总爱造谣,见哪个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就说谁喜欢谁的流言。大家都怕了,所以不敢做活动。”话匣子一打开就止不住了,有人接着说:“刚才在分家活动上就有人开始传闲话,说谁特想跟谁拉手,就是没找到机会;谁看到谁和谁挨着要拉手,特生气……”
我在黑板上重重写下“流言”二字,并画了一条水波线,然后问:“流言为什么会流起来呢?首先有源头,然后是有传播者。如果大家都推波助澜,岂不都被淹了?我们该如何对待流言呢?”
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大家的发言很踊跃。
“惩罚那些制造流言的人。他们就是无聊没事干,拿别人取乐。”
“对,这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很不尊重人。”
“为了报复,你说我,我说你的,结果对谁都不好。所以应定下班规,谁也不许说别人。”
“不要充当流言的传播者。听到别人说就当作没听见。”
“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给那些爱制造谣言的人以把柄。”
“即使被别人传闲话了也不必痛苦,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精彩的言论,不断引发掌声。
我总结说:“我们首先要管住自己,不说、不听、不传流言,还要敢于对流言和说流言者说‘不!’。”
异性,想接近又不敢
停顿了一下,我接着说:“在14岁做这个活动失败的原因除了害怕流言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和我们自身成长发育有关。”
“因为性意识的发展。”虽然这个回答再次引起了一片笑声,但这个男生继续说出了自己的见解:“0到10岁是性的盲目无知阶段,然后进入青春期,有异性疏远期、接近期、爱慕期。14岁属于疏远期吧。对异性交往充满好奇、敏感,知道点儿又不完全知道,想接近又不敢接近,所以才会那样。”
真不敢相信初一学生竟懂得这么多,我带头为他鼓掌。他的脸红了,从桌兜里抽出一张纸说:“老师,这是我上网查的。”我表扬了他求知的精神,鼓励他把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之后,我引导同学们思考14岁和24岁对异性的爱慕,还有14岁和24岁的男女交往有什么不同。大家分析说,24岁的爱慕更理性、成熟而坚定,而14岁的爱慕只是好感,更多是一时喜欢、外表吸引。24岁的交往是恋爱、婚姻,而14岁的异性之间缺乏真正的了解,多是友谊,或者受言情小说、电视影响。
快下课了,大家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用红色粉笔在4个年龄下面画上了一条长长的线,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很是感慨:“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特点、问题和烦恼。十四五岁,当你发现身体的变化时,当你为某人怦然心动时,当你接到一朵玫瑰时,当你被流言击中时,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并接受它们。告诉自己这是伴随成长的产品,并提醒自己要好好思考、好好把握。青春是美丽的,祝大家走好。”掌声伴随着铃声响起。
编辑/春艳
没人愿意和异性拉手
课前的热身活动:我让全班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我喊口令“分家,分家,几个人一家”,几个同学就以最快的速度手拉手组成一家。活动中我发现个问题:全班围成的圈有两个缺口,男女生泾渭分明;分家时也总是男生一圈,女生一圈。我灵机一动,加了一个活动条件:分家后每组里必须有男有女。
结果,男生找男生,女生拉女生,谁也不好意思和异性同学拉手。有几个男生起哄“勇敢点,追呀,追着拉呀”,场面一片混乱。后来有个聪明的男生把胳膊缩到袖子里,甩着空袖筒,女生轻轻捏住那个空袖子,算是凑成了一圈。结果大家纷纷效仿,成了袖子拉袖子。活动进行了14分钟,仍是乱糟糟,于是我们回到教室。
男女授受不亲
“这个活动复杂吗?规则难吗?”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难。”
“那为什么我们总完不成呢?还有的同学这样——”说着我把胳膊缩在袖子里,还做出扭捏害羞的样子。学生哄堂大笑,有人喊道“男女授受不亲嘛”。
我抓住这词问:“男女授受不亲是什么意思呀?”
“男女有别呗。” 他们的回答总是说一半留一半。
“有别在哪?”我继续追问着。
突然一个角落发出一片笑声,我问怎么啦,几个人推推搡搡,最后终于有人说了:“男女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厕所。”
哄——笑倒了整个教室。
我很认真地说:“这个答案说出了男女最根本的区别是——生殖器官。这跟授受不亲有什么关系吗?”
有个学生抱着字典说:“授受的意思也就是男生女生不能直接接触。”
“嗯,那男生女生是否应该授受不亲呢?”我问大家。
“不应该。这是封建思想。在西方国家,男女生交往很开放。”这样的回答立刻招来反驳:“那你和女生手拉手坐一块去吧。”在哄堂大笑中,被嘲讽的男生羞红了脸,机关枪似地说:“那你一辈子别跟女生交往,别跟你妈住一套房子,别问女老师问题,别跟女同学呆在一个教室,你周围都是女生,你还呼吸她们呼出来的空气呢!”眼看火药味越来越浓,我赶紧强调大家不要走极端,异性交往不应过于疏远或过于亲密,要保持适当的度。
为什么,14岁牵手最难
我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数字:4、14、24、44、74。“大家设想,在这4个不同年龄段群体中,做分家这个活动,结果会怎样呢?”
大家一致认为4岁时做这个活动肯定成功,因为那时几乎没有性意识,也就是刚分清性别的年龄。比如说上幼儿园时,男女生在同一个午休室睡觉;有人分不清男女厕所。
14岁是我们当前的年龄,现实证明活动失败。
讨论24岁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有人还冒出“某人会吃醋”“第三者插手”等词来。我说:“24岁是什么年龄——恋爱。如果是恋爱关系具有排他性,不希望自己的恋人和别的异性牵手。可这是一个群体、公开活动,60人在一起牵手,你们觉得24岁的人会计较吗?会发生吃醋、插手的事吗?”一个大胆的女孩说:“如果计较的话,我觉得这样的人狭隘,不值得交往。”
所有人都认为44岁是成熟的年龄,具有很高的交往经验和能力,做这样的活动小菜一碟。
当说到74岁时大家都乐了,说那时老的都没有性别意识了。
我们都害怕流言
我用红笔把14岁圈起来说,“唯有14岁时,做这个活动最难做,为什么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有位女生说:“做活动时一些男生起哄,说话难听,让人难为情。”
一个男生说:“还有一些人总爱造谣,见哪个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就说谁喜欢谁的流言。大家都怕了,所以不敢做活动。”话匣子一打开就止不住了,有人接着说:“刚才在分家活动上就有人开始传闲话,说谁特想跟谁拉手,就是没找到机会;谁看到谁和谁挨着要拉手,特生气……”
我在黑板上重重写下“流言”二字,并画了一条水波线,然后问:“流言为什么会流起来呢?首先有源头,然后是有传播者。如果大家都推波助澜,岂不都被淹了?我们该如何对待流言呢?”
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大家的发言很踊跃。
“惩罚那些制造流言的人。他们就是无聊没事干,拿别人取乐。”
“对,这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很不尊重人。”
“为了报复,你说我,我说你的,结果对谁都不好。所以应定下班规,谁也不许说别人。”
“不要充当流言的传播者。听到别人说就当作没听见。”
“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给那些爱制造谣言的人以把柄。”
“即使被别人传闲话了也不必痛苦,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精彩的言论,不断引发掌声。
我总结说:“我们首先要管住自己,不说、不听、不传流言,还要敢于对流言和说流言者说‘不!’。”
异性,想接近又不敢
停顿了一下,我接着说:“在14岁做这个活动失败的原因除了害怕流言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和我们自身成长发育有关。”
“因为性意识的发展。”虽然这个回答再次引起了一片笑声,但这个男生继续说出了自己的见解:“0到10岁是性的盲目无知阶段,然后进入青春期,有异性疏远期、接近期、爱慕期。14岁属于疏远期吧。对异性交往充满好奇、敏感,知道点儿又不完全知道,想接近又不敢接近,所以才会那样。”
真不敢相信初一学生竟懂得这么多,我带头为他鼓掌。他的脸红了,从桌兜里抽出一张纸说:“老师,这是我上网查的。”我表扬了他求知的精神,鼓励他把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之后,我引导同学们思考14岁和24岁对异性的爱慕,还有14岁和24岁的男女交往有什么不同。大家分析说,24岁的爱慕更理性、成熟而坚定,而14岁的爱慕只是好感,更多是一时喜欢、外表吸引。24岁的交往是恋爱、婚姻,而14岁的异性之间缺乏真正的了解,多是友谊,或者受言情小说、电视影响。
快下课了,大家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用红色粉笔在4个年龄下面画上了一条长长的线,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很是感慨:“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特点、问题和烦恼。十四五岁,当你发现身体的变化时,当你为某人怦然心动时,当你接到一朵玫瑰时,当你被流言击中时,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并接受它们。告诉自己这是伴随成长的产品,并提醒自己要好好思考、好好把握。青春是美丽的,祝大家走好。”掌声伴随着铃声响起。
编辑/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