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一词逐渐被教育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文言文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所占比例很大,对学生文学素养、创造性思维和情感感受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文言文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并结合课文详细阐释了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实践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语言构建;核心素养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之于语文及文言的解释,即是指塑造学生灵活构建和运用语言、积极思考和解读语言、客观辨证地鉴赏语言、深刻贴切地体会和感悟语言的能力。[1]在日常文言教学中,从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到更深层次的思维转变亦是实现这四个能力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语文老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开创学生积极发言的实践空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对文言文字的欣赏、思考和运用中,从而构建学生的语言系统,奠定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例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
(一)讲解字理,探索文言文词语构建原理
文言文词句结构严谨,语义晦涩难懂,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等文言知识。理解和学会文言句式是文言核心素养的基石搭建过程,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必然是需要记忆和积累的,从而逐渐形成文言语感,不然语言的构建也就无从谈起了。而记忆和积累的科学方法之一便是讲解字理,例如《六国论》中“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中的“既”是会意字,从旡从皀,它表示人坐在装满食物的簋旁,但此时是转过身状态,表示用餐结束了。[2]在为学生解释字意的同时可书写“既”的字源板书,此时再去释义原文中的“既”表示“已经”就更好理解,而且印象深刻一些了。在进行此类字句的积累时,应该以文章为依托,并结合语境来分析。例如对于文言“以”字,可选择《岳阳楼记》和《苏武传》两篇文章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武字子卿,少以父任”中“以”字的不同含义来对比记忆,从而使学生体会文言文中“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构词模式。
(二)借象悟情,鉴赏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文言文从古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文章句型规整考究,而且词义言简意赅,在文学领域可以说是美丽与智慧并存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文言教学中,和学生一起赏析文言文的语言美和内容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百益而无一害。例如《滕王阁序》一文中,王勃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描绘滕王阁动静结合、远近相融的动人美景,又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将自己的悲凉之情融于壮丽的景象之中。整齐的对偶、明快的笔力倏然间便构画了一幅浑然天成的九月秋景图。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引领学生发现其词句语言的飘逸超脱之美,体会作者选用“孤鹜”、“惊寒”这两个词语背后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学生在品鉴文言之美,提升文学鉴赏力的同时,能够懂得如何进行语言的构建。
(三)多元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和创造力发展
词语的掌握和积累以及语言系统的构建可以说是学生文言核心素养的基石,而思维和创造力的提升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体现。语文学科虽然要侧重学生的文学素养、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但文言文中的逻辑思维同样是学习的重点,发展思维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正如那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实际教学中,可创建适当的提问环节,通过师生讨论来梳理文章脉络,剖析文章主旨。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其故事背景较为复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那么在教学时可以针对文中的词句提出“前文中提到晋文公与秦穆公一起攻击郑国,后文中所说的晋惠公是谁?”、“晋文公与晋惠公是什么关系?”、“晋文公缘何会说自己成为国君是秦穆公帮助的结果?”、“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答应了去见秦穆公?”这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查找答案,并和同桌探讨分析。然后通过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的互评以及老师的引导评价和必要的知识补充,与学生共同理清答案。此时,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故事脉络已经了解,对于其中的不解之处,可以为其提供春秋五霸的相关纸质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纵横对比,深度剖析古人文化现象
文言文学习的最终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拓展文化视野,形成民族文化自觉。[3]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诚挚的理想情怀,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挖掘文本之下的情感或典故,从而汲取古人的处世智慧。例如,对《陈情表》中出现29次之多的“臣”字,可对其进行审读,“臣”字即是甲骨文字形的演变,密集地运用“臣”字会让晋武帝在阅读之时感受到对方“俯首称臣、屈从听命”的意向,增强了自己的忠信形象。其次不同语境中的“臣”又有不同之功效。“臣侍湯药,不曾废离”说出了他与病入膏肓的祖母相依为命的无奈和苦衷,而“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中的“臣”表达了自己的衷心,也减轻了晋武帝对他的猜疑。纵观全文,每一个“臣”字都有其不可估量的深意,最终使晋武帝同意了他的“陈情”。在引导学生进行细究文本之时,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探究古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发掘古人智慧的光辉。又如《逍遥游》一文,剖析庄子亦实亦虚、亦幻亦真的笔墨刻画及其浓厚浪漫色彩背后的人生哲学,同样会激发学生对庄子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结束语
对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任务进行深刻探究,以课文内容为依托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十分重要。而在教学中更需要对文言文这一重难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确切的实施。在课堂上,同样需要师生的积极互动来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智慧美,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文言、思考文言和探讨文言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文言。
参考文献
[1]王群.高中文言文教学浅议[J].华人时刊·校长版,2019(1):70-71.
[2]王爱丽.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2020(1):35-36.
[3]赵文平.高中文言文教学应遵循三点原则[J].语文天地,2020(1):33-34.
关键词:文言文;语言构建;核心素养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之于语文及文言的解释,即是指塑造学生灵活构建和运用语言、积极思考和解读语言、客观辨证地鉴赏语言、深刻贴切地体会和感悟语言的能力。[1]在日常文言教学中,从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到更深层次的思维转变亦是实现这四个能力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语文老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开创学生积极发言的实践空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对文言文字的欣赏、思考和运用中,从而构建学生的语言系统,奠定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例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
(一)讲解字理,探索文言文词语构建原理
文言文词句结构严谨,语义晦涩难懂,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等文言知识。理解和学会文言句式是文言核心素养的基石搭建过程,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必然是需要记忆和积累的,从而逐渐形成文言语感,不然语言的构建也就无从谈起了。而记忆和积累的科学方法之一便是讲解字理,例如《六国论》中“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中的“既”是会意字,从旡从皀,它表示人坐在装满食物的簋旁,但此时是转过身状态,表示用餐结束了。[2]在为学生解释字意的同时可书写“既”的字源板书,此时再去释义原文中的“既”表示“已经”就更好理解,而且印象深刻一些了。在进行此类字句的积累时,应该以文章为依托,并结合语境来分析。例如对于文言“以”字,可选择《岳阳楼记》和《苏武传》两篇文章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武字子卿,少以父任”中“以”字的不同含义来对比记忆,从而使学生体会文言文中“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构词模式。
(二)借象悟情,鉴赏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文言文从古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文章句型规整考究,而且词义言简意赅,在文学领域可以说是美丽与智慧并存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文言教学中,和学生一起赏析文言文的语言美和内容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百益而无一害。例如《滕王阁序》一文中,王勃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描绘滕王阁动静结合、远近相融的动人美景,又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将自己的悲凉之情融于壮丽的景象之中。整齐的对偶、明快的笔力倏然间便构画了一幅浑然天成的九月秋景图。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引领学生发现其词句语言的飘逸超脱之美,体会作者选用“孤鹜”、“惊寒”这两个词语背后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学生在品鉴文言之美,提升文学鉴赏力的同时,能够懂得如何进行语言的构建。
(三)多元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和创造力发展
词语的掌握和积累以及语言系统的构建可以说是学生文言核心素养的基石,而思维和创造力的提升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体现。语文学科虽然要侧重学生的文学素养、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但文言文中的逻辑思维同样是学习的重点,发展思维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正如那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实际教学中,可创建适当的提问环节,通过师生讨论来梳理文章脉络,剖析文章主旨。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其故事背景较为复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那么在教学时可以针对文中的词句提出“前文中提到晋文公与秦穆公一起攻击郑国,后文中所说的晋惠公是谁?”、“晋文公与晋惠公是什么关系?”、“晋文公缘何会说自己成为国君是秦穆公帮助的结果?”、“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答应了去见秦穆公?”这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查找答案,并和同桌探讨分析。然后通过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的互评以及老师的引导评价和必要的知识补充,与学生共同理清答案。此时,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故事脉络已经了解,对于其中的不解之处,可以为其提供春秋五霸的相关纸质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纵横对比,深度剖析古人文化现象
文言文学习的最终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拓展文化视野,形成民族文化自觉。[3]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诚挚的理想情怀,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挖掘文本之下的情感或典故,从而汲取古人的处世智慧。例如,对《陈情表》中出现29次之多的“臣”字,可对其进行审读,“臣”字即是甲骨文字形的演变,密集地运用“臣”字会让晋武帝在阅读之时感受到对方“俯首称臣、屈从听命”的意向,增强了自己的忠信形象。其次不同语境中的“臣”又有不同之功效。“臣侍湯药,不曾废离”说出了他与病入膏肓的祖母相依为命的无奈和苦衷,而“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中的“臣”表达了自己的衷心,也减轻了晋武帝对他的猜疑。纵观全文,每一个“臣”字都有其不可估量的深意,最终使晋武帝同意了他的“陈情”。在引导学生进行细究文本之时,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探究古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发掘古人智慧的光辉。又如《逍遥游》一文,剖析庄子亦实亦虚、亦幻亦真的笔墨刻画及其浓厚浪漫色彩背后的人生哲学,同样会激发学生对庄子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结束语
对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任务进行深刻探究,以课文内容为依托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十分重要。而在教学中更需要对文言文这一重难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确切的实施。在课堂上,同样需要师生的积极互动来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智慧美,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文言、思考文言和探讨文言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文言。
参考文献
[1]王群.高中文言文教学浅议[J].华人时刊·校长版,2019(1):70-71.
[2]王爱丽.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2020(1):35-36.
[3]赵文平.高中文言文教学应遵循三点原则[J].语文天地,2020(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