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本科院校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方针的实施,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民汉教育的参差不齐教育水平,教学计划的配置的不合理等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转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定位等方面联合发力。探究出課程体系整体优化的途径,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家、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 改革
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传统课程,所以对其研究的成果颇丰。但对于处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时期的教学问题研究者却关注较少。由于近年来新疆各高校课程计划的调整,公共课程越来越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课时压缩了三分之一,转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后课时比重还会大力压缩一半左右。而课程内容的框架、学科体系还必须完整。中国古代文学的无功利性与培养目标的功利性如何解决,[1]教材的选用还没有针对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成才需要调整到位。课堂授课内容划分不清,文学史与作品选的讲授比重、课时安排没有考虑课程体系的整体安排。现代化的技术引进滞后,以及学生生源的差异性等原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亟待优化。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教学内容
从课程内容的内部设置来说,文学史与作品选的讲授比重问题,虽然有了初步的认识,确定了以作品选学习为重,兼顾文学史的梳理。但是文学史的研修还没有真正做到勾玄辑要,组织成课程的框架与理论体系。学生对作品选学习的个体感知比较零散化,没有建立和整个课程体系的联系,还没有明确的针对学生专业要求的一定量的原典的学习、阅读与理解,后续的《文学概论》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极其困难,以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理论知识就成为短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也还没有建立有机的联系,没有打通课程之间的必然知识照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整体教学内容还不协调。
(二)关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是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随着民族学生的数量在昌吉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超过了45%,学生的汉语水平差异很大,有汉语水平很高的汉族学生,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较差。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基本分成三类,一类是从小接受汉语教育汉语水平较好的学生,一类是从初中才开始接受汉语教学的学生,还有一些学生从高中才开始接受汉语教育,并且其中有一些学生学习的古代文学作品是翻译为母语后的间接学习。这种生源的汉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分化严重,导致了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还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需要探索改进。
(三)关于考核评估的改革
古代文学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三种: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主要是简便。但缺少灵活性和创新性,最重要的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也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考核评估的内容还没有以考核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为主,适当考核基础知识记忆能力。形式上还比较单一。在考核评估的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上还需要改进。
(四)关于培养模式的改革
过去,昌吉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明晰,是追求学术性还是应用性并没有严格区分。在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对培养模式的探究成效很明显,但是,对面临转型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院校来说,是借鉴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还是一些以网络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甚至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从培养目标到过程直至方式都还需要摸索。培养模式如何摆正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怎么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区分和定位,还要立足本校实际,立足人才培养实际,研究设定符合自己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重要意义
(一)从培养目标来说:“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习近平语),教育的目的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造就为社会接纳的人才,服务社会。作为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只有确定目标才能完成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大多是90后,在网络遍布的背景下成长,喜欢上网,但大部分时间是听歌、打游戏、聊天,挤占他们了部分业余时间。中学时代为了升学,应试教育使他们所学到的古代文学知识受到肢解,变得枯燥,缺乏审美情趣。审美趣味倾向于喜欢当下一些时尚的、实用的、消闲的快餐知识。有一点古代文学积累又来自于影视、影像作品,没有读过原典作品。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古代文学学习到底有什么用表示过怀疑。整体来说,学生在古代文学知识储备、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呈现滑坡趋势。定向生比重增大,民考汉学生与汉语母语学生混合编班的出现等新情况的出现,都逼使我们研讨如何扭转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如何成为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三)从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古代文学教学面临教师师资兼顾专业教学课程多,年龄断层,骨干教师面临退休,年轻教师面临科研水平学历层次提高的压力,教学任务繁重的困难局面,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精力条件下,获得最优的效果,就需要整合课程体系,凸显个性和优势。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夯实基础,立足提高,抓好课程内容的改革
通过研究,探索古代文学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教学标准与基本规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根据定向师范生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两类学生的特点,分别确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作品的阅读篇目。定向师范生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制定的中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中学教材的选文为依据,划定基本掌握的文学篇目,从基本的字、词、句、篇入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结合基本篇目开展“三字两话(画)技能训练。力求与中学语文教学无缝对接,使学生练就师范教学的能力。而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确定学习篇目,提高其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篇目的选定要立足夯实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贯穿文学史的研修,接近传统文化重塑的实质[2]。提高学习的学术探讨能力。中国古代文学还要与其他课程建立有机联系,不能只拘泥于古代文学学习,要和古代汉语课程、现代汉语课程、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现当代文学融会贯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古代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体系知识理论,又能锻炼学科技能,便于其学科素质的提高。 (二)优化课堂,改进学习,促进教学手段的有效实施
1.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师讲授模式,,而代之以体现现代先进教学理念的师生互动,视、听、说结合的立体化课堂教学模式。既要培养学生的智力,也要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调动。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把文本与读图,影视、欣赏结合,为学生提供人物、意境想象的依托,创设情景,调动情绪,拓展学生对作品理解的空间。
2.课时压缩是好事,它需要教师研究解决传统教育的弊病,在效率上做文章。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移动APP、mooc、微信等学生喜欢接受的教育模式开展教学尝试,尤其是混合式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节约时间,打破沉闷的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调研发现,学生还是喜欢古代文学学习的,他们大多数学生性格活泼,喜欢展示自己,喜欢直观、新颖、易懂的新教学方式,只要精心设计好互动环节就很容易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民汉混合编班学习,由于学生的差异也会有接受知识程度的巨大差异,其关键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手段只有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课堂讨论、文学小品表演、诗词朗诵、学生讲读活动、自学成果展示、文学作品创作、实践课程的实验[3]等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同时开展课外的学习拓展活动,例如成立各类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完成知识的牵引和触类旁通,最大化的提高教学水平,都不失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促进教学手段的有效实施,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客观上就会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培养合格学生的教学水平。
(三)建立灵活的,激发学生兴趣、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估模式。
考核评估的目的是衡量出学生真正的学业水平,传统的评价方式,只着重学生的出勤、书面作业和期末的考试成绩,考核方式比较简单,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并且不能动态地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成绩。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动态考核评价方法。一是以传统的考核评估方法为主要依据,规定其占成绩总值的合理比例。二是增加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参与、训练、以及创新活动的成绩。把需要学生课下学习的内容划出成绩的所占比重,在诸如兴趣小组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取得的成绩作为参考值记入总成绩。对有突出表现的同学给予奖励学分,比如在各级比赛中获得奖励的、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获批项目的、在创作作品获得社会认可的等同学,课程成绩都应有所体现。
(四)立足学生实际,立足地方实际,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昌吉学院是一所依托于师范教育发展而来的本科院校,也是昌吉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随着新疆以及昌吉州地方经济的发展,民族学生的大量升学,重要的是国家普通高校的战略转型,昌吉学院也适时提出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深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毕业成为各领域骨干的学生遍布新疆城乡。新时期,一方面要把准地方人才需求的脉搏,另一方面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化改革。既要借鉴职业教育已经取得的教育经验,又要提高办学层次,要在国家认同和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出理论上过硬,技能上娴熟的合格畢业生。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培养体系来说,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文学的发展脉络,文学史发展理论,又能够熟练解读、体悟各个时期节点上的原典篇目的精髓,并且能够在听说读写技能上得到足够的锻炼。要立足学生的实际,考虑到民汉学生的特点,分层次想办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吻合,培养人才有深度,但是也要培养出合格的有德性有温度有质量的学生。
在应用型人才教育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立足学生、学院、地方经济的实际,整合各项资源,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联合发力,以达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这个过程是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只有在对教育的学生付出耐心、爱心、精心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加以实现,以趋达到培养道德上完善,理论上掌握,技能上娴熟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真瑜.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点滴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42-43
[2]曹栓姐.人文学科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与出路——以古代文学为例[J].中巢湖学院学报.2014,(5):138-139
[3]孙永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语文建设2014(1):7-8
(作者介绍:青荣,昌吉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教学及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 改革
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传统课程,所以对其研究的成果颇丰。但对于处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时期的教学问题研究者却关注较少。由于近年来新疆各高校课程计划的调整,公共课程越来越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课时压缩了三分之一,转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后课时比重还会大力压缩一半左右。而课程内容的框架、学科体系还必须完整。中国古代文学的无功利性与培养目标的功利性如何解决,[1]教材的选用还没有针对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成才需要调整到位。课堂授课内容划分不清,文学史与作品选的讲授比重、课时安排没有考虑课程体系的整体安排。现代化的技术引进滞后,以及学生生源的差异性等原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亟待优化。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教学内容
从课程内容的内部设置来说,文学史与作品选的讲授比重问题,虽然有了初步的认识,确定了以作品选学习为重,兼顾文学史的梳理。但是文学史的研修还没有真正做到勾玄辑要,组织成课程的框架与理论体系。学生对作品选学习的个体感知比较零散化,没有建立和整个课程体系的联系,还没有明确的针对学生专业要求的一定量的原典的学习、阅读与理解,后续的《文学概论》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极其困难,以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理论知识就成为短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也还没有建立有机的联系,没有打通课程之间的必然知识照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整体教学内容还不协调。
(二)关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是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随着民族学生的数量在昌吉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超过了45%,学生的汉语水平差异很大,有汉语水平很高的汉族学生,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较差。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基本分成三类,一类是从小接受汉语教育汉语水平较好的学生,一类是从初中才开始接受汉语教学的学生,还有一些学生从高中才开始接受汉语教育,并且其中有一些学生学习的古代文学作品是翻译为母语后的间接学习。这种生源的汉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分化严重,导致了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还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需要探索改进。
(三)关于考核评估的改革
古代文学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三种: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主要是简便。但缺少灵活性和创新性,最重要的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也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考核评估的内容还没有以考核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为主,适当考核基础知识记忆能力。形式上还比较单一。在考核评估的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上还需要改进。
(四)关于培养模式的改革
过去,昌吉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明晰,是追求学术性还是应用性并没有严格区分。在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对培养模式的探究成效很明显,但是,对面临转型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院校来说,是借鉴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还是一些以网络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甚至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从培养目标到过程直至方式都还需要摸索。培养模式如何摆正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怎么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区分和定位,还要立足本校实际,立足人才培养实际,研究设定符合自己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重要意义
(一)从培养目标来说:“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习近平语),教育的目的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造就为社会接纳的人才,服务社会。作为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只有确定目标才能完成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大多是90后,在网络遍布的背景下成长,喜欢上网,但大部分时间是听歌、打游戏、聊天,挤占他们了部分业余时间。中学时代为了升学,应试教育使他们所学到的古代文学知识受到肢解,变得枯燥,缺乏审美情趣。审美趣味倾向于喜欢当下一些时尚的、实用的、消闲的快餐知识。有一点古代文学积累又来自于影视、影像作品,没有读过原典作品。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古代文学学习到底有什么用表示过怀疑。整体来说,学生在古代文学知识储备、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呈现滑坡趋势。定向生比重增大,民考汉学生与汉语母语学生混合编班的出现等新情况的出现,都逼使我们研讨如何扭转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如何成为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三)从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古代文学教学面临教师师资兼顾专业教学课程多,年龄断层,骨干教师面临退休,年轻教师面临科研水平学历层次提高的压力,教学任务繁重的困难局面,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精力条件下,获得最优的效果,就需要整合课程体系,凸显个性和优势。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夯实基础,立足提高,抓好课程内容的改革
通过研究,探索古代文学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教学标准与基本规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根据定向师范生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两类学生的特点,分别确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作品的阅读篇目。定向师范生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制定的中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中学教材的选文为依据,划定基本掌握的文学篇目,从基本的字、词、句、篇入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结合基本篇目开展“三字两话(画)技能训练。力求与中学语文教学无缝对接,使学生练就师范教学的能力。而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确定学习篇目,提高其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篇目的选定要立足夯实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贯穿文学史的研修,接近传统文化重塑的实质[2]。提高学习的学术探讨能力。中国古代文学还要与其他课程建立有机联系,不能只拘泥于古代文学学习,要和古代汉语课程、现代汉语课程、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现当代文学融会贯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古代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体系知识理论,又能锻炼学科技能,便于其学科素质的提高。 (二)优化课堂,改进学习,促进教学手段的有效实施
1.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师讲授模式,,而代之以体现现代先进教学理念的师生互动,视、听、说结合的立体化课堂教学模式。既要培养学生的智力,也要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调动。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把文本与读图,影视、欣赏结合,为学生提供人物、意境想象的依托,创设情景,调动情绪,拓展学生对作品理解的空间。
2.课时压缩是好事,它需要教师研究解决传统教育的弊病,在效率上做文章。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移动APP、mooc、微信等学生喜欢接受的教育模式开展教学尝试,尤其是混合式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节约时间,打破沉闷的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调研发现,学生还是喜欢古代文学学习的,他们大多数学生性格活泼,喜欢展示自己,喜欢直观、新颖、易懂的新教学方式,只要精心设计好互动环节就很容易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民汉混合编班学习,由于学生的差异也会有接受知识程度的巨大差异,其关键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手段只有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课堂讨论、文学小品表演、诗词朗诵、学生讲读活动、自学成果展示、文学作品创作、实践课程的实验[3]等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同时开展课外的学习拓展活动,例如成立各类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完成知识的牵引和触类旁通,最大化的提高教学水平,都不失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促进教学手段的有效实施,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客观上就会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培养合格学生的教学水平。
(三)建立灵活的,激发学生兴趣、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估模式。
考核评估的目的是衡量出学生真正的学业水平,传统的评价方式,只着重学生的出勤、书面作业和期末的考试成绩,考核方式比较简单,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并且不能动态地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成绩。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动态考核评价方法。一是以传统的考核评估方法为主要依据,规定其占成绩总值的合理比例。二是增加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参与、训练、以及创新活动的成绩。把需要学生课下学习的内容划出成绩的所占比重,在诸如兴趣小组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取得的成绩作为参考值记入总成绩。对有突出表现的同学给予奖励学分,比如在各级比赛中获得奖励的、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获批项目的、在创作作品获得社会认可的等同学,课程成绩都应有所体现。
(四)立足学生实际,立足地方实际,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昌吉学院是一所依托于师范教育发展而来的本科院校,也是昌吉州唯一一所本科院校。随着新疆以及昌吉州地方经济的发展,民族学生的大量升学,重要的是国家普通高校的战略转型,昌吉学院也适时提出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深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毕业成为各领域骨干的学生遍布新疆城乡。新时期,一方面要把准地方人才需求的脉搏,另一方面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深化改革。既要借鉴职业教育已经取得的教育经验,又要提高办学层次,要在国家认同和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培养出理论上过硬,技能上娴熟的合格畢业生。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培养体系来说,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文学的发展脉络,文学史发展理论,又能够熟练解读、体悟各个时期节点上的原典篇目的精髓,并且能够在听说读写技能上得到足够的锻炼。要立足学生的实际,考虑到民汉学生的特点,分层次想办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吻合,培养人才有深度,但是也要培养出合格的有德性有温度有质量的学生。
在应用型人才教育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立足学生、学院、地方经济的实际,整合各项资源,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联合发力,以达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这个过程是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只有在对教育的学生付出耐心、爱心、精心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加以实现,以趋达到培养道德上完善,理论上掌握,技能上娴熟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真瑜.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点滴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42-43
[2]曹栓姐.人文学科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与出路——以古代文学为例[J].中巢湖学院学报.2014,(5):138-139
[3]孙永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语文建设2014(1):7-8
(作者介绍:青荣,昌吉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教学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