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后”里的诗意栖居:
《瓦尔登湖》到《空谷幽兰》
1854年8月,梭罗出版了一本“寂寞”的书:《瓦尔登湖》。书中记载他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寂寞”生活,湖边山林砍材建屋,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
梭罗不认为他在隐居,而是找到了工业革命初期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模式。
近年来,轰轰烈烈的“小城镇改造”、“农民上楼”运动在中国三十几个省市进行,大量的农户住进楼房,改变了耕种劳作的传统生活方式。千年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变,城乡一体的生活方式是否更合理?——“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梭罗这么解释工业文明。
梭罗的“寻找落后”其实早不是首例。中国人自古把田园归隐当做最好的生活方式,从谢灵运的好山乐水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落后”是一种诗意、是一种精神价值追求,也是更符合生命本源的朴素、自然。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书中置身农事的乐趣、最简单化的饮食方式、对自身生命深度的测量引人深思。
正如美国被称为“山之王国中的约翰”的约翰·缪尔所说“进入宇宙的畅途需经过旷野”。环境保护基金会主席帕特里克·F·努南先生说得好:“人类重建心灵需要自然”,“我们时不时需要一服谦卑剂”。
后城市现代化的生存逻辑:民国乡村运动与当代居住文明
梭罗的体验型田园生活是“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之价值”,而发现土地道德的利奥波德则是“寻求人类与土地的正当关系”。
人终究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民国之前,最合理的归宿是村庄,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终极即是人恶生命本质在自然中。沈从文、鲁迅、梁实秋等文人大量的故乡文字总能穿越时代。
近些年,城市环境质量变差,“原生态旅游”、“乡村度假”成为最热门关键词。从乌镇、周庄、西塘到张贤亮的“出卖荒凉”到去“长寿之乡”巴马“饿死疾病”……富裕的都市人越来越神往甚至“迷信”落后的力量。巴马的街道上到处是效仿当地农户素食吃窝头、劳动爬行的癌症患者——“落后”反而带来旅游,带来收益。
当代生活,农人的居住环境必然需要改善,但生活原貌是否该彻底颠覆?农民需要更现代化的抽水马桶,更高的经济收益,是否就代表付出环境和彻底打乱传统生活秩序的代价?农村、农人究竟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最合理的生活方式成为最大的命题。
1931到1937年间,学者梁漱溟主持的“乡村建设运动”邹平实验最具影响。梁漱溟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农村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伦理本位,职业分立。
我们时代,我们寻找“落后”并非寻找“贫穷”,我们寻找的只是一种价值归宿、居住文明,更合理的居住、生存方式,人和自然的义利。寻找“落后”最直白的解释不过是城市从现代化到后现代的必然进程,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醒来吧,森林》作者约翰·巴勒斯曾总结,田园也只是一个人自造的自然,是觉悟者的精神领地。
我们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农人也几乎彻底脱离了靠地维生的窘境,住进楼房、生活现代化,然而越来越多的环境、食品、心灵等问题却映照出,脱离自然、画地为牢的所谓文明,已经分崩离析。寻找“落后”其实不过寻找一种告老还乡的精神理想,这“乡”关何处?梭罗给过最好的答案:宇宙法则的简朴、人生终极意义的感悟、一场精神新生的革命。
《瓦尔登湖》到《空谷幽兰》
1854年8月,梭罗出版了一本“寂寞”的书:《瓦尔登湖》。书中记载他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寂寞”生活,湖边山林砍材建屋,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
梭罗不认为他在隐居,而是找到了工业革命初期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模式。
近年来,轰轰烈烈的“小城镇改造”、“农民上楼”运动在中国三十几个省市进行,大量的农户住进楼房,改变了耕种劳作的传统生活方式。千年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变,城乡一体的生活方式是否更合理?——“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梭罗这么解释工业文明。
梭罗的“寻找落后”其实早不是首例。中国人自古把田园归隐当做最好的生活方式,从谢灵运的好山乐水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落后”是一种诗意、是一种精神价值追求,也是更符合生命本源的朴素、自然。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书中置身农事的乐趣、最简单化的饮食方式、对自身生命深度的测量引人深思。
正如美国被称为“山之王国中的约翰”的约翰·缪尔所说“进入宇宙的畅途需经过旷野”。环境保护基金会主席帕特里克·F·努南先生说得好:“人类重建心灵需要自然”,“我们时不时需要一服谦卑剂”。
后城市现代化的生存逻辑:民国乡村运动与当代居住文明
梭罗的体验型田园生活是“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之价值”,而发现土地道德的利奥波德则是“寻求人类与土地的正当关系”。
人终究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民国之前,最合理的归宿是村庄,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终极即是人恶生命本质在自然中。沈从文、鲁迅、梁实秋等文人大量的故乡文字总能穿越时代。
近些年,城市环境质量变差,“原生态旅游”、“乡村度假”成为最热门关键词。从乌镇、周庄、西塘到张贤亮的“出卖荒凉”到去“长寿之乡”巴马“饿死疾病”……富裕的都市人越来越神往甚至“迷信”落后的力量。巴马的街道上到处是效仿当地农户素食吃窝头、劳动爬行的癌症患者——“落后”反而带来旅游,带来收益。
当代生活,农人的居住环境必然需要改善,但生活原貌是否该彻底颠覆?农民需要更现代化的抽水马桶,更高的经济收益,是否就代表付出环境和彻底打乱传统生活秩序的代价?农村、农人究竟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最合理的生活方式成为最大的命题。
1931到1937年间,学者梁漱溟主持的“乡村建设运动”邹平实验最具影响。梁漱溟认为,中国较一般的社会,农村其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伦理本位,职业分立。
我们时代,我们寻找“落后”并非寻找“贫穷”,我们寻找的只是一种价值归宿、居住文明,更合理的居住、生存方式,人和自然的义利。寻找“落后”最直白的解释不过是城市从现代化到后现代的必然进程,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醒来吧,森林》作者约翰·巴勒斯曾总结,田园也只是一个人自造的自然,是觉悟者的精神领地。
我们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农人也几乎彻底脱离了靠地维生的窘境,住进楼房、生活现代化,然而越来越多的环境、食品、心灵等问题却映照出,脱离自然、画地为牢的所谓文明,已经分崩离析。寻找“落后”其实不过寻找一种告老还乡的精神理想,这“乡”关何处?梭罗给过最好的答案:宇宙法则的简朴、人生终极意义的感悟、一场精神新生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