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是当前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要探讨这一问题,必然要将它放到一个教学活动中去,而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必将由一个施加影响的教师通过教学内容这个载体对学生身心产生作用,使学生朝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条件分析,提出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策略
1.创新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这种活动既可表现在科学的重大发明中,也可存在于对日常具体问题的处理过程,这种活动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因此创新思维的概念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探讨。
狭义的创新思维是指在人类认识史上首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较大社会意义的高级思维活动,这类思维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很难碰到的。而广义的创新思维则认为,凡是对某一具体的思维主体而言,具有新颖独到意义的任何思维,都可称之为创新思维,这个观点着重指出的是新颖、独到,认为创新思维就是“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观念”,它同世界上的任何产品、任何创造都视为创新思维的结果,当然主要是指那些表现良好的创造。但大多数创新思维都相对较为平凡、粗浅,没有什么杰出的结果,甚至可能会产生不出什么产品。
由此,我们可以给创新思维下一个定义,创新思维就是能产生新颖思维结果的思维,它主要强调的是新颖性,其新颖性程度越高,那么创新思维的创造性就越强。所以说创新思维是相对传统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一些具体的规定:
1.1 体现出鲜明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是广泛的、多方面的。既可表现在论证方式上,又可表现在思考角度、运用材料的方法和思维成果等方面上。
1.2 从其思维运行的过程来看,创新思维是一个由各种思维要素、思维能力相互作用、协同进行的系统化思维过程,它具有思维的整体性。所以说,创新思维是人脑的各种思维活动形式和思维活动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协同进行的有机结合的高级整体过程。
由于人们对于自身的创新思维了解得不多,研究得不够深入,因而对创新思维的特征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看法。然而,就其基本特征上,相对一般思维方式而言,创新思维具有否定性、自变性、独立性和超越性。
所谓创新思维的否定性是指从反面或对立面来思考一个事物,把事物中落后的、过时的、没有价值的东西排除,对其中进步的、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加以肯定,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新的观念。主要表现在对现存事物的否定和对反映过去的或现存的事物的思想的否定。
创新思维的独立性是指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最初都不是以群体形式产生的,创新思维是个人通过独立的观察和思考之后,对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这种见解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要迎合现实的需要,这样才能被社会所接受。
创新思维的超越性是指对表象现实的超越,即从现实的发展过程的反映出发,可以指明前进的方向,预见未来。
2.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在这里,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学生观、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文化底蕴都将影响教师对课的设计、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处理、对教学手段的选择,直至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习惯的养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2.1 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先导。
传统教育思想的一个弊端,就是共性太多、个性太少,导致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难以发挥。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同个性的充分发展又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管理中,对教育质量与教学过程作出某些统一的规定是必要的,但什么都要求整齐划一、千人一面则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为求得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协调,必须由刚性管理转变为弹性管理即表现出管理制度上的伸缩性,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一致与多样的统一,严格与宽松的统一。
2.2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在专断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很被动。而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学者认为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德国的教授也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同时,民主的师生关系还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学生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才乐于参与教学过程,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此外,教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奇思异想,要予以充分肯定。要抛弃传统教学中依样画葫芦的做法,更不要以嘲讽、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的失误。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这是建立和谐宽松课堂教学氛围的前提条件。
2.3 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原用型启发解决问题,是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比如在教投掷动作时的身体姿势,可比作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教师把一根竹片比作身体,在它的一端放一小石子,将竹片弯成“满弓”,然后放开有石子的一端,这时小石子在竹片弹力的作用下飞了出去,而且在不超过竹片弹力限度的情况下,竹片弯得越大,弹力越大,小石子飞得越远。再如讲“蹲距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时,可用压缩弹簧作类比,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从类似和类比中探求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想象能力。
2.4 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而一般正常的体育教学规律是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而有目的地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开始,让学生思考,学生有迫切解迷的心理,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比如教“前滚翻”时,教师用一方块作滚动实践,当然不会滚动,抓住这一时机,启发学生仔细观察与思考,学生不难想到圆球或圆形物体容易滚动,人体团得越圆越容易滚动,悟出了前滚翻正确的动作原理,从反向思维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捷径,促进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还与个体出生、成长的多因素有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对学生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耐心引导,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3.1 重右脑潜力的开发。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右脑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当左、右两半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而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学生左脑化现象,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普遍都重语言思维、抽象思维而轻视或者忽视了形象、发散性思维等表现创造性活动的思维形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在继续发展规律左脑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活动良好的教育资源,开发学生的右脑的潜力。
3.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研究事物的本源的本能和需要,这种本能的需要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才会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只有有这种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3.3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体育教学课堂犹如学生的小社会,小天地,能较为充分的满足学生的求奇、求新、求动的欲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好奇心的保护和开发。比如在足球比赛中,经典的射门、过人技术,NBA比赛中出神入化的扣篮、运球技术,很多学生一定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虽然这些都是高难度的技术动作,不可能让学生去完成。教师可以和有兴趣的学生一起去讨论、分享,告诉学生技术动作的名称、简单原理。
3.4 加强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
求异思维亦即发散性思维,体育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往往看似不经意之间,但却需要精心设计。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多采用以下方法:
(1)内容不完全法。此方法适合高年级的学生游戏使用。也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保留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去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如在游戏“抗洪救灾”中,可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洪水泛滥的情景,开展讨论,各抒己见,提出合理建议。
(2)发展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使用较多。让学生了解某一游戏的方法以后,要求学生针对游戏名称、游戏方法、规则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然后根据改编的游戏进行活动。
(3)角度教学法。此方法是前两种方法的综合使用,但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同一种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3.5 适时进行激励,激发创新需求,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激励措施:①期望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应用期望激励学生,学生会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因此,在教学中我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②表扬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对于活动中经常落后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经常性的失败会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自卑乃至畏惧感,进而使其失去对体育的兴趣。因此在体育课结束时点评中,我总对那些不引人注意的“丑小鸭”加以鼓励,哪怕是一点点闪光点也加以呵护,而当他们能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表达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时,更是大大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使这部分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产生出“别人可为,己亦可为”的积极向上的思想。③竞争激励。体育教学在竞争条件上有其独具的优势,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④成功激励。努力创设机会,将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融入体育教学中去。适时的激励,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3.6 创设活动情境,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铺垫。体育活动内容,特别是体育教学内容的新教材,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气氛渲染,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灌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等,通过师生共同创设优化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情境越多,发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设想的方案也越具想象。“见多识广”,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让他们在其中产生质疑、问题、设想,引导他们亲身体验,探求新知,开发智力潜能。例如:在进行篮球变向运球技术的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假如我们正在进行班级篮球对抗赛,对方防守很严,你采用什么方法突破防守的呢?大家试试看!”接着安排一对一的攻防运球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开动脑筋,试着用改变方向突破对方防守。教师又让做得较好的学生示范,教师在旁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做得更认真,课堂气氛更活跃,很快就掌握了动作。在学习过程中,又发现有些学生急于变向过人,另一只手与身体没有保护球的动作。针对此,我提示持球学生要护球,防守学生设法把对方的球打掉,经过多次协调、提示,双方都很注意自己掌握动作的准确性。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围绕“学”而教,就能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教师一味讲解、示范、反复操练,教学效果好得多。
4.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法的创新
4.1 运动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动作的细节”。同时又指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运动技能的学习也是实现其它学习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不仅扩大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外延,而且指出了运动技能不但仍然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重要目标,而且是达成其它学习目标的基本途径,对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那么我们在具体的运动技能教学中,如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呢?北师大学者贾齐老师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贾齐老师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将规范化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依据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能而展开的,这是一种“直线式教学”。新课程把促进学生的发展看作是技能传授的根本目的,重视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教育价值。贾齐老师提出了“曲线式教学”的构想,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运动情境或运动课题,学生表面上看是循着一条曲线学习技能,导致了运动技能获得效率方面的损失,但是这种损失在另一方面,却通过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的培养这一教育意义上的价值的实现得到回报。“曲线式教学”为改变传统的传授教学方法,为“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方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以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发展为主旨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弘扬。也为我们改革和创新适应学生发展的技能教学方法提供了思路。
4.2 经改造和建设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教材时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这就意味着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自我创编的体育运动项目,校外、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等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这强调了体育教学内容不等于原传统意义上的竞技运动项目,也不等于专家编写的体育教科书上的某些教学内容。教师不只是“教”这些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项目,而是要通过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充分发展。我们除了使用这些原本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手段外,还要学会改造和建设这些运动项目,使它们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当我们改造和建设作为课程资源的运动项目,并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
4.3 在学习、教学与评价一体化中,借鉴其它学习理论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学习、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是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的重要特点。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评价应镶嵌在教学任务中,是嵌入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的,是学习和教学的有机构成。那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评价与教学过程联结,将学习、教学和评价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如有教师在新课程评价中运用了“学习契约评价法”、“脚手架评价法”,并认为是整合教与学的过程性评价的有效途径。笔者也认为这两种评价方法和教学方法是借鉴其它学科的学习理论,经过发行和创新成为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范例。“学习契约教学方法”:学习契约也称学习合同,这种教学方法来源于真正意义上的契约或合同,它就是一份由学生和教师协商拟定的书面的合同资料,合同内容上清楚表明学生的学习内容、运动技能掌握的程度、身体练习的形式、身体练习的运动量、学习时间以及评价学习成果的方式。以规范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责。学习契约的运用,不仅是学生评价方法的改革,更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而且能使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脚手架教学方法是将维果斯基最近发现的理论运用于教学、学习评价实践的尝试。通过学生自主学练,导入学练,协作学练,学生分散学习,互教互学,教师个别指导,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培养。
总之,教师在中学体育教学创新策略实施的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比以前更能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意识,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创新性学习。教师比以前更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更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峰.《浅谈中学体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6.05.
[2] 文海山.《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之我见》《中华教育论坛》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08.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策略
1.创新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这种活动既可表现在科学的重大发明中,也可存在于对日常具体问题的处理过程,这种活动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因此创新思维的概念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探讨。
狭义的创新思维是指在人类认识史上首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较大社会意义的高级思维活动,这类思维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很难碰到的。而广义的创新思维则认为,凡是对某一具体的思维主体而言,具有新颖独到意义的任何思维,都可称之为创新思维,这个观点着重指出的是新颖、独到,认为创新思维就是“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观念”,它同世界上的任何产品、任何创造都视为创新思维的结果,当然主要是指那些表现良好的创造。但大多数创新思维都相对较为平凡、粗浅,没有什么杰出的结果,甚至可能会产生不出什么产品。
由此,我们可以给创新思维下一个定义,创新思维就是能产生新颖思维结果的思维,它主要强调的是新颖性,其新颖性程度越高,那么创新思维的创造性就越强。所以说创新思维是相对传统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一些具体的规定:
1.1 体现出鲜明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是广泛的、多方面的。既可表现在论证方式上,又可表现在思考角度、运用材料的方法和思维成果等方面上。
1.2 从其思维运行的过程来看,创新思维是一个由各种思维要素、思维能力相互作用、协同进行的系统化思维过程,它具有思维的整体性。所以说,创新思维是人脑的各种思维活动形式和思维活动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协同进行的有机结合的高级整体过程。
由于人们对于自身的创新思维了解得不多,研究得不够深入,因而对创新思维的特征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看法。然而,就其基本特征上,相对一般思维方式而言,创新思维具有否定性、自变性、独立性和超越性。
所谓创新思维的否定性是指从反面或对立面来思考一个事物,把事物中落后的、过时的、没有价值的东西排除,对其中进步的、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加以肯定,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新的观念。主要表现在对现存事物的否定和对反映过去的或现存的事物的思想的否定。
创新思维的独立性是指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观念最初都不是以群体形式产生的,创新思维是个人通过独立的观察和思考之后,对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这种见解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要迎合现实的需要,这样才能被社会所接受。
创新思维的超越性是指对表象现实的超越,即从现实的发展过程的反映出发,可以指明前进的方向,预见未来。
2.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在这里,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学生观、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文化底蕴都将影响教师对课的设计、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处理、对教学手段的选择,直至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习惯的养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2.1 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先导。
传统教育思想的一个弊端,就是共性太多、个性太少,导致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难以发挥。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同个性的充分发展又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管理中,对教育质量与教学过程作出某些统一的规定是必要的,但什么都要求整齐划一、千人一面则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为求得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协调,必须由刚性管理转变为弹性管理即表现出管理制度上的伸缩性,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一致与多样的统一,严格与宽松的统一。
2.2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在专断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很被动。而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学者认为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德国的教授也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同时,民主的师生关系还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学生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才乐于参与教学过程,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此外,教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奇思异想,要予以充分肯定。要抛弃传统教学中依样画葫芦的做法,更不要以嘲讽、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的失误。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这是建立和谐宽松课堂教学氛围的前提条件。
2.3 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原用型启发解决问题,是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比如在教投掷动作时的身体姿势,可比作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教师把一根竹片比作身体,在它的一端放一小石子,将竹片弯成“满弓”,然后放开有石子的一端,这时小石子在竹片弹力的作用下飞了出去,而且在不超过竹片弹力限度的情况下,竹片弯得越大,弹力越大,小石子飞得越远。再如讲“蹲距式”起跑的动作原理时,可用压缩弹簧作类比,从类比中悟出动作的本质,从类似和类比中探求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创造欲望,逐步培养想象能力。
2.4 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而一般正常的体育教学规律是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而有目的地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开始,让学生思考,学生有迫切解迷的心理,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比如教“前滚翻”时,教师用一方块作滚动实践,当然不会滚动,抓住这一时机,启发学生仔细观察与思考,学生不难想到圆球或圆形物体容易滚动,人体团得越圆越容易滚动,悟出了前滚翻正确的动作原理,从反向思维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捷径,促进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还与个体出生、成长的多因素有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对学生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耐心引导,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3.1 重右脑潜力的开发。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右脑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当左、右两半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而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学生左脑化现象,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普遍都重语言思维、抽象思维而轻视或者忽视了形象、发散性思维等表现创造性活动的思维形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在继续发展规律左脑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活动良好的教育资源,开发学生的右脑的潜力。
3.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研究事物的本源的本能和需要,这种本能的需要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才会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只有有这种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3.3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体育教学课堂犹如学生的小社会,小天地,能较为充分的满足学生的求奇、求新、求动的欲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好奇心的保护和开发。比如在足球比赛中,经典的射门、过人技术,NBA比赛中出神入化的扣篮、运球技术,很多学生一定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虽然这些都是高难度的技术动作,不可能让学生去完成。教师可以和有兴趣的学生一起去讨论、分享,告诉学生技术动作的名称、简单原理。
3.4 加强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
求异思维亦即发散性思维,体育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往往看似不经意之间,但却需要精心设计。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多采用以下方法:
(1)内容不完全法。此方法适合高年级的学生游戏使用。也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保留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去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如在游戏“抗洪救灾”中,可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洪水泛滥的情景,开展讨论,各抒己见,提出合理建议。
(2)发展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使用较多。让学生了解某一游戏的方法以后,要求学生针对游戏名称、游戏方法、规则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然后根据改编的游戏进行活动。
(3)角度教学法。此方法是前两种方法的综合使用,但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同一种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3.5 适时进行激励,激发创新需求,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激励措施:①期望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应用期望激励学生,学生会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因此,在教学中我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②表扬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对于活动中经常落后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经常性的失败会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自卑乃至畏惧感,进而使其失去对体育的兴趣。因此在体育课结束时点评中,我总对那些不引人注意的“丑小鸭”加以鼓励,哪怕是一点点闪光点也加以呵护,而当他们能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表达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时,更是大大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使这部分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产生出“别人可为,己亦可为”的积极向上的思想。③竞争激励。体育教学在竞争条件上有其独具的优势,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④成功激励。努力创设机会,将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融入体育教学中去。适时的激励,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3.6 创设活动情境,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铺垫。体育活动内容,特别是体育教学内容的新教材,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气氛渲染,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灌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等,通过师生共同创设优化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情境越多,发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设想的方案也越具想象。“见多识广”,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让他们在其中产生质疑、问题、设想,引导他们亲身体验,探求新知,开发智力潜能。例如:在进行篮球变向运球技术的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假如我们正在进行班级篮球对抗赛,对方防守很严,你采用什么方法突破防守的呢?大家试试看!”接着安排一对一的攻防运球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开动脑筋,试着用改变方向突破对方防守。教师又让做得较好的学生示范,教师在旁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做得更认真,课堂气氛更活跃,很快就掌握了动作。在学习过程中,又发现有些学生急于变向过人,另一只手与身体没有保护球的动作。针对此,我提示持球学生要护球,防守学生设法把对方的球打掉,经过多次协调、提示,双方都很注意自己掌握动作的准确性。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围绕“学”而教,就能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教师一味讲解、示范、反复操练,教学效果好得多。
4.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法的创新
4.1 运动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动作的细节”。同时又指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运动技能的学习也是实现其它学习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不仅扩大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外延,而且指出了运动技能不但仍然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重要目标,而且是达成其它学习目标的基本途径,对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那么我们在具体的运动技能教学中,如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呢?北师大学者贾齐老师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贾齐老师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将规范化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依据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能而展开的,这是一种“直线式教学”。新课程把促进学生的发展看作是技能传授的根本目的,重视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教育价值。贾齐老师提出了“曲线式教学”的构想,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运动情境或运动课题,学生表面上看是循着一条曲线学习技能,导致了运动技能获得效率方面的损失,但是这种损失在另一方面,却通过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的培养这一教育意义上的价值的实现得到回报。“曲线式教学”为改变传统的传授教学方法,为“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方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以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发展为主旨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弘扬。也为我们改革和创新适应学生发展的技能教学方法提供了思路。
4.2 经改造和建设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教材时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这就意味着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自我创编的体育运动项目,校外、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等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这强调了体育教学内容不等于原传统意义上的竞技运动项目,也不等于专家编写的体育教科书上的某些教学内容。教师不只是“教”这些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项目,而是要通过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充分发展。我们除了使用这些原本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手段外,还要学会改造和建设这些运动项目,使它们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当我们改造和建设作为课程资源的运动项目,并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
4.3 在学习、教学与评价一体化中,借鉴其它学习理论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学习、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是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的重要特点。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评价应镶嵌在教学任务中,是嵌入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的,是学习和教学的有机构成。那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评价与教学过程联结,将学习、教学和评价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如有教师在新课程评价中运用了“学习契约评价法”、“脚手架评价法”,并认为是整合教与学的过程性评价的有效途径。笔者也认为这两种评价方法和教学方法是借鉴其它学科的学习理论,经过发行和创新成为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范例。“学习契约教学方法”:学习契约也称学习合同,这种教学方法来源于真正意义上的契约或合同,它就是一份由学生和教师协商拟定的书面的合同资料,合同内容上清楚表明学生的学习内容、运动技能掌握的程度、身体练习的形式、身体练习的运动量、学习时间以及评价学习成果的方式。以规范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责。学习契约的运用,不仅是学生评价方法的改革,更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而且能使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脚手架教学方法是将维果斯基最近发现的理论运用于教学、学习评价实践的尝试。通过学生自主学练,导入学练,协作学练,学生分散学习,互教互学,教师个别指导,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培养。
总之,教师在中学体育教学创新策略实施的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比以前更能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意识,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创新性学习。教师比以前更能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更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峰.《浅谈中学体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策略》《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6.05.
[2] 文海山.《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之我见》《中华教育论坛》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