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牡丹 绿牡丹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牡丹、绿牡丹,这两个唱阳戏的女人,真的乖得像牡丹。
  庸城有两个阳戏班,一个在文庙,一个在武庙。庸城人喜欢看阳戏,庸城的戏精团防局长更是文庙武庙轮着看。红牡丹唱了一出《二度梅》,一下唱红了文庙那个阳戏班。后来,武庙的绿牡丹唱了一出《桃花装疯》,唱完,武庙的阳戏班也红了,绿牡丹却疯了。
  乱世,看戏的人散的散,跑的跑,阳戏班便也解散。庸城团防局长娶了红牡丹做四姨太。疯了的绿牡丹被南门口撑船的侯三二娶走,开始跟男人吃水上饭。
  这样,庸城两朵牡丹名花有主。红牡丹嫁了个别枪的,庸城人说,好命;绿牡丹嫁给一个撑船的,虽然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也算有了归宿。
  红牡丹成了官姨太,穿金戴银,打扮得愈发动人,加之团防局长宠幸,天天都像盛开的牡丹花。红牡丹天天唱曲儿,最爱唱那好听的《二度梅》。大夫人二姨太三姨太心生嫉妒,合起来想方设法算计红牡丹,便在这三个字上打主意。
  红牡丹太美了。红牡丹怀孕时,团防局长请来个最好的花匠,叫木桂。木桂专种牡丹花,木桂种出的牡丹花,那才叫牡丹花,花大,花娇,花好看。团防局长让红牡丹养胎之余在花园散心赏花。木桂第一眼看到红牡丹,眼珠子就转不动,盯着一旁的花,再挪不开半寸,他栽了多年牡丹花,从没见过比牡丹还好看的女人。
  木桂心里发誓要种出最好的牡丹,让红牡丹欣赏。一个花匠,三个牡丹花圃,分别种白牡丹、粉牡丹、红牡丹。不愧是花了高价请来的名花匠,三种颜色的牡丹盛开时,全府大大小小几十口人都欢天喜地跑出来赏花。小小庸城竟然能培育出牡丹,自然是不得了的事情。可团防局长府岂是一般人能进?团防局长家的牡丹花金贵,团防局长家的花匠性子也金贵,一直埋头干事不多说话。
  花匠木桂只有看到团防局长和红牡丹出来赏花时才说几句话,他说的话令红牡丹惊奇,什么大小二乔,魏紫赵粉姚黄,酒醉杨妃等,让红牡丹和团防局长听的一愣一愣对他望。红牡丹去花园的次数多了起来,她很惊奇世上除了红牡丹绿牡丹,竟然还有那么多好听名字的牡丹。
  红牡丹和木桂有了默契,她喜欢听木桂讲牡丹花,木桂喜欢边讲边笑眯眯地看着她。府里大大小小的人开始嘀咕了,这戏精怀了孩子还那么妖?怎么就那么妖?话传到团防局长耳朵里,或许是故意传的。那天,团防局长从木桂的包袱里搜出了一方绣着红牡丹的手帕,便在晚上叫人把木桂打个半死扔出了门。红牡丹吓得早产,接生婆说孩子没气了,得扔。没等红牡丹细看孩子,接生婆便抱着孩子抬腿走出屋子,不知去向。红牡丹好久不能起床,团防局长也再没去她屋里。之后,团防局长很快又娶了个五姨太,是西街许郎中的闺女,见人一脸笑。五姨太进府第二年,团防局长添了第一个公子。红牡丹变成了蔫牡丹,再没唱过《二度梅》。
  不久,庸城在一夜之间解放,团防局长早已带着五姨太和小公子逃走,丢下满府惊慌失措的大大小小。红牡丹提着只装了几件贴身衣物的小包袱,走出大门。她站在大门口,最后望了一眼门前两头曾经威严的石狮子,朝南门口河码头走去。
  澧水河很清,微波荡漾。一只船不急不缓地在河中间打着转,转眼从乌蓬船里窜出几个光屁股的小男孩,连着几声“扑通扑通”聲后,像几只鹭鸶,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这时,一个模样姣好的妇人端着择好的菜,走出船仓,她是绿牡丹。绿牡丹当年嫁给船老板后,疯病一下子好了,不仅人更美,且给船老板生了好几个崽。人家说她当年犯了花痴病,见红牡丹嫁了人,也想嫁人了。也有人说,瞧那绿牡丹凤眼飞盼的样子,怕是装疯也说不定,当年那出《桃花装疯》的金线吊葫芦,唱的可绝了。
  绿牡丹弯身勾头准备在船舷洗菜的时候,眼睛往河码头晃了一眼,就那么一晃,绿牡丹就看到了红牡丹。绿牡丹是怎么都不会忘记红牡丹的,绿牡丹可以连整个庸城的人都不认识,但会记住红牡丹,她看到了那茫然无助的身影,和那手里提着的一个小包袱。绿牡丹赶紧丢开菜钻进仓,踢了踢抽烟的船老板男人,让他赶快把船靠岸。
  红牡丹在南门口码头站了很久,她想过河,过河干啥,她也不知道。她只觉得河水好清好清啊,好美的澧水河。红牡丹痴痴望着河水,她并不知道她那纤细的身影已经像一根风都能吹走的芦苇。她的举动,吸引了河边很多人的目光,人们不敢出声,他们不知这女人究竟想做什么。他们又看见一条船飞快地驶到岸边,船上跳下个花样的女人,飞快地朝码头河坎跑去。当站在码头上的那个女人把手中的包裹轻轻抛向河面时,那个跑得毫无章法的女人在他们发出尖叫的同时,扑倒了那芦苇般将要飞向河水的身影。
  红牡丹被突如其来的扑倒吓晕了,更被围着她的人吓晕了,她定了定神,轻声吐出一句:“绿牡丹,我想看看清清的河水,你看,河水,好清好清……”绿牡丹紧紧抱住她,轻声地唱着:桃花红,桃花开,哪有花儿开不败……
  红牡丹终身未再嫁,把绿牡丹的一个儿子收在名下。庸城人都说,绿牡丹和红牡丹都曾是乱世里的苦命花,绿牡丹对红牡丹惺惺相惜,才把自己的一个儿子给她。
其他文献
心上人如天上那轮日,挂在众臣和百姓的心上,也挂在莲儿的心上,莲儿仰面望日,说不清多少爱慕和崇敬。日是君王,莲儿也是日的心上人,是君王的爱妃。  皎皎明月,桂花飘香。君王乘兴而来,莲儿迎驾,心中无限欢喜。君王牵着她的衣袖,说,陪朕赏赏月色吧。  秋枝凝露,花影零乱,转眼到了西塘,荷叶硕大茂绿,挺出朵朵莲蓬。莲儿突生一问,若将你我二人以此处景物作比,如何比?  王说,爱妃如何比?  莲儿说,并蒂二朵。
期刊
茶 缘  安老板喜欢喝茶,他有一把心爱的茶壶。这是一把颜色呈暗紫色,圆中带方的紫砂壶。  安老板是安兴茶庄的老板,方圆数百里都有他的定点茶场。安老板宅心仁厚,对茶农非常好,被称为安善人。  闲暇之余,安老板喜欢看书,那把心爱的茶壶不离左右。  安老板这把茶壶出自制壶奇人老简之手。  制作茶壶需要优质的紫砂,紫砂生泥形状很像块状岩石,矿土开采后须经数年露天堆放,风霜雨雪,待其风化,松散成小颗粒方可开
期刊
四下无人。  曹小站一躬身,泥鳅般穿过篱笆,钻进了茶树林。  茶树林是老毛的。  老毛是外乡人,几年前承包了一大片的荒山,种了一大片的红花茶。茶可不是喝的茶,茶树结茶籽,榨油好原料。老毛又开了一家榨油坊,深秋季节收籽榨油,漫山遍野弥漫着茶油的清香。  据说,那个城里来的四眼第一书记,找了老毛,于是老毛的茶樹林和榨油坊,便成了贫困户的就业基地。男女老少,很多人都在这儿给老毛打工。  曹小站虽然不是贫
期刊
1959年初春,深夜,金门,古宁头。  海上,大雾笼罩。一阵海风吹过,海对面大陆的灯光,若隐若现。  法官独自在沙滩上徘徊好久了。突然间,他的心脏一阵剧痛,踉跄了一下,好像下午刑场上的那颗子弹击中的是他一样。  坐在礁石上,“ 哗……”脑海里的卷宗,也隨着潮水打来。  十天前,他从台湾来到金门驻军的监狱,第一次见到了那个带着脚镣手铐的小个子士兵。他问:你知道吗,金门是一线战地,企图下海逃回大陆被抓
期刊
我已经记不清见了她多少次。  她是这座围龙屋最后一个住户。  第一次见她,我带着一批来自中原的客人,到这里寻访迁徙的脚步。在那个夏日炎炎的午后,阳光越过围龙屋顶的灰瓦,洒在天井的鹅卵石上,碎银一般,也洒在她发白的头发上,如一束光,吸引着我的眼球。她在天井边,坐在一张小椅子上,膝盖上放着一个圆形的簸箕,簸箕里装着豆子,全然不顾周围人来人往,也不看一眼站在她身边的我,要不是她手上还偶有细微的挪动,她和
期刊
很多很多年以后,他成了著名的画家。  这时,他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日子平淡舒缓,是自己一直向往的舒适。和从前没有什么不同,他依旧喜欢春天,喜欢荷花与燕子。曾经画过许多荷花与燕子的画,墨汁一点一点在宣纸上晕开成画,淡雅,高洁。  没有了往日的狂喜与焦灼,他的心境变得十分平和。直到一个女孩的出现,她抱着六根莲蓬,对着他浅笑盈盈,小小的梨涡盛满笑意。小手掰开莲子,一个一个取出来,递给他一小把:“莫老师,
期刊
我掉冰窟窿里了。  确切地说,是我的右脚踩进了冰窟窿里。冰水溜进鞋里,刺骨的寒冷向我袭来。  “英子,没事吧?”秀珍过来,伸手把我拽了出来。  “没事。”我打着哆嗦,稍微活动一下右脚,我感到冰水似乎并不满足于浸透我的鞋袜,还想要浸入我脚上的肉和骨头。  “你姑又该训你了吧?”回家路上,秀珍关切地问。  “唉,是啊!”我的忧虑再一次涌上心头。  不知何故,父亲执意将我送到奶家,和奶、后爷爷、姑一起生
期刊
儿时,我最愿去姜庄,到了那儿,姥娘会给我吃很多在我家吃不上的好东西。可娘不愿去。爹说,你娘和你姥娘不对事(当地话:不对脾气,有矛盾),去了光生气。说起姥娘,娘就一个字:憨!还说她要不是我亲娘,早跟她断道儿了!我小但知道“断道儿”,就是再也不上门的意思。  渐渐长大,才知道娘和姥娘的矛盾,是由于姥娘不肯去找政府理舅舅的事。她恨姥娘心太狠,早些年眼睜睁看着我舅舅惨死在自己跟前,现在又眼睁睁看着亲生女儿
期刊
春雾起得早,亥时刚到,好端端的一轮朗月突然潜形匿迹,天地间迷蒙蒙。雾重夜愈静,夜静好读书。王勃端坐桌前,手持书卷,聚精会神地读。  “子安。”声音本来就低而压抑,被重雾一包裹,几乎就听不见。王勃侧脸看一下窗外,以为是错觉,又转回书卷——放浪形骸于山水大半个春天,他不愿再荒废这静夜。  “子安,是我,我。”声音终于冲破浓雾,裹挟着焦急惶恐。  “杜兄!”王勃打开门。  “嘘——”杜少朋示意王勃噤声,
期刊
宋清早上起来,换上了那身只有在重大场合才穿的藏蓝色西服、白衬衣,感觉有点拘束,照镜子一瞧,确实与平日穿工作服判若两人,他笑了笑,走出家门。今天他要去领奖。  道路两边银杏树枝繁叶茂,喜鹊在枝头跳来跳去。宋清步履轻快,遇见熟人,他点头微笑先打招呼。这跟他从事的职业有关,每天迎来送往,街上熟悉的、不熟悉的、慕名而来的,大家光顾他的店,无疑是对他食品的认可。  那一年,企业改制,他下岗了。在工厂干了二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