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江西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为解决保护区目前存在的管理机构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科研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切实理顺管理机构、加大公益性工程投入、加快科研队伍建设、合理利用保护区资源、适度开发生态旅游的解决思路,以期促进保护区总体发展。
关键词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2-297-02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自然保护区归纳起来有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四大类型[1]。
江西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安福县南部,属于罗霄山脉东北段,居井冈山与武功山之间;1997年经安福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安福县铁丝岭县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安福铁丝岭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江西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区域低海拔地带性常绿阔叶林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是华东植物区系向华中、西南植物区系过渡的重要区域。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珍贵古老物种繁多,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1保护区现状
1.1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安福县南部,罗霄山脉北段,武功山脉东侧,东与寮塘乡株木江村交界,南至柘田水库,西连彭坊乡坳云村,北与严田镇青桥村、邵家村毗邻;地理位置:114°21′45″~114°26′23″E,27°15′43″~27°18′57″N。保护区面积2 046.86 hm2,其中核心区650.93 hm2,缓冲区348.99 hm2,实验区1 046.95 hm2。
1.2自然环境
1.2.1地形地貌。保护区呈东西北高,南向低的地势,地形复杂,区内中山广布,海拔多为600~1 000 m,溪流纵横,植被茂密;境内北向最高峰铁丝岭海拔1 084.9 m。
1.2.2气候特点。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其特点为:温暖多雨,热量充足、干湿明显、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9 ℃,1月最冷,平均气温6 ℃,7月最热,平均气温28.9 ℃,年平均积温6 490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657 h,无霜期282 d,年平均降雨量1 516.8 mm,年平均降雨日为166 d,全年少灾害性天气发生。
1.2.3土壤条件。保护区以山体母岩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千枚岩、炭质泥岩和少数的石灰石、紫色砂岩等风化而成的山地红壤、黄壤、黄棕壤为主,棕壤、灰棕壤次之;耕作土壤有黄泥土、红沙泥田、青沙泥、冷浆田、红沙壤和潮沙土等6种。土壤偏酸性,质地多为团粒结构,非常适宜林木生长。
1.2.4水文条件。保护区内地表水系发达,主要水系为柘田水库和柘田河水。柘田河水源于欧田村的东源、西源,流经西下、苎田、玉溪、峡陂、前溪,流入洲湖河。柘田水库库容量1 655万m3,水质良好,集雨面积74.6 km2。
1.3自然资源
1.3.1植被资源。保护区内现已知高等植物有220科,689属,1 374种,占江西省的27.63%。 其中苔藓植物49科、100属、153种,蕨类植物30科、54属、98种,裸子植物5科、5属、6种,被子植物117科、432属、1 117种。属Ⅰ级国家保护植物1种(南方红豆杉),Ⅱ级国家保护植物10种(香樟、中华结缕草、银鹊树、毛红椿、花榈木、红豆树、榉树、野大豆、喜树、榧树),兰科植物7种[3]。保护区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有较完整的森林植被类型,是许多优质材用树种的种质资源库。
1.3.2动物资源。保护区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已调查到的脊椎动物有328种,占江西省的32.14%,其中鱼类15种,两栖动物21种,爬行动物34种,鸟类116种,兽类4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云豹、豹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虎纹蛙、猕猴等33种[4]。已调查到的无脊椎动物1 159种,其中昆虫纲有17目133科989种,蛛形纲有5目22科149种,陆生贝类有21种及亚种(含3个未定种),分录属于4科13属。在无脊椎动物中金裳凤蝶、宽尾凤蝶、箭蝶、枯叶蛱蝶、双突多刺蚁、中华蜜蜂和丽叩甲都因其观赏价值或经济价值而列入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1.3.3景观资源。保护区内不仅有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而且拥有丰富独特的生态景观和旅游资源,流泉飞瀑、密林幽径,云山雾海、峰峦叠嶂,山高谷深、古木参天,山体的抬升和溪流切割,造成了众多的峡谷、跌水、瀑布。区内溪流纵横、河谷交错、水体景观丰富多彩,有较高欣赏价值的溪流5条,瀑布9处。柘田水库四面青山环抱,碧水幽深,四季不同景。漫山遍野的松、杉、竹、樟形成的森林景观宁静幽远,山水森林再加上多变的天气,又形成了美丽的气象景观如云山雾海、彩霞雨景等。
1.4社会状况
1.4.1机构设置。1997年安福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铁丝岭县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成立了铁丝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为正股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由林业局内部调整,下设2个保护站,管理站办公室与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合署办公。
1.4.2区划情况。保护区山权及林权全部属国有,绝大部分为国家生态公益林,涉及安福县坳上林场、谷源山林场、明月山林场[5]。
2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构不健全安福县铁丝岭县级自然保护区于1997年建立,1998年成立了铁丝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为正股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由林业局内部调整,管理站工作人员全部都是兼职;201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安福铁丝岭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按照《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保护区应升格为财政拨款的正科级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定编为20人,但目前机构升格和人员编制都未到位,还是原有的人员,导致对保护区的管理力度不大。 2.2资金投入不足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在原有县级保护区基础上进行规划建设的,根据2012年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投资估算,保护区改扩建和新建项目总投资为1 340.70万元,其中保护管理工程497.60万元、科研监测工程251.26万元、宣教工程77.00万元、生态旅游工程60.50万元、基础设施工程300.22万元、其他费用87.10万元、预备费67.00万元;按人员编制人数计算,事业费预算每年86.08万元。本着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非盈利性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盈利性项目以民间投资为主;由于保护区是以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目的的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因此,其基本建设属于公益事业,属保护性质的保护、科研、监测、宣教和基础设施等工程,主要由政府投资,属生态旅游工程,主要通过招商进行投资。但是,当前保护区的投入非常少,2014年上级项目投资只有20万元,保护区的管理费用和工程建设投入主要是依靠保护区林地所在单位的三个国有林场,且每年的投资与规划中估算的年投资相差很大;因此,保护区的各项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资金缺口大。
2.3科研人才匮乏科学研究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自然保护区选定、管理、建设、发展都离不开科研的支持,科研是保护区决策、计划、实施及开展各项具体工作的前提和依托,是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基础,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保护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江西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项目批复后,由于保护区管理机构还没有理顺,保护区工作人员仍是原安福县林业局内部调剂的兼职人员,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有从事保护区科研的工作人员,也是出于个人爱好,没有专业的科研人员,保护区内科研人才相当匮乏。
3发展思路
3.1切实理顺管理机构保护管理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铁丝岭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资源,保护铁丝岭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减少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破坏。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要理顺管理机构,安排专人保护和管理。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地理顺保护区内的各级保护管理机构,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合理配置人员。保护区管理机构要认真制定职能细则,各岗位要定岗定责,实行领导任期内目标责任制,各级机构层层签定责任状,层层抓落实。
3.2加大公益性工程投入保护区要通过主动出击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向当地政府争取本级财政资金支持、向其他组织机构争取公益性捐赠融资,多渠道多门路筹资,尽力加大公益性工程投入。要加大管理站、管护点、科研监测中心等保护管理工程投入,形成全方位、强有力的保护管理网络;加大气象、水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等科研监测工程投入,整体提升保护区科研监测水平;加大宣传教育中心、宣传牌匾、网站、培训基地等宣传教育工程投入,把保护区建成“大自然的天然教育中心”;加大管理局、管理站、管护点的办公设备、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投入,使保护区形成一个功能齐全、办公高效、后勤有保障的管理系统。
3.3加快科研队伍建设保护区科研队伍建设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尽力培养一批结构合理的科研骨干力量,不断提高保护区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保护区现有的人才队伍中有一定科研基础的人员,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参加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举办的有关保护区科研业务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土专家”。通过“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向大专院校引进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科研人才;另一方面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科研课题,引进科研基础雄厚的科研院所作为保护区技术支撑单位,并聘请相关专家作为保护区的技术支撑专家。通过完善科研设施,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切实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让科研人员稳定安心投身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事业。建立激励机制,将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与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对有重大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给予重奖,逐步提高保护区的整体科研水平。
3.4合理利用保护区资源根据《江西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保护区按照功能性差异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3个功能区。核心区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最好的地段,同时还是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因此,核心区要采取封闭式的绝对严格保护,除经批准的科学研究、生态监测等活动外,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确保其物种多样性,并逐步使其成为一个遗传基因库。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外围,是核心区的保护地带,该区可适当开展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及标本采集,但严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是保护区人为活动相对较频繁的区域,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合理开发活动。因此,在实验区要逐步打造科学研究基地、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野生动植物繁殖驯养基地、生态疗养基地和生态旅游区。
3.5适度开发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就是享受自然美,实现人地和谐。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欣赏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强调从传统旅游的“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转移到“自然景观”,以不破坏环境为特征的风景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要进行总体规划,从生态学角度对旅游环境容量、旅游设施设备和场所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等加以严格控制、适度开发;而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及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方式是自然保护区旅游持续不衰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根据保护区自然和景观资源的分布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充分利用柘田水库、源头水流及周边深山的自然风景,打造山水风光游览景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打造森林游览景区;充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打造野生动植物观赏景区和驯养野生动物狩猎区;充分利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肖克等指挥红军打游击时留下光辉的足迹,打造红色游览景区;充分利用当地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打造独具特色的“南乡吃新节”、“南乡表嫂茶”等民俗风情游览区。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A].1994.
[2] 南昌大学,江西省安福县林业局.江西铁丝岭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R].2012.
[3] 国家林业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Z].199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Z].1988.
[5] 南昌大学,江西铁丝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江西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3-2020年)[A].2012.
关键词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2-297-02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自然保护区归纳起来有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四大类型[1]。
江西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安福县南部,属于罗霄山脉东北段,居井冈山与武功山之间;1997年经安福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安福县铁丝岭县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安福铁丝岭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江西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区域低海拔地带性常绿阔叶林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是华东植物区系向华中、西南植物区系过渡的重要区域。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珍贵古老物种繁多,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1保护区现状
1.1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安福县南部,罗霄山脉北段,武功山脉东侧,东与寮塘乡株木江村交界,南至柘田水库,西连彭坊乡坳云村,北与严田镇青桥村、邵家村毗邻;地理位置:114°21′45″~114°26′23″E,27°15′43″~27°18′57″N。保护区面积2 046.86 hm2,其中核心区650.93 hm2,缓冲区348.99 hm2,实验区1 046.95 hm2。
1.2自然环境
1.2.1地形地貌。保护区呈东西北高,南向低的地势,地形复杂,区内中山广布,海拔多为600~1 000 m,溪流纵横,植被茂密;境内北向最高峰铁丝岭海拔1 084.9 m。
1.2.2气候特点。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其特点为:温暖多雨,热量充足、干湿明显、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9 ℃,1月最冷,平均气温6 ℃,7月最热,平均气温28.9 ℃,年平均积温6 490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657 h,无霜期282 d,年平均降雨量1 516.8 mm,年平均降雨日为166 d,全年少灾害性天气发生。
1.2.3土壤条件。保护区以山体母岩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千枚岩、炭质泥岩和少数的石灰石、紫色砂岩等风化而成的山地红壤、黄壤、黄棕壤为主,棕壤、灰棕壤次之;耕作土壤有黄泥土、红沙泥田、青沙泥、冷浆田、红沙壤和潮沙土等6种。土壤偏酸性,质地多为团粒结构,非常适宜林木生长。
1.2.4水文条件。保护区内地表水系发达,主要水系为柘田水库和柘田河水。柘田河水源于欧田村的东源、西源,流经西下、苎田、玉溪、峡陂、前溪,流入洲湖河。柘田水库库容量1 655万m3,水质良好,集雨面积74.6 km2。
1.3自然资源
1.3.1植被资源。保护区内现已知高等植物有220科,689属,1 374种,占江西省的27.63%。 其中苔藓植物49科、100属、153种,蕨类植物30科、54属、98种,裸子植物5科、5属、6种,被子植物117科、432属、1 117种。属Ⅰ级国家保护植物1种(南方红豆杉),Ⅱ级国家保护植物10种(香樟、中华结缕草、银鹊树、毛红椿、花榈木、红豆树、榉树、野大豆、喜树、榧树),兰科植物7种[3]。保护区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有较完整的森林植被类型,是许多优质材用树种的种质资源库。
1.3.2动物资源。保护区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已调查到的脊椎动物有328种,占江西省的32.14%,其中鱼类15种,两栖动物21种,爬行动物34种,鸟类116种,兽类4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云豹、豹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虎纹蛙、猕猴等33种[4]。已调查到的无脊椎动物1 159种,其中昆虫纲有17目133科989种,蛛形纲有5目22科149种,陆生贝类有21种及亚种(含3个未定种),分录属于4科13属。在无脊椎动物中金裳凤蝶、宽尾凤蝶、箭蝶、枯叶蛱蝶、双突多刺蚁、中华蜜蜂和丽叩甲都因其观赏价值或经济价值而列入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1.3.3景观资源。保护区内不仅有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而且拥有丰富独特的生态景观和旅游资源,流泉飞瀑、密林幽径,云山雾海、峰峦叠嶂,山高谷深、古木参天,山体的抬升和溪流切割,造成了众多的峡谷、跌水、瀑布。区内溪流纵横、河谷交错、水体景观丰富多彩,有较高欣赏价值的溪流5条,瀑布9处。柘田水库四面青山环抱,碧水幽深,四季不同景。漫山遍野的松、杉、竹、樟形成的森林景观宁静幽远,山水森林再加上多变的天气,又形成了美丽的气象景观如云山雾海、彩霞雨景等。
1.4社会状况
1.4.1机构设置。1997年安福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铁丝岭县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成立了铁丝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为正股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由林业局内部调整,下设2个保护站,管理站办公室与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合署办公。
1.4.2区划情况。保护区山权及林权全部属国有,绝大部分为国家生态公益林,涉及安福县坳上林场、谷源山林场、明月山林场[5]。
2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构不健全安福县铁丝岭县级自然保护区于1997年建立,1998年成立了铁丝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为正股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由林业局内部调整,管理站工作人员全部都是兼职;201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安福铁丝岭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按照《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保护区应升格为财政拨款的正科级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定编为20人,但目前机构升格和人员编制都未到位,还是原有的人员,导致对保护区的管理力度不大。 2.2资金投入不足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在原有县级保护区基础上进行规划建设的,根据2012年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投资估算,保护区改扩建和新建项目总投资为1 340.70万元,其中保护管理工程497.60万元、科研监测工程251.26万元、宣教工程77.00万元、生态旅游工程60.50万元、基础设施工程300.22万元、其他费用87.10万元、预备费67.00万元;按人员编制人数计算,事业费预算每年86.08万元。本着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非盈利性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盈利性项目以民间投资为主;由于保护区是以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目的的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因此,其基本建设属于公益事业,属保护性质的保护、科研、监测、宣教和基础设施等工程,主要由政府投资,属生态旅游工程,主要通过招商进行投资。但是,当前保护区的投入非常少,2014年上级项目投资只有20万元,保护区的管理费用和工程建设投入主要是依靠保护区林地所在单位的三个国有林场,且每年的投资与规划中估算的年投资相差很大;因此,保护区的各项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资金缺口大。
2.3科研人才匮乏科学研究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自然保护区选定、管理、建设、发展都离不开科研的支持,科研是保护区决策、计划、实施及开展各项具体工作的前提和依托,是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基础,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保护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江西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项目批复后,由于保护区管理机构还没有理顺,保护区工作人员仍是原安福县林业局内部调剂的兼职人员,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有从事保护区科研的工作人员,也是出于个人爱好,没有专业的科研人员,保护区内科研人才相当匮乏。
3发展思路
3.1切实理顺管理机构保护管理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铁丝岭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资源,保护铁丝岭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减少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破坏。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要理顺管理机构,安排专人保护和管理。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地理顺保护区内的各级保护管理机构,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合理配置人员。保护区管理机构要认真制定职能细则,各岗位要定岗定责,实行领导任期内目标责任制,各级机构层层签定责任状,层层抓落实。
3.2加大公益性工程投入保护区要通过主动出击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向当地政府争取本级财政资金支持、向其他组织机构争取公益性捐赠融资,多渠道多门路筹资,尽力加大公益性工程投入。要加大管理站、管护点、科研监测中心等保护管理工程投入,形成全方位、强有力的保护管理网络;加大气象、水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等科研监测工程投入,整体提升保护区科研监测水平;加大宣传教育中心、宣传牌匾、网站、培训基地等宣传教育工程投入,把保护区建成“大自然的天然教育中心”;加大管理局、管理站、管护点的办公设备、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投入,使保护区形成一个功能齐全、办公高效、后勤有保障的管理系统。
3.3加快科研队伍建设保护区科研队伍建设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尽力培养一批结构合理的科研骨干力量,不断提高保护区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保护区现有的人才队伍中有一定科研基础的人员,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参加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举办的有关保护区科研业务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土专家”。通过“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向大专院校引进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科研人才;另一方面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科研课题,引进科研基础雄厚的科研院所作为保护区技术支撑单位,并聘请相关专家作为保护区的技术支撑专家。通过完善科研设施,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切实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让科研人员稳定安心投身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事业。建立激励机制,将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与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对有重大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给予重奖,逐步提高保护区的整体科研水平。
3.4合理利用保护区资源根据《江西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保护区按照功能性差异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3个功能区。核心区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最好的地段,同时还是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因此,核心区要采取封闭式的绝对严格保护,除经批准的科学研究、生态监测等活动外,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确保其物种多样性,并逐步使其成为一个遗传基因库。缓冲区位于核心区外围,是核心区的保护地带,该区可适当开展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及标本采集,但严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是保护区人为活动相对较频繁的区域,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开展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合理开发活动。因此,在实验区要逐步打造科学研究基地、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野生动植物繁殖驯养基地、生态疗养基地和生态旅游区。
3.5适度开发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就是享受自然美,实现人地和谐。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欣赏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生态旅游强调从传统旅游的“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转移到“自然景观”,以不破坏环境为特征的风景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要进行总体规划,从生态学角度对旅游环境容量、旅游设施设备和场所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等加以严格控制、适度开发;而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及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方式是自然保护区旅游持续不衰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根据保护区自然和景观资源的分布因地制宜进行开发。充分利用柘田水库、源头水流及周边深山的自然风景,打造山水风光游览景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打造森林游览景区;充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打造野生动植物观赏景区和驯养野生动物狩猎区;充分利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肖克等指挥红军打游击时留下光辉的足迹,打造红色游览景区;充分利用当地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打造独具特色的“南乡吃新节”、“南乡表嫂茶”等民俗风情游览区。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A].1994.
[2] 南昌大学,江西省安福县林业局.江西铁丝岭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R].2012.
[3] 国家林业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Z].199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Z].1988.
[5] 南昌大学,江西铁丝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江西铁丝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3-2020年)[A].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