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山县小庄乡吉科中学 河北 盐山 061300)
有理数加法是继有理数的意义之后又一新的章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有理数的加法是对已学知识的拓展延伸。既有小学学过的知识(正数加正数)又有新知识(负数加负数,负数加正数等等)。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加法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人教版是按通过实例、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这样的思路讲解的,具体如下: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3m,记作-3m。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
5+(-3)=2”
对此我的看法是:
(1)问题中对“加”得出的有些不明确、不自然.。
(2)问题中把“运动方向”与“正负”参杂在了一起,使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把实例和讲解过程做了一些调整,实际证明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1.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1)关于加法的理解。关于什么是“加”学生应该是有笼统的概念的。我们不应该过于追究“加”的含义而使学习的难度增加,把重点应放在关键性词语“一共”上。即学生只要理解:“一共”即应用加法算式即可,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
(2)在实例中寻找探索加法的结果。
(3)通过寻求结果的过程有意识的探求规律,为以后“加法”法则的总结做准备。
2. 对于实例的改进的解释 在实例中课本用“左右运动”结合“正负”的含义做例子,此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们熟悉的“运动路程”问题,在寻求结果与规律时易于体现。但在正负数的理解及加法的含义上,课本中的实例利用过于复杂,把“东西方向”与“正负”含义掺杂在一起。如在课本中有:向右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5+(-3)=2。在对学生讲解时我们需要解释-3是如何得到的,如把“向左运动3米可以看做向东运动-3米”再进行计算,这样一方面对改动的原因急需理解,另一方面对怎样改动也需要理解,这常常使得学生难于理解反而把问题变得复杂而模糊不清,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应把重点和难点放在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和规律的总结上。由于以前对于有理数意义的学习,学生很容易理解“-3”米表示向左运动了3米,而+5米表示向右运动了5米。所以在讲课时我把实例中的“方向”去掉,变为 “一人运动了-3米 又运动了+5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这样学生对于“一共”易于理解为可用加法列成算式为5+(-3)=?
“运动了-3米,”即“向左运动3米,又运动了+5米”,即向右运动了5米,很容易理解。对图示也无任何影响,即最后向右运动了2米,,所以一共运动了+2米,其结果为+2米,也易于理解。
此外对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总结也应注意有理数加法“和”的确定分为两部分,一是“和”的符号。二是“和”的绝对值。在讲解实例时也应注意体现这两部分,以便和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相对应,避免结论出现的突然而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
3. 实例讲解过程 例如: 一人运动了-3米 ,又运动了5米 一共运动了多少米?
分析:求一共运动了多少米, 应用加法。
所以,可列成算式 (-3)+5)=?
结果为什么呢。这可以从图示上的出结果。运动了-3米,即向左运动了3米。运动了-5米,即向右运动了5米 图示如图
最后结果如图所示
在讲解时不应简单的直接得出+2 而根据图示和算式分两部分完成。
(1)终点在起点的右边,应为正,同时引导同学或暗示,为什么在起点的右边,即结果的位置和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有关,和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
(2)起点到终点的长度为5-3或|5|-|3|。同时在式子中体现为【-3】+5=+【|5|-|3|】=+2
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说明其他的各种情况,但是注意加法法则。“结果的符号随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这一结论不要在一个例子中就明确的指出,而应该逐步渗透水到渠成。
有理数加法是继有理数的意义之后又一新的章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有理数的加法是对已学知识的拓展延伸。既有小学学过的知识(正数加正数)又有新知识(负数加负数,负数加正数等等)。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加法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人教版是按通过实例、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这样的思路讲解的,具体如下: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3m,记作-3m。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
5+(-3)=2”
对此我的看法是:
(1)问题中对“加”得出的有些不明确、不自然.。
(2)问题中把“运动方向”与“正负”参杂在了一起,使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把实例和讲解过程做了一些调整,实际证明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1.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 (1)关于加法的理解。关于什么是“加”学生应该是有笼统的概念的。我们不应该过于追究“加”的含义而使学习的难度增加,把重点应放在关键性词语“一共”上。即学生只要理解:“一共”即应用加法算式即可,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
(2)在实例中寻找探索加法的结果。
(3)通过寻求结果的过程有意识的探求规律,为以后“加法”法则的总结做准备。
2. 对于实例的改进的解释 在实例中课本用“左右运动”结合“正负”的含义做例子,此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们熟悉的“运动路程”问题,在寻求结果与规律时易于体现。但在正负数的理解及加法的含义上,课本中的实例利用过于复杂,把“东西方向”与“正负”含义掺杂在一起。如在课本中有:向右运动5米,再向左运动3米,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5+(-3)=2。在对学生讲解时我们需要解释-3是如何得到的,如把“向左运动3米可以看做向东运动-3米”再进行计算,这样一方面对改动的原因急需理解,另一方面对怎样改动也需要理解,这常常使得学生难于理解反而把问题变得复杂而模糊不清,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应把重点和难点放在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和规律的总结上。由于以前对于有理数意义的学习,学生很容易理解“-3”米表示向左运动了3米,而+5米表示向右运动了5米。所以在讲课时我把实例中的“方向”去掉,变为 “一人运动了-3米 又运动了+5米,两次一共运动了多少米。”这样学生对于“一共”易于理解为可用加法列成算式为5+(-3)=?
“运动了-3米,”即“向左运动3米,又运动了+5米”,即向右运动了5米,很容易理解。对图示也无任何影响,即最后向右运动了2米,,所以一共运动了+2米,其结果为+2米,也易于理解。
此外对于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总结也应注意有理数加法“和”的确定分为两部分,一是“和”的符号。二是“和”的绝对值。在讲解实例时也应注意体现这两部分,以便和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相对应,避免结论出现的突然而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
3. 实例讲解过程 例如: 一人运动了-3米 ,又运动了5米 一共运动了多少米?
分析:求一共运动了多少米, 应用加法。
所以,可列成算式 (-3)+5)=?
结果为什么呢。这可以从图示上的出结果。运动了-3米,即向左运动了3米。运动了-5米,即向右运动了5米 图示如图
最后结果如图所示
在讲解时不应简单的直接得出+2 而根据图示和算式分两部分完成。
(1)终点在起点的右边,应为正,同时引导同学或暗示,为什么在起点的右边,即结果的位置和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有关,和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
(2)起点到终点的长度为5-3或|5|-|3|。同时在式子中体现为【-3】+5=+【|5|-|3|】=+2
用类似的方法可以说明其他的各种情况,但是注意加法法则。“结果的符号随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这一结论不要在一个例子中就明确的指出,而应该逐步渗透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