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一个让英国皇室颤抖的“潜入者”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11岁的梅根·马克尔成功地“撤销”了一支涉嫌性别歧视的洗洁精广告。她给当时美国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写信投诉,因为广告语是这样写的:“全美的女人都在和油腻的锅碗瓢盆斗争。”3个月后,商家把广告中的“女人”改为了“人们”。
   这个小小的举动得到了国家电视台的报道。电视里,11岁的梅根还是个满脸雀斑的小姑娘,羞涩但有主见,她说:“如果你在电视上或者其他地方看到让自己感觉被冒犯的东西,那么就给对的人写信,然后你就真的可以带来改变。”
   小学时代,梅根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和野心已经开始显现。长大以后,梅根更是积极地为各类社会议题发声。
   2017年底,梅根与哈里王子订婚。不出意料,梅根没能避免平民女孩嫁入皇室的叙事套路:一位十八线女演员的心机上位史。
   比起优雅得体、落落大方的“本土王妃”凯特,美国人梅根实在太“野”了。在皇室的官方活动上,梅根拒绝穿肉色丝袜,裸腿出席;在公公查尔斯王子的生日宴会上,梅根抱怨“太无聊”,才15分钟就想要开溜;2020年1月,她携哈里王子,宣布退出王室。
   她的媒体形象也极为矛盾。她关心政治,是社会活动家、女权主义者,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她骄傲地强调自己的非洲血统,说作为一个黑人,她更需要为种族不平等努力;另一方面,她被刻画成自私自利、谎话不断的机会主义者。
   就在上周,梅根掀起了一场舆论海啸。她在奥普拉的访谈中表示自己在皇室的生活抑郁,有自杀倾向,还提到了皇室的种族歧视问题。有评论称,这是“自1936年爱德华八世退位以来皇室最大的危机”。
   这个有着1/2非洲血统的美国女人,成为让英国皇室惴惴不安的“外来者”。
  
   梅根,英国王室的“潜入者”
   美国东海岸3月7日晚8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CBS)播出了梅根夫妇的访谈,创下1710万人收看的佳绩,仅次于NFL年度冠军赛“超级碗”。
   在奥普拉的采访中,梅根表示,在她怀孕期间,曾有王室成员担心她宝宝的肤色太黑。皇室的生活也一度让她抑郁、想要轻生。当奥普拉问她惹哭凯特一事之后,梅根称,事实正好相反,是凯特把她气哭了,“但凯特是个好人,所以我原谅了她”。
   节目播出时,英国正值深夜,但媒体无一例外地炸了锅——在民众醒来之前,他们连夜录制节目、印刷报纸,因为梅根和哈里的每一个回答,都是投给王室的重磅炸弹。
   而上一次直面媒体爆出皇室黑料的,还是戴安娜王妃。
   英国网民以“家丑不可外扬”指责夫妇俩不履行皇室义务、故意抹黑王室,“梅根卖惨”、“梅根演技”成了访谈关键词。
   但在很多美国人看来,访谈背后折射出的皇室危机才是不可原谅的。
   種族问题是当今美国最敏感的一根神经。梅根大概知道,“种族歧视”这个罪名,足以让她与皇室之间的新仇旧怨一笔勾销。
   美国网友、KOL纷纷对梅根的遭遇表示同情,其中就包括美国歌手碧昂丝及其母亲。在美国某综艺节目中,多位主播联名要求94岁的女王向梅根公开道歉。
   在推特上,“废除君主制”的话题爬上热搜。有不少网友评论君主制“滥用经费”且“未能彰显英国价值”。还有美国网友隔空喊话:“不敢相信你们还有君王,你们怎么会让那么过时的制度继续存在?”
   自1688年光荣革命后,历经300多年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在当下这个节点遭到了剧烈的炮轰,象征国家团结、维系民众情感的英国皇室被轮番痛批。
   3年前,这个来自美国的混血女演员带着非洲的血统嫁入皇室,打破皇室成员一脉相承的白人血统;1年前,梅根私自带着王子跑路,官宣前没有征求其他皇室成员的同意;如今,梅根的访谈让皇室陷入空前危机。
   更令英国民众气愤的是,在奥普拉访谈播出以后,白宫先白金汉宫一步发言,白宫新闻秘书表态:“任何人站出来谈论自己与心理健康之间的斗争、讲述自己的故事,都需要勇气。”
  
   皇室之前:一脚红地毯,一脚政界
   和王妃凯特不同的是,梅根从来没有梦想过当王妃——当然了,她是个美国人。
   1981年,梅根·马克尔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母亲是非裔美国人,结婚时是剧组化妆师,往上几代是黑人农奴。父亲是灯光师,拥有荷兰、爱尔兰血统,工作地点就在离家不远的好莱坞。
   梅根有一个大她17岁的同父异母的姐姐萨曼莎。梅根嫁入皇室后,她成为和梅根针锋相对的头号宿敌。
   即使在幼儿时期,梅根也从未被当做小公主对待。有一次,梅根把豌豆撒了一地,父亲要求梅根自己去捡。小梅根一边趴在地上捡,父亲反手就抓起了更多的豆子撒向女儿。
   梅根两岁时,父母离婚,她开始在父母两家轮流居住。似乎父母的分手没太困扰到她,显然她有更值得关心的事:维权。
   在传记《梅根:好莱坞公主》一书中,作者安德鲁·莫顿写道,梅根喜欢在课堂上和老师讨论种族问题,当她听说班里的一个同学担心哥哥要去海湾战争服役以后,梅根就带着同学们在学校门口举行“反战示威”。这一切被当地一家电视台记录了下来。那一年,她10岁。
   次年,她“迫使”保洁公司撤销性别歧视的广告,这一举动让她成了学校里的小明星。
   中学时代,她从未掩饰过脸上的雀斑。大牙缝和微胖身材,不妨碍她与生俱来的自信。
   13岁,她开始在酸奶店打工赚零花钱;15岁,她在当地一家收容所做志愿者;她帮班上的同学对付校园恶霸。她的高中老师说:“梅根是我职业生涯里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从女子高中毕业后,梅根进入西北大学学习,主修国际关系和戏剧表演(双学位),成为家族里第一位大学生。    一踏进大学校园,梅根就开始筹划她进军演艺界的计划,她从门槛最低的音乐MV开始试镜。很快,她在著名的女权主义歌手多莉·艾莫丝的MV中获得了两秒钟的镜头。
   但这两秒钟和她的演员梦相差甚远。
   同时,童年时期萌芽的政治抱负也从未熄灭。大四那年,梅根托外交官叔叔的关系,获得了去美国驻阿根廷大使馆的实习机会。
   毕业后,梅根或许意识到自己可以像前辈安吉丽娜·朱莉或者简·方达那样,先从影视行业获得关注,再投身公共事业,推进社会议题。
   但演艺事业推进缓慢。直到30岁,她才凭借美剧《金装律师》小范围走红。
   她说,自己的肤色不够黑所以演不了黑人角色,她的肤色也不够白,所以也演不了白人角色。演艺圈四处碰壁的经历,时刻提醒着她自己的种族身份。
   因为演戏不能带给她稳定收入,梅根就做了一连串奇奇怪怪的兼职:在文具店教人图书装订、礼物包装;凭借一手漂亮的草书,开启结婚请帖、生日卡片的代写业务;在游戏节目里充当花瓶模特;还做过生活方式博主,参与过服装设计。
   “我从来不想当优雅吃午餐的淑女,而是要当一个挽起袖子工作的女人。”梅根在博客里写道。这些经历也让梅根成为皇室成员里第一个靠自己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相比之下,凯特在嫁入皇室之前一心一意地“待嫁”,她唯一一份工作是皇室帮她安排的采购助理。
   作为一个王妃,梅根太过政治化了。在部分中国网友看来,梅根是不讨喜的“白左”。
   在和王子约会前,梅根就经常为公共议题发声。
   2014年,梅根担任了世界青年领袖峰会的顾问,并在都柏林年度峰会上就性别平等和现代奴隶制发表演讲;
   同年,她公开支持艾玛·沃森“他为她”的社会活动,鼓励男性加入原本被认为仅与女性相关的平权运动;
   2015年,梅根在聯合国妇女大会上发表演说,呼吁促进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平等参与权;
   2016年,梅根成为加拿大世界展望会的全球大使,前往卢旺达参加清洁饮水运动,并走访印度为女童改善卫生条件。
   她为《时代》撰写文章,呼吁消除“月经羞耻”,并在《纽约时报》上讲述自己的流产经历。但是不少舆论批评她,“炒作自己的流产隐私”、“作秀”。
   在不少人的解读中,梅根参与的社会活动都包裹着一个名利动机——她只是想要成名罢了。
  
   带王子逃离皇室
   梅根似乎对自己的王妃身份并不在乎。
   她不太谈论自己和王子的爱情故事,她更常说的,是自己的种族、事业和社会议题。“现在应该更多关注职场玻璃天花板,而不是水晶鞋了。”
   在奥普拉的访谈节目中,梅根表示,在与哈里交往之初,她从来没有查过王子的背景。但这话十分可疑,因为把哈里介绍给梅根的人,是哈里的密友。
   梅根积攒人脉许久。在多伦多,梅根注册了顶级俱乐部Soho House的会员,在这里,她认识了诸多社会名流,从设计师到富商,和梅根交往的人都来自上流阶级。日后,这成为梅根家人指控她“趋炎附势”的证据之一。
   在遇到梅根之前,哈里王子很难跟好男人形象搭边。他泡夜店、开裸体派对,学生时代吸食大麻、恶作剧老师、被请家长,最后因为成绩不好放弃上大学。
   但哈里和梅根有一个共同之处:不循规蹈矩、向往自由生活。
   因为童年丧母,哈里一直生活在母亲戴安娜的阴影下。2017年,哈里认识梅根不久,便在采访中表示:“我不是王子,我只是哈里。”此前在军营服役的10年,是他逃离皇室最好的选择。哈里说:“我能够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交往,我感觉我是其中的一员。”
   这正是母亲戴安娜曾经的教育理念——让两个孩子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戴安娜悄悄地带威廉、哈里去麦当劳,严重违背了皇室的健康饮食规则;她带孩子们去游乐园,坐水上过山车,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淋成落汤鸡;她还带孩子们去街头的救济所,派他们给流浪汉送咖啡面包,让他们了解城堡之外的贫苦生活。
   但这样的生活在戴安娜车祸之后戛然而止。温莎城堡的大门成了一堵翻不出去的高墙。
   直到遇见梅根。
   哈里形容梅根是“最像戴安娜的女人”,她可能是他逃离城堡的那架梯子。在他们交往初期,梅根便大谈自己喜欢情色小说,还在邮件里引用:“我一定是一条美人鱼。我不害怕深渊,却万分恐惧肤浅的生活。”
   当媒体指责梅根洗脑哈里的时候,哈里从来都不遗余力地为妻子辩护。
   梅根不拘小节,几乎改写了皇室成员上百年的礼仪规则。她拒绝在潮湿的夏天穿肉色丝袜,直接光腿出席皇室活动;她自己关上车门,无心等待侍从为她服务;她在街头给10岁的女孩签名——皇室明令禁止这种做法。
   大龄离异女、黑人血统、原生家庭不和谐……这些标签和皇室好儿媳的身份相悖,但却成了带动皇室“革命”、让皇室更加开放包容的潜在力量。
   但不能改写的是,作为王室成员,她不被允许发表政治演讲,而皇室的任务,始终是创造向心力和凝聚力。
  
   机会主义者还是未来女性领导人?
   在舆论中,梅根是投机主义者、说谎者、无情无义的女人。这部分要归结于英国的小报文化。
   英国的八卦小报让名人们不堪其扰,但总能成功地引导大众情绪。20多年前,在戴安娜车祸前,英国狗仔还对她穷追不舍。
   但小报之外,梅根最多的指控来自于她的原生家庭——同父异母的姐姐萨曼莎和父亲托马斯。
   2018年底,梅根在斐济的南太平洋大学发表演讲。她深情款款地讲到资助女童上学的重要性,她说:“通过奖学金、项目资助,还有勤工俭学,我才能够交学费、上大学。但毫无疑问,这是值得的。”    很快,她的这番话被姐姐萨曼莎揭穿: “是父亲给她付的大学学费。这太荒谬了。”
   事实上,姐姐在梅根的每一次争议后都“补了刀”。姐姐声称,梅根只是把王室当作跳板,她所遇到的那些“达官贵人”只是她的垫脚石。她还爆料,梅根具有人格自恋障碍和妄想症,她之所以和父亲、姐姐断绝关系,就是怕他们向她借钱。
   父亲也在节目中喊话梅根:“为什么嫁入王室后,你就彻底失联了?”
   在奥普拉访谈播出之后,父亲明确表示不认为英国王室有种族歧视。但也是他在此前不止一次嘲讽英国王室的腐朽:“这是一个荒谬的家庭,他们将下跪作为一种礼仪。”他担心自己的女儿需要经常下跪。
   在哈里公开了与梅根的恋情后,父亲与狗仔合作,摆拍了一组以偷拍为名的生活照,并赚得了10万英镑。梅根结婚前,父亲又陆续公开女儿的隐私,甚至不惜把与女儿的私人信件发布。
   网友积极吃瓜:“多么戏剧性的一家子”、“有其父必有其子”。但很快,又将他俩对梅根的指控照单全收。
   姐姐是个过气失意的女演员,父亲破产、蓬头垢面,他们的“失败者”形象似乎足以证明梅根的无情无义。但近年来,梅根却与母亲关系紧密。母亲一直以女强人形象示人,和父亲离婚后,母亲通过自学获得了社会工作的学位,还成了一名瑜伽老师。
   皇室的一些成员也对她颇有微词,说她“咄咄逼人”。她凌晨5点就给皇室工作人员发邮件,身边的护卫接二连三地辞职。
   然而,在质疑和谩骂声中,总有不少名人愿意为她站台。《金装律师》的制片人就曾说,“梅根是一个坚韧的女人,心地善良”,如果在深夜发一封邮件就被指控为可怕的怪胎,那么“我早已经下地狱50次了”。
   从皇室逃离出来的梅根,未来会做什么?
   无论是红地毯,还是政界,梅根都可能获得话语权。显然,她不满足于当一个皇室明星,她不想作为英方的“吉祥物”去出席外交活動,也不想以皇室成员的名义去例行慈善。
   她更想要的,是实权。
   去年6月,作家科林·坎贝尔在专栏里写道:“苏塞克斯公爵夫人对政治很有野心,我听说有一天她会竞选总统。”就在3月14日,英国《每日邮报》称一名与华盛顿关系密切的工党高级官员爆料,梅根想利用奥普拉采访的风波来开启政治生涯,当下,她正在与美国民主党高层建立联系、成立竞选团队。
   不能否认的是,梅根是一个绝好的演说家,她口才出众,演讲极富煽动性。而且梅根懂得利用时机,内心强大,面对一路暴跌的风评她仍能紧锣密鼓地筹备自己的计划。
   无论如何,比起小报期待的“她与凯特的宫斗大戏”,梅根的野心显然不在于此。未来,梅根怕是要让他们失望了。
  
  
  
  
其他文献
炎炎夏日,何以消暑呢?今人大多就想找个空调房里待着,城市的夏天好像显得格外的燥热,这倒经常让我怀念起小时候在乡下,用绳子吊一个竹篮,往沁凉的井水里一浸,篮子里放一个滚圆透熟的西瓜。在井边的两棵桃树上系一吊床,迷迷糊糊睡上半晌,醒来从井水提溜起吊篮,那滋味,可是真真凉透心,凉到了今天。当然,这都是穷人的消夏方式,富贵的人儿恐怕都不屑于“消夏”这一说,一言不合就飞去地球另一半享受反季节的温度。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字,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中国魅力 吴汉强  外国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中国
1   生在乱世,对羊献容来说,幸也不幸。   她是地位显赫的世家之女,外祖父孙旗是大将军,父亲羊玄之官拜尚书郎。幸运的是生在这样的家世,不管外界的战事如何纷扰,硝烟如何浓烈,都不能阻碍她成长为一名娟好的女子。   她生得雪肌花貌,玉骨含香,刚到豆蔻之年,就已有无数官家公子倾慕向往。   虽说古代女子婚姻不能自主,但像她这样的家世背景,所配之人必然也是世家公子。此时的羊献容眼里有光,心中有
“扑通——扑通——”我紧闭着双眼,听着自己孤独的心跳,仿佛回到了八个月前破壳而出的那天。  “咔嚓”,随着清脆的蛋壳破裂声,我竭尽全力地将小小的喙和头部拱出蛋壳。周围一片寂静,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只有头上的一条棉被。一只雏鸽就这样来到了世间。之后发生了什么,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接下来的生活就是邋遢的主人、坚固的笼子、喧嚣的街道、一撮小米、一掬清水。也许我该庆幸自己的好运,我找到了好人家,不必在
古有不愁雨之大头,今有不怕理之大头。后者集众恶之,汝定疑,且听吾一一道之。  古人日:“貌即人心也。”此人身小头圆,头若球,口若悬河。且言论从不合时宜,唾沫遍溅。常惹阿雅执策临之。  此人同其貌,大头皆空也,日灌水其中。莽撞行事,如劣爆竹,一點即燃,脑中水皆沸,数千重瞬移,众人叫苦不迭,哀声连连。  然非最甚也,此人喜袭异性,不尊敬女子,常课下撞击弱女子,速甚箭,待女子飞出数米外,此人仍张口大笑不
翻开以前写的文章,每次阅读心中都会波澜起伏,那是属于我自己的文字和记忆。就像雨,无论结局是喜悦还是哀伤,阅读之后,回忆写作时的心情,似雨过天晴,总会令人会心一笑。  ——陈雨  新生代感言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自古以来,描写雨的诗句数不胜数,写景写意,雨最入诗,也最入情。  翻开以前写的文章,每次阅读心中都会波澜起伏,那是属于我自己的文字和记忆。就像雨,无论结局是喜悦还是
偏见是如何产生的?据英国《自然·神經科学》发表的一项脑科学研究发现,内侧前额叶皮质后部(pMFC)会促进人类产生确认偏误。具体而言,对于那些不会让自己更加相信已有观念的意见,内侧前额叶皮质后部就不那么敏感。   人类倾向于忽视那些会破坏过去的选择与判断的信息。从政治到科学和教育,这种确认偏误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种信念形成特征背后的机制一直鲜为人知。   鉴于此,英国伦敦大学城市学院研究人员安
1.实验   有个实验,说有100个男的和100个女的,分别都是1到100分,分数在头顶,你可以看到别人的分数,但不能看到自己的分数,大家都不能说话,男女两两组合,两个人分数加起来是多少,就能拿到多少钱。   一开始,场面非常混乱,到后来结束时候,发现每个人找的另一半基本跟自己分数对等。   道理很简单,大家一开始都往那些个100分,99分跑,人家不傻,这么多人过来,大概都能推测出自己是几分
无论是建造一个类似行星的空间站,还是完整地复制一颗行星,都远远超出了目前的人类科技水平。至少在有生之年,我们都不太可能见证这样的壮举。不过,将现有行星地球化倒是一个更可行的选择。如今,似乎每个人都想进入太空,有些人甚至想在太空中建立国家。另一方面,世界正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威胁,如气候变化、人口过剩和潜在的流行病等。为了应对这些威胁,准备一个后备计划总是好的。显而易见的一个计划便是进入太空,在远离地
霸王条款  答題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