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章精彩 整篇生辉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me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都希望自己的考场作文能一鸣惊人拔得头筹,然而,要在如林强手中脱颖而出,你的文章必须至少在某一方面超越一般,或取材独特,或立意新颖,或语言优美,或构思奇巧,等等。只要有一处闪现亮丽,你的文章就能一下子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赢得老师的芳心,从而获得高分。下面是一篇构思上有独特之处、让许多读者称奇不已的小说,你能看出它奇在哪里吗?
  
  父 亲
  (美)罗伊·波普金
  
  故事发生在布鲁克林商业区一条街的拐角处。一位正在过马路的老人突然虚脱。很快,一辆救护车载着老人向医院呼啸而去。老人在医院里不多的几次清醒中,总在喃喃地呼唤着自己的儿子。护士从老人身上一封读得卷了边的信上得知:老人的儿子是一名海军陆战队员,于是医院的人向布鲁克林的红十字协会办公室求助。寻找老人儿子的通知很快辗转飞到北卡罗来纳海军陆战队基地的红十字协会负责人那里。由于老人行将就木,红十字会的人和陆战队的一名军官乘着吉普车出发了。当他们找到老人的儿子时,年轻人正在一处泥泞的沼泽中摸爬滚打。他被吉普载着向机场飞驰,及时赶上了一趟或许还有可能使他见到垂危父亲的班机。
  当年轻的陆战队员走进医院的门厅时,夜色已深。护士把疲惫不堪却心急如焚的军人带到了病床边。
  “你儿子来了。”护士轻轻地告诉老人,接着又重复了许多遍,直到老人睁开眼睛。老人被注射了大剂量镇静剂,恍惚间发现一位穿海军陆战队制服的年轻人站在氧气罩外面,于是向他伸出手。年轻的陆战队员马上用他那有力的手握住了老人。护士拿来椅子,陆战队员在床边坐了下来。
  医院的夜是漫长的。漫漫长夜中,年轻人一直坐在灯光昏暗的病房中,紧紧握着老人的手,向他传递着希望和力量。护士几次让年轻人休息一下,他都谢绝了。
  每次护士来到病房里,年轻的军人都坐在那儿,还不时俯身对老人轻声说着什么,对她的到来和医院夜里的一切声响都浑然不觉——无论是医护人员换班时相互的叮嘱,还是其他病人的呻吟抑或是鼾声。而老人却一直缄默不语,只是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
  黎明来临前,老人含笑离去了。年轻的陆战队员轻轻抽出已经麻木的手,然后去通知了护士。在护士料理老人后事的工夫里,年轻人点了一支烟——这还是他来到医院后吸的第一支烟。
  料理完老人后,护士回到了办公室,年轻人还站在那里。她正要说些节哀之类的劝慰之辞时,年轻人打断了她:“那位老人是谁?”
  “他是你父亲啊!”对他的询问护士很诧异。
  “不,他不是我的父亲”,年轻人很平静,“我以前从没见过他。”
  “那我带你见到他时,你怎么不说呢?”
  “我当时就明白了,这是个误会,但我也知道——他需要我,所以我留下了。”说完,陆战队员转身离开了医院。
  两天后,一封来自北卡罗来纳州海军陆战队基地的例行公函通知布鲁克林红十字会说,老人真正的儿子已经出发来布鲁克林参加他父亲的葬礼。
  人事处事后才发现,基地里有两个同名而且编号相近的队员。当初他们调错了档案。
  然而,正是那个被弄错身份的年轻军人却在一个特殊的时刻成了老人的儿子,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证明了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相待。
  
  (选自互联网,略有改动)
  
  写法点拨
  这篇小说让人称奇的是它的结尾。守护老人一夜的年轻军人竟与老人毫无瓜葛。相信这个结局一定出乎你的意料,又让你拍手叫绝。作者为小说精心设计的这个结尾就是被写手们称道和追求的所谓“亨利式结尾”。它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安排情节的方法,刻意追求的是离奇但又不失情理的结局。记叙类文章常常会因有一个精彩的结尾而整篇生辉。
  运用“亨利式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一定要在前文做充分的铺排为结局造势。为此,作者在前文常常要作许多不动声色、看似平淡的叙述和细腻逼真的描写,让读者产生错觉,不知不觉地走进作者为你精心设下的误会的“陷阱”,读到结局不由你不目瞪口呆,大呼意外。
  《父亲》开头写老人在病中喃喃呼唤儿子,院方立即请求红十字协会帮助寻找老人的儿子,基地部队很快找到了老人的儿子并把他火速送上飞机。读到这儿,谁也不会对老人儿子的身份产生怀疑。小说开端这一连串的叙述和交代不露丝毫破绽,让读者很容易产生错觉——那位年轻军人就是老人的儿子。再看小说中间部分对年轻军人的真实身份仍然深藏不露:年轻军人赶到医院时“夜色已深”,他不顾旅途劳顿,“心急如焚”地走向老人的病床,“用他那有力的手握住了老人”,“向他传递着希望和力量”,还“不时俯身对老人轻声说着什么”。“漫漫长夜中,年轻人一直坐在灯光昏暗的病房中”,护士几次让他休息一下,他都谢绝了,直到黎明来临,老人含笑离去。看着年轻军人对老人那样深情、那样一丝不苟地尽着儿子的责任和孝心的情景,读者(包括那些护士)谁不为之动容?谁能想到他是一个冒名顶替的儿子呢?小说对年轻军人这一连串的描写无疑进一步强化了读者的“思维定势”——那位年轻军人肯定是老人的儿子,并让思维一直保持着这个走向,直到护士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回到了办公室。“那位老人是谁?”年轻军人的一句问话不啻石破天惊,让护士和读者皆万分惊讶。年轻军人不是老人的儿子,这个结局有如一记重锤击碎了读者的直觉,同时又重重叩击着读者的心弦,让读者震颤不已。年轻军人与老人不是父子,情同父子。人间自有真情在,小说的主题在结尾瞬间凸现并迅即升华。
  试想,如果结局果真如读者意想的那样,那位年轻军人真是老人的儿子,那么这个故事就会显得平淡无奇,对读者就毫无冲击力,整篇也就会失去光彩。由此可见,“亨利式结尾”是《父亲》大放异彩、倍受读者推崇的主要原因。叙事类文章的情节安排如何做到起伏跌宕,结尾如何做到新颖特别,相信你能从《父亲》的成功中寻找到有益的借鉴。
  当然,运用“亨利式结尾”不能为了猎奇而违背生活逻辑。首先,文章写到的人和事应该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父亲》中写到的基地部队有两个同名而且编号相近的士兵、人事处调错档案造成张冠李戴,这些情况都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并非不可思议。反之,如果结局违背生活真实不合情理,即使出人意料也不能得到希冀的表达效果。其次,在情节上前文要作适当的暗示。比如《父亲》中那位老人未能分辨出面前的假儿子,是因为夜色已深,病房灯光昏暗,老人又戴着氧气罩,无法看清年轻军人的面容;再者,老人垂危,神思恍惚,也无力辨认。而这些作者在前文中都不动声色地埋下了伏笔。
  
  一试身手
  下面是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藤叶》的缩写,笔者已将故事的结局删去。年轻的女艺术家发现了什么?来龙去脉怎样?请你发挥想象给它续上结尾。
  要求:{1}续文符合生活逻辑,依循情节发展的走向。{2}结尾力求新颖别致,出人意料。{3}不超过300字。
  在上上个世纪的某一个萧瑟的秋天,一位年轻的女艺术家因肺病不支,终于躺倒在床。望着窗外唯一的景致——攀墙而升的一片藤叶,女艺术家唏嘘着自己年轻而短暂的生命。在那个古老的年代,肺病即绝症。她默数着这片象征着生命的藤叶一天天凋零、飘落,感叹着她的生命之火正在渐渐熄灭。
  就在只剩下最后一片藤叶的这天晚上,无情的风雨在她的绝望里雪上加霜。听着窗外的风声雨声,她颓然地想,她会随着最后一片藤叶的飘逝悄然地离开这个冰冷的世界。在承受着病痛折磨的无眠之夜,她灰色的情绪一直漫延着,无望地等待着天明,等待着那一片无叶的荒芜宣判她的死刑。
  东方和往常一样缓缓地泛出鱼肚白,她迫不及待地向墙边张望。上帝啊!这是真的吗?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最后一片藤叶顽强地、一动不动地攀附在墙上!!!这是上帝的旨意吗?我要活下去,我要坚持活下去!!!在最后一片叶子的鼓舞下,她一天天好起来,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在她能下床走动的时候,她急切地趋墙而视,却惊愕地发现……
  
  参考答案
  那片最后的藤叶是一幅画在墙上的画!
  她哪里知道,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相邻而居的一位落魄的老画家,也同样辗转反侧。当他得知年轻的女艺术家把藤叶视为自己生命起止的时候,他也异常关注着藤叶的凋零。他不能眼看着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死神夺去,他得做点什么。打定主意后,他冒着风雨,带上他的画笔、颜料,借着闪电,画出了一生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一幅画。没有人看到这一幕,因为他在天亮前赶回小屋后就因淋雨而高烧不止,不久就带着这个秘密离开了人世。
其他文献
上大学时,同寝室有一个家住齐齐哈尔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问他,他说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我们有些奇怪——他家住大城市,生活条件不错,家里怎不按电话呢?  一次署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我们提出借他的磁带听一听,他说什么也不肯。有次趁他不在,我们从他枕头下翻出了那盘磁带,放在录音机里听,好久也没听出声音。我们很呐闷儿,他每天晚上听这盘空白
期刊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陈寿《三国志》)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乃多受其货 货:   (2)而不加治加:   (3)郡守果大怒 果:   (4)吐黑血数升而愈 愈:   2.与“郡守子知之”中“之”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期刊
原文:  走进天堂的门票  江峰青    有一对孪生兄弟,同时进入高考考场。结果,哥哥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弟弟则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兄弟俩长相酷似,性格各异。哥哥忠诚敦厚,弟弟活泼机灵;哥哥拙于言词,弟弟口若悬河。哥哥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面对贫病交加的父母默默无语:弟弟关在房里不吃不喝,长吁短叹“天公无眼识良才”。  愁眉不展的老爸默思了两个通宵,终于眨巴着眼睛向大儿子开口了:“让给弟弟去读书吧
期刊
折戟沉沙,兵败被俘,是一种挫折;榜上无名,垂头回乡,也是一种挫折。人的一生不免会遇到挫折,就像平坦的大路上忽然伸过一丛荆棘将你刺得遍体鳞伤,而前路未知,已衣衫破损的你,是否继续前进?我的答案是:整理行装,警惕 随时而来的挫折,踏实地前进!在挫折面前,我们要前进,不要退却!  我看不起项羽,狂傲的西楚霸王被四面楚歌逼得绝望自刎,连重振旗鼓的勇气都被挫折吓得消失殆尽;我不敬佩刘备,兵败之后躲到白帝城草
期刊
信鸽为什么能够准确无误地回归老家?虽然信鸽为人们服务已历2000余年了,但人们直到最近才揭示出其中的秘密。  前不久,有一个外国科学家带着五只鸽子,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放飞,它们都准确地回了家;第二次,这位科学家又到同一地点放飞,但是这一回却在每一只鸽子的翅膀下系上一小块磁石,结果只有一只飞回了家,其余的都没有飞回来。这个实验说明,鸽子之所以能够从陌生的地方飞回来,是依靠地球磁场的磁力线来定向的,一旦
期刊
①牵牛花、金银花等攀援植物有一套非凡的本领,这就是能够依附支架,利用茎尖“运动”不断向上攀爬。就拿牵牛花来说,它茎的顶端10~15厘米一段,由于各个方向的表面生长速度不一致,能在空中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而且始终以一定的方向旋转着,并以此为半径,在一圆周内遇到依附物后,就会把依附物缠绕起来,以此攀向高处去争取阳光和雨露。  ②有趣的是,大多数植物的“转头运动”是有一定方向的,如金银花、菟丝花、鸡血藤
期刊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无题诗,这些诗因内容成因不便明言,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所以借“无题”为题,有的还借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这些无题诗大多抒写爱情主题。这里所选的《无题》,是诗人描写爱情相思最
期刊
魂  马光复    听老人讲,人是有魂儿的。但我不信世界上会有什么魂儿。  可最近我却看到了。  我乘坐的火车呼啸着开出了石家庄市。车厢里人挨人,人挤人,满满登登。  刚上车的一个小伙子,看到一个座位上放着本又脏又破名叫《野女艳史》的书,抄起来,扔到茶几上,旁若无人地坐下。  邻座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说:“对号入座,这儿有人。”  那小伙子眼一瞪,鼻子一抽,脸上肌肉一抖,怪怕人地望着对面座位上的一位穿
期刊
美丽温暖的亲情、纯洁无瑕的童心,在白雪的映照下,洁白而晶莹,一如飘舞的雪花和白皑皑的雪野一样美丽。那位纯洁的小女孩,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但她没有失去的是母亲用生命编织的童话,还有父爱为她构筑的童话般美丽的宫殿、公主般高贵的人生。  读者会动情于这位母亲的“生命留言”。人类的崇高与思想赋予了母爱超越生命的神秘“链接”,日记中的那段内心独白,让读者阅读到了圣洁的母性之爱——虽然她离开了人间,可是“她的魂
期刊
王悦/译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钓到、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12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钓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渔线被拉出很远。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条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