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生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jian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一日三餐,端一只蓝边碗吃饭,瓷白与米白辉映着温馨时刻,满是光洁、透明、温润、细腻、柔滑的触摸感,想想瓷器的前生,居然是一抔土一把泥,简直不可思议。
  诚然,是泥土,但不是一般的泥土,不是那种作瓦、制砖的泥土,也并不是所有的泥土都能烧制瓷器。
  那是什么样的泥土呢?小时候玩过泥巴的人,或许有印象,有时候农村人建房打地基或者挖井,会在地底下较深处偶遇一种特别黏的土,颜色夹于黄白之间,很像米糖,又像现在的橡皮泥,我们给取了个不怎么雅的名字,“狗屎泥巴”,别称观音土,学名是高岭土。正是这种土,能够烧出玉一般的陶瓷。在宋朝时,景德镇的瓷器就被称作“饶玉”,顾名思义。
  随着地质勘探技术的提高,各地都陆续浮现出高岭土的身影。苏州高岭土堪称是中国最优质的高岭土;福建龙岩高岭土满足日用瓷器的大量需求;山西高岭土与煤炭相生相伴,颇有后来居上之势;而在南方随处可见的红泥巴,居然也能够跻身瓷界,摇身一变而成为地板砖或琉璃瓦。
  谈起高岭土,自是绕不开景德镇浮梁的高岭村,世界陶瓷圣地。高岭土的应用改写了景德镇的历史。当年,高岭土就是以地名命名的神秘之物,被外国人惊呼为“白色黄金”,中国人独享了近五个世纪。自从南宋末至元初发现了高岭土,景德镇一路高歌,伴随着瓷器品质的愈加精美,景德镇的地位也如日中天。
  然而,法国人殷弘绪,披着传教士的外衣隐秘地充当了十几年商业间谍,只用一瓶法国红酒就将康熙王朝灌醉而拥有一张无形的出入景德镇的通行证,就将中国千年陶瓷传承技艺偷走,就将高岭土的神秘面纱揭开,景德镇瓷器一统欧洲的局面在乾隆时代已是江河日下。景德镇的高光也一次次被欧洲制瓷业传来的抄袭得逞的浪笑声遮蔽。从此,景德镇与世界对话,也许不再那么器宇轩昂。
  纵是如此,在世人眼里,景德镇依然绽放出无限的魅力,尤其在康雍乾时期,景德镇达到瓷业巅峰,更是令欧洲人望尘莫及。
  岁月不居,瓷光如故。去景德镇看瓷,去高岭寻土,去问那一片苍茫山峦。
  走在高高的高岭村,走在通往瓷之源的路上,古老的矿洞仍旧弥散出鲜活的光泽。景德镇千年不绝的窑火,它的第一把火恰是高岭村点燃的,是高岭土练就了景德镇的辉煌,仰望高岭,仰望一派“青山浮白雪”景象,眼前一一掠过青白、青花、釉里红、斗彩、娇黄、粉彩、珐琅彩、广彩、贴花……我迷醉在高岭土燃烧的五彩缤纷里。
  捧一把高岭土反复端详,试图穿越岁月河滩上的唐宋元明清,去打量一件瓷器的前世今生,去叩问一件瓷器凝固的文化符号,高岭土幻化出一片火光,与山边升腾起的祥云融为一体。
  由泥到器,其间工序繁复。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叙述制瓷工序时这样写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曾在坐落昌江之湄的红旗瓷厂拉坯车间欣赏过高岭土的千变万化,一件件圆器或琢器在瓷业师傅手里完美呈现,旋转的泥土转出了绰约多姿的坯胎,转出了一片精彩纷呈。
  二
  “咚、咚、咚……”声音来自河岸边简易工棚里古老的水碓,一个个粗壮结实的木柱起起落落,像弯曲的手臂一样在轮番舂打着槽坑里的石块。
  水碓的历史很长,长得可以去问蔡伦发明的纸张,公元前后就有记载。
  水车、轮轴、碓杆、碓头等是水碓的主要构件。水碓,就是将自然流水的力量转化成自主支配的力量,水流推动圆圆的水车,凭借安装在其上的轮轴带动碓杆,碓杆牵扯着碓头,一环扣一环,有条不紊,水流不断,水车就会不断旋转,击打的动作也就循环往复,不舍昼夜。我还注意到,碓头均匀地舂打,槽坑(碓臼)里的瓷石却也配合默契,及时上下翻动着,一一受力,经询问才知道,窍门就在碓臼的安装上,三面砌石,靠里一面则用栗木板斜打入土中,能很好地振动瓷石,像是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拨弄,直至最后被全部舂碎。
  行走乡间,感觉到大凡带“碓”字的地名,如碓房、碓头、官碓、水碓李……都是曾经留下了水碓的身影。水碓,把人们从繁杂的重体力活中解放出来,人们有理由用地名去纪念它对人类的恩惠。很多地方,水碓是用来舂米的工具,而在瑶里,不知疲倦的水碓则是在制作釉果。何为釉果?就是一种使瓷器表面光滑的物质;换一句话说,就是瓷器上有色或无色的玻璃质薄層。釉,为瓷器披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玉立东方。
  瑶里的水碓应用于制瓷业至少可追溯至五代、北宋时期。本来瓷石的粉碎是个劳动强度大的活计,人工劳作,其难度可想而知,勤劳聪明的瑶里先民依水就势,在溪流上建渠、引水,架起了省时省力的水碓,从此溪流转起了轻快的音符,转起了制瓷人的欢笑。
  瑶里的釉果,取自当地山中开采的瓷石,其工序繁复。经过洗选,水碓再将坚硬的瓷石舂成粉末,其后还有淘洗、沉淀、凝固、成型、晾干等工序,终成釉果,当地人称成品釉果为坯子。
  就是这码在架子上的一块块坯子,看似其貌不扬,却能够让瓷器实现华丽转身,世人瞩目。当然,坯子的使用是有讲究的,是有技术含量的,即“炼灰配釉”,将釉果与一种釉灰(用凤尾草或狼萁草火炼石灰石)调和成浆状,再涂抹在陶瓷坯体上。至此,一件瓷器在入窑前就算告一段落。
  如今,机器生产釉料已占据主导地位,利用水碓等制作釉果的已是越来越少。在景德镇,只有少数民间艺人仍在坚守这项古老的工艺。走在瑶里的山间溪边,偶尔还能够听见水轮的“哗哗哗”、水碓的“咚咚咚”,甚是惊喜,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倾听瓷与土的喁喁私语,感受它们穿越熊熊火光后的涅槃之美。我想,每个人都能找到生命中的釉,都能给自己涂抹上一道釉。
  釉果像土,但又不完全是,用现代化学方法来研究釉果的成分可谓分毫毕现,诸如绢云母、石英以及少量的长石等。据当地老艺人介绍,未发现高岭土之前,瓷石是制瓷的主要原料,也称为“一元配方”时代,不过都是一些中小件,毕竟其硬度、耐用性比起瓷土还是有相当的差距。而高岭土横空出世后,景德镇迅速进入“二元配方”时代,即将瓷石掺入一定量的高岭土,瓷质因此更加精良,器皿大小更多样,景德镇的窑火燃烧更旺。   走在瑶里,不禁要问,古人是怎么让泥土发光的?是何时发现并研制出釉果、釉灰的?没有人告诉我。也许是千百次燃烧,让先民蓦然发现,有些石头可以燃烧出玻璃般透明的光泽,经过千百次试验、观察,反复完善,终于发现了瓷石,并掌握了一整套提炼釉果的秘籍。
  神奇可爱的釉,从石头里采撷的光泽,上天赐予景德镇的又一尤物。施釉,本质上就是土疊土,由是我想到了一个“圭”字,在古代乃一种玉器。看来,古人造字并非空穴来风,或许早就知晓土加土(燃烧)能成“玉”。
  施釉的方式方法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轮釉、洒釉、喷釉、滚釉、浸釉、涂釉、吹釉、补釉等,遑论釉下、釉上、釉中的千姿百态,以及生坯、素坯上的争奇斗艳,涂抹借助燃烧将泥土烧出了一个明丽璀璨的艺术世界,青花就是釉下的宠儿,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符号。
  难怪一位印度诗人面对中国诗人赠予瓷器的友好,由衷地发出感叹:“聪明的中国人,你们使脚下卑微的泥土成为珍奇的艺术。”的确,就是这毫不起眼的一抔土,中国人做到了极致。
  三
  窑是瓷器的子宫,瓷器是窑的孩子。泥土在窑炉中孕育的生命,在柴火的火火里脱颖而出。
  一件件泥土坯胎装进去,燃烧就像女人十月怀胎吸取养分,分娩一如拆开匣钵令人眼前为之一亮,捧出来的就是“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
  瓷器界向来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官窑之说,一座座散落在中华大地上,构成了瓷之大国的恢宏瑰丽。
  千山万水间,瓷窑遍布,璀璨如珠。去太行山中部看过邢窑白瓷,还知道德化瓷、佛山瓷,乃至慈溪越窑青瓷、吉州窑黑釉瓷,各霸一方。鄱阳湖南岸的洪州窑坐落江右腹地,气贯大湖,其烧瓷的历史可上溯至东晋。
  但是,这一切,不但丝毫不影响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地位,反而衬托了景德镇熊熊燃烧的雍容大度,“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说到瓷,谁也绕不开景德镇。
  向瓷而行,还是要去景德镇感受窑的气度、火的维度。
  我所知道的窑,从形状上看,有龙窑、馒头窑(圆窑、马蹄窑)、葫芦窑、镇窑(蛋形窑)等。而对馒头窑最熟悉不过,老家村头早年就建有一座,不过是用来烧火砖的,俗称“砖瓦窑”,烧砖时,我们也常常或远或近地围观,看窑工码砖、烧柴,看燃烧的窑火,看出窑的欢腾。后来闲置多年,便成为我们小伙伴登高望远的领地,甚至分成两派,像战争片里的敌我双方进行争夺,而今想来,在有趣的记忆里,更多的是丰富了我对窑最初的认知。
  从泥土升华到瓷器,每一道工序都应该是精益求精的。那么光洁可鉴的尤物,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放进窑炉烧的,装烧也是有严格讲究的。先要制作匣钵、垫片,以此妥妥地托起圣洁的光芒,窑便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一个个崭新生命的着床。点火,是烧窑的点睛之笔;温控,是烧窑的关键所在。不去说现代窑炉,单说古人烧窑,那1300摄氏度,或低温800摄氏度是怎么准确测定的?诚然,完全凭借经验,那就是看窑膛火焰的色泽做出判定,由火红到金黄色,分毫不差,每每这时,把桩的窑炉师傅秉轴持钧,其火眼金睛,发令掷地有声,一锤定音:“封窑——”大功告成,一片欢腾。这就是中国工匠的魅力所在。然后,经过数天数夜的燃烧,接下来就是充满期待的自然冷却。开窑的瞬间就像破茧而出,一个个新的艺术生命完美呈现,其间所有的辛劳至此都是值得的。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叩拜窑的恢宏大度,燃烧自己,成就臻品。
  古人建窑,一般都是依山就势、傍水而筑,所谓“依山筑窑、伐木为薪”是也。窑炉是用砖块砌成的,经过一次次燃烧,当服役期满,拆窑重建,窑砖仍能发挥作用。走在景德镇的小巷,斗富弄、麻石弄、低头弄、毕家上弄、迎瑞下弄、小苏家弄……就会发现一幢幢房屋的墙砖非常特别,呈红色或深褐色,有的甚至烧出了包浆的光泽,那就是历经烟熏火燎的窑砖。在景德镇陈家弄,我发现一处建于民国时期的“陈同泰瓷厂”,听老人介绍,曾经是门庭显赫的陶瓷世家,后来陵谷变迁,家道中落,但整条弄的住户依然以此为荣,周边房屋也依然保持着古老的模样,尤其是房屋的墙面,一看就知晓,都是窑炉的砖墙。这里面难道仅仅是废旧资源再利用,就没有一点别的纪念意义?拿窑炉里的那些垫片来说,景德镇人往往堆叠成太平窑,据说是用来祭祀窑神的。摸一摸窑砖,似乎能摸到御窑的余温,能摸到昌南的余韵,能触摸到来自宋朝的窑火气息。
  窑,在人工精心构筑的洞穴里击缶而歌,用燃烧呵护器皿;窑,变幻多彩,光芒万丈。
  四
  瓷生无悔,火火一生。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乡野还是城市巷弄,无论是在古道驿站还是街弄巷陌,无处不见瓷片的身影。比如,在绕南龙窑遗址,泥土、杂草间的青白、青花瓷片随处可见,俯首皆是,拾起的是昔日制瓷的隆重氛围。
  瓷的一生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破碎的永恒。无论以什么形式存在,瓷那玉洁的外表都与内在的冰清的肌理保持高度一致。一抔有理想有光芒的土,宁为瓷碎,不为瓦全。
  在山间乡野行走中,我对碎瓷残片的一份执念,往往是低头的一瞬,虔诚地将它轻轻托在手心。不知道为什么,此时此刻,往往耳畔便传来那碎裂而又刺耳的声响,接下来便是长时间的沉默、忧伤。
  早些年,我的叔叔伯伯们,我的父老乡亲们,从外地做生意取道景德镇回家,顺手会捎些瓷器来装点餐桌,一路提着或驮着沉重的碗盘,到家了,长长地嘘一口气,似乎要把一生的辛苦全部吐掉。就在重重地搁置厅里时,只听“咣——当——”一阵清脆的撞击声,迎接的家人惋惜而形象地发出了一声叹息:“送回景德镇了!”是的,一筒稻草捆绑的瓷器,总有几个提前谢幕,从深山里的泥土到浴火重生,再到最后粉身碎骨,瓷器走过了它辉煌的一生。这就是一件瓷器的宿命。
  人生如瓷,几经火一般的历练,最终仍归于泥土。不知道粉碎后瓷片还能否复原?但我知道有人用瓷片给房屋做衣服,这栋房屋就坐落在浮梁,完全用瓷片搭建起的建筑,五颜六色,青花泛浮,玉光闪闪,令人叹为观止,这是瓷器展示出的另一种魅力。
  向瓷而行,总是会响起玉一般的天籁之音,悦耳动听。
  责任编辑 林 芝
其他文献
昨晚我做了一个梦  我的族人在霞浦半月里  为大救星举行天婚之庆  党与人民结为连理  历经百年见证大爱  歌王鐘学吉带千名山哈歌手  连唱三天三夜  震天价响的阿鲁调惊醒了上苍  天幕上给出了记忆  李大钊、杨靖宇、江竹筠  还有大渡河、上甘岭的英雄代表  款款走来,喜滋滋  吃乌米饭,喝畲家酒  加入了歌舞行列  一阵雷声过后,天幕展现  焦裕禄、谷文昌和“两弹一星”的足迹  1998年抗洪汶
期刊
女儿是我的,没想到也是祖国的  一道题得到解答,她兴奋地  写下:一棵草是草原的,小鹿是森林的  我是祖国的花朵  夜深人静,星光在上  祖國的花朵睡在我的身边  辽阔的,东南西北,海洋或者大陆  遨游一遍,一架纸飞机就够了  女儿还那么小,还需要呵护  但她在梦中笑了,我的理解  就是祖国笑了
期刊
摇起小小红船儿你教我把爱担当  红米饭呀南瓜汤你为我把心召唤  战疫魔斗艰险啊你携我把天燎亮  你在乱世风雨中开了一个国  你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你在世界丝路上画了一个圆  那涓涓细流汇聚成河  那巍巍大山胸怀千秋伟业  那漫漫霜天挥舞百年风华  你教我用太阳燃烧黑暗  你为我用镰刀收割金黄  你携我用锤子锻造勋章  你在乱世风雨中开了一个国  你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你在世界絲路上画了
期刊
你是一首诗,地球的东方出现了红太阳  《共产党宣言》,你是传奇,你是唯一  宇宙的北斗闪烁着,是指引,是向前的光  五十六个民族,千万个的家  无数烈士的血染红国旗的颜色  一百年的历程,《共产党宣言》是播种机  是星星之火在燎原,是常青藤生生不息  是中国崛起于世界的基石,是“中国梦”  我是这个国家的一首诗  在地球的一隅,阳光灿烂  五千年的记忆,文明、博爱、民主  你无法改变他的努力、勤奋
期刊
一  她们小时候在一起放羊。大兰学习成绩不错,初中毕业后,没有再上高中。小兰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后来,乡里大抓义务教育,她到乡里的初中补上了两年学业,拿到毕业证书。她们俩年龄相仿,个头一般高,姑娘时,是村里有名的两朵花。如今,她们都到了县城里,小兰还带着三个孩子。  “后悔了吧!你书读得好,却放弃了。若是读饱了字,说不定,你就坐在这办公室吹空调了。”小兰有点调侃道。  “命里注定的,你想多了
期刊
一  我是一名资深婚姻调解员。结婚是喜事,离婚是悲剧。离婚至少影响五代人,宁可教人拆庙,不可教人离婚。我是能劝和就劝和,这些年来,我成功挽救了四五百个离婚案的婚姻。也有过打击,有个男子找我说,后悔不该听我劝,在无性婚姻中过了两年,终究还是选择了诉讼离婚,幸运的是碰到了一个劝他老婆离婚的调解员,成功了。不少人认为,调解员就是劝和,其实也劝分手。我最不能容忍的是外遇(包括一夜情、艳遇之类的出轨行为)或
期刊
朋友A是我的茶友,一年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一起喝茶、泡茶,谈论与茶有关的事情。茶是岩茶,岩茶是乌龙茶中的一种,条索比较简单粗糙,简直有些原始的意味。这与铁观音大不相同,后者通常精心揉捻成颗粒状,像一枚枚精致的墨绿色的符号。岩茶保持着简单揉捻的印记,它像蜷曲的蝌蚪,干成暗褐色的茶叶,随意呈现出一种无意绪的禅的形态,所谓无定相、无定形、无定色。它或许有一定的相,只是相差太过悬殊,不好归之于一类吧
期刊
去甪直保圣寺,原只为看古物馆里那九尊唐代的塑壁罗汉,不期然在寺中一角遇见陆龟蒙。他当然是睡着的,黑甜酣梦已经做了十一个世纪,碑上苔痕斑斑,冢上绿草萋萋,祭台上摆放着来访者敬献的鲜花和时令瓜果,园中他手所亲植的古银杏木叶萧萧下。来看他的人心里也是萧萧的,像地下埋着的,是从前零落的知己。他的栖息之地,原是保圣寺的别院白莲寺,也是他的别业。寺和别业早就荒废了,一些遗迹仍在,积淀着时间久远的气息。清秋的阳
期刊
笔者:您和妻子结婚多年,现在还保持每天通话20次的频率,你俩都聊些什么?  郭晓东:每天通话20次只是大部分的数据,我在外面拍戏的时候,一有空闲就会给妻子打电话。我们聊的内容很杂,说说拍戏的细节,关心一下孩子,分享一下日常生活之类的东西。虽然内容琐碎,但妻子很享受和我通话。她觉得,夫妻不在同一个地方,但一定要分享彼此的生活感受,即便她出门逛街买东西,也会和我说说这些生活的点滴。有朋友打趣我:“都老
期刊
嵩山有座少林寺,少林寺旁有个太子沟,太子沟里住着一群艺术家,他们自称是野生的艺术家。  太子沟据说是周朝有个太子在这里得道成仙而得名。有座太室山还有座少室山,太子沟就在两座山中间。这里的山,山上几乎寸草不生,山下却一派绿绿葱葱,初夏时刻,春夏之交,山上山下两个世界,荒芜和生机并存,让整座山更加有层次感。太室山和少室山都有一千多米高,石头林立,整个山头基本由石头构成,很有阳刚之气,方圆不知多少里,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