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似萍:当心孩子嘲笑你落伍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q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似萍女士既是家庭教育的研究者,又是家庭教育的推广者和指导者,因而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家庭教育的时弊。采访过程中,她一再表示,在信息网络化,观念多元化的当下,家长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将会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从而失去做家长的权威。
  小环境与大环境
  记者(以下简称记):目前,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家大力提倡,学校纷纷创建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家长更是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创造好的成长环境。但是不容否认,中小学生身上的问题却不见少,网瘾、早恋、抑郁、叛逆,甚至犯罪,无一不让家长谈虎色变。您认为原因出在哪里?
  韩似萍(以下简称韩):家庭教育的普及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无疑是件好事,但不要忘了,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经济蓬勃发展,观念多元并存,信息铺天盖地。在这种新形式下,孩子的问题自然也要复杂很多,因为孩子对新事物最敏感,而且普遍缺乏鉴别能力和克制力。
  另外,家长对家庭教育要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不一定要当专家,但一定要有专家的严谨思路。比如,许多家长喜欢模仿成功的家庭教育,把别人的方法硬套在自己孩子身上,以为成功可以复制。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孩子的资质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成长目标也不同,张冠李戴的做法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所以,的确存在越重视家庭教育,孩子问题越多的情况。
  我认为,要想使家庭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并卓有成效,家长必须首先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有一个清醒而全面的认识。
  记:现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有哪些特点?
  韩:我把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笼统地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小环境指的是家庭,大环境指的是社会。我们先来分析小环境。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其成长环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
  在多子女家庭,孩子之间相互制约,大的呵护小的,小的服从大的,自然而然学会了很多生活的道理,比如分工、合作、公平、公正、分享。这是一个自然、有序的小环境,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时候彼此都有了安全感。另外,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形成的。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哥哥姐姐会主动照顾弟弟妹妹,还要给弟弟妹妹分配任务。这叫管理。要想管理得好,就要讲究公平、公正。你看,这是不是成人社会的缩影?但是在独生子女家庭里,这样兄弟姐妹相互制约的局面显然不复存在。
  在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爸爸妈妈买回的苹果,由几个兄弟姐妹公平地分。这叫分享。孩子们凑在一起,讨论怎么分大家都不吃亏,公平和公正的技术就是从这里学到的。独生子女没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爸爸妈妈只好把孔融让梨的典故搬出来,依葫芦画瓢地练习,但效果往往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不是同辈人之间的分享,地位不平等,怎么会有公平呢?
  兄弟姐妹共同玩耍,做游戏,有相伴成长的气氛。做游戏就要讲规则,孩子们自然懂得,在你想获得什么的时候,必须遵守什么,还要尊重对方,克制私欲。独生子女独享了父母的爱和家庭物质资源,看着挺幸福,但没有兄弟姐妹来争夺,其实他是失去了同伴的影响、示范等学习资源。许多老师困惑,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自我,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道理很简单,孩子的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需要他在乎的人。
  总之,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必然带来一些问题,家长要心知肚明。这是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出发点。
  记:那么,大环境如何呢?
  韩:在信息时代,孩子仿佛置身于五彩缤纷的世界。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孩子掌握了多种获取信息的技能,甚至可以操纵信息。但是,信息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如同一把双刃剑。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都有限,很难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因而成长充满了风险。所以,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免疫系统,在拥有网络技术的同时也拥有网络道德,这是急需我们思考的问题。遗憾的是,目前社会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信息技术同时带来了青少年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人主要有三种交流语言:有声语言、文字语言和肢体语言。我们这一代人,主要是通过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来获取知识,但现在的孩子是看电视长大的,在学会说话之前已经在接受荧幕人物的肢体语言;也就是说,肢体语言几乎成为孩子的第一语言。因此,孩子对图像有超强的偏爱,也具备超强的理解力,习惯通过电视、漫画、电脑来学习。有一次我去日本参加交流活动,我儿子要求我买最新的日本漫画回来。我说,那有什么好看的。他说,这你就别管了,那叫漫画语言,你们那一代人不懂。你看,我是研究家庭教育的,一不留神就落伍了。
  记:通过电视、漫画、网络来获取知识,对孩子有害处吗?
  韩:孩子在看电视,看漫画,上网的时候,其实是被动地看,被动地听,他的语言没有发展,完全是被动接受。在心理学研究当中有一个数据:被动地看、被动地听,人充其量能够理解、记忆20%的知识;如果主动地看、主动地听,能够理解、记忆50%的知识。所以,通过电视、漫画、网络获取知识,对孩子来说效率不高。但是不容否认,电视、漫画、网络所提供的信息很直观、很快、很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味地“堵”不仅做不到,而且会导致家庭冲突。唯一的解决办法是“疏”,就是与孩子充分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孩子学会克制,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
  真落后与假权威
  记:看来,无论小环境还是大环境,都给家长出了不少难题。您认为现在的家长有能力解决这些难题吗?
  韩:实事求是地说,我对家长的施教能力不抱乐观态度。中国家长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爱学习,知识不系统,以为经验就是知识,很多家长根本无法跟孩子交流。这种情况下,家长还要在孩子面前维护权威,很容易被孩子嘲笑。不客气地说,有些家长已经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资本和权利,只能拼命维护亲情意义上的假权威,实际上得不到孩子的尊重。一位母亲告诉我,她的儿子喜欢上网,她不放心,跟朋友学了几手网络技术,回家坐在电脑前琢磨,准备设置浏览网页的级别,可是她笨手笨脚的,总也弄不好。这时,上初中的儿子凑过来看了看,笑道:“妈妈您是在分级吧?您让开,我来帮您弄。”母亲顿时泄了气。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有多么重要。
  记:您认为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韩:总结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家长的教育目标不切实际。中国家长都望子成龙,但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龙”,家长并不清楚,认为只要孩子将来是人上人就行了。事实上,现在的家长已经很难预见下一代成人后会承担何种角色。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尤其处在当下这个深刻的社会变革时代,家长凭人生经验往往无从把握。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让孩子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发展是最重要的。所谓适应,指的是社会化的人格、角色身份、生存技能等一系列要素,是孩子一生追求的自我发展过程,而不是考上什么大学,得到某个职位,赚多少钱那么简单。
  其次,家长不知道家庭教育教什么。孩子的成长需要书本知识,但更需要建立对书本知识的加工系统。如果孩子的加工系统是健全的,今后不管他碰到什么样的社会都能够适应,不管是什么样的原材料,他都能够加工成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很少有家长这样想。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只要成绩好,就是优秀孩子,只要考上名牌大学,就叫成功,很少为孩子创造生活场景,鼓励孩子体验生活,建立知识的加工系统。一旦孩子走入社会,面临生活的考验,就露馅了,找不到工作、啃老、婚姻不幸福等等问题接踵而至。究其原因,是孩子只学到了死知识,没有学到活智慧。
  第三,家长消极的社会价值观误导孩子。孩子原本是阳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对社会充满希望,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总是不经意地把自己的消极观念传达给孩子,污染孩子的心灵。有个孩子告诉我,他的爸爸很牛,因为他爸爸会偷税漏税,所以花钱不心疼。我不知道怎样跟孩子解释,我想无论我怎样解释,孩子都不大容易认同,因为先入为主,因为那是他最信任的父亲。还有家长在单位受了气,回家向孩子倾诉,不管孩子能否理解,无形中使孩子对社会和未来产生了恐惧感。令人痛惜的是,如果孩子接受了过多的消极观念,他的价值观也将是消极的。
  第四,家长不良的情绪伤害孩子。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人格影响的结果。有些家长过于在乎自己的情感需要,而淡化孩子的合理需求,其实是一种自恋人格,很容易影响孩子的人格成长。许多家长向我抱怨,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其实家长焦虑的不仅是孩子的学业,还有自己的面子,来咨询孩子的问题,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家长,本来是来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最后变成了针对家长本人的婚姻指导、人生指导。在家里,成员间很容易传染不良情绪,尤其是这种不良情绪目的不纯的时候。
  轻原理与重技巧
  记: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真正的权威呢?
  韩:除了学习,别无他途。
  记:本刊有庞大的读者群,热线电话繁忙,信件交流频繁,说明家长学习热情很高。
  韩:是的,也有很多家长找我讨教,但是,我发现家长多半是临时抱佛脚,幻想学得一招半式,回家就能解决孩子的问题,太不切实际。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深入学习,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修得家庭教育的大智慧。
  记:如何修得家庭教育的大智慧呢?
  韩:所谓大智慧,就是掌握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这样,面对孩子的问题,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记:请举例说明。
  韩:比如,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导致价值取向,而道德推理能力又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1~3岁时,孩子正在建立安全感,所以家长吓唬他“大灰狼来了”,孩子就会乖乖地睡觉。3~7岁时,孩子好奇心强,做事喜欢模仿家长,所以家长的示范非常重要。7~11岁的孩子渴望建立自立系统,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尝试。这个时候家长跟孩子讲国家的概念、集体的概念,孩子听不懂,也不在乎。
  再比如,11~17岁的孩子拒绝成人世界,他所有的归属都是在同伴世界里满足的。这个阶段,孩子的是非观念薄弱,有可能出现冲动、冒险、虐待小动物等行为,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以后。这时的孩子有三个很重要的价值需要:满足同伴的价值感、满足同性的价值感、满足异性的价值感。如果没有这些价值感,孩子会出现偏激。此时,如果家长当着同学的面指责孩子,孩子会强烈反抗,如果家长顺势而为,热情招待孩子的同学到家里玩,关注孩子在集体中的感受,就很容易打开孩子的心扉。
  到了22岁,孩子才开始关注社会体制和法律制度。此时,家里的民主气氛非常重要。
  孩子的上述成长规律,都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建议家长朋友耐心学一学,逐步建立完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看懂孩子,充分理解孩子,有效地帮助孩子。再次提醒家长朋友,那些轻原理重技巧的教育观念非常要不得,因为它与时代发展和孩子的成长不合拍,多半要被孩子嘲笑为落伍。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带孩子可不像种实验田,一次不行还可以等待来年。所以儿子还没生下来,我就开始收集别人成功的育儿经验,其中一条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耳濡目染,近朱者赤嘛!让孩子多跟好榜样接触肯定错不了。  当儿子出生时,侄子侄女都已经上学了,他们聪明机灵,非常讨人喜欢。让我颇感遗憾的是,儿子从蹒跚学步起,就只会跟在哥哥姐姐后面疯玩,对苦心营造的“学习氛围”全然不予理会。我只好时时提醒:姐姐多有礼貌啊,哥哥会自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