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北伐时期,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特别是在其任职北大校长期间,他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对学校进行改革。蔡元培在北大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博采众议,容纳新潮,开改革之先河,导高校管理之新路。
办学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当时的北京大学充满封建官僚习气,他们入学的目的是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有多大的兴趣,再加上教师不热心学问,品行不俭,这些都被社会所菲薄。基于此,他立志改变这种腐朽堕落的校风。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他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此后,每年在开学的时候都要重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此办学宗旨既是蔡元培思想里根深蒂固的大学之理想状态,也是他针对现实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思想。套用如今的说法,“发展导向”与“问题导向”兼而有之。一方面,蔡元培受德国大学精神影响,始终强调科学研究为大学基本职能,这一思想早在其任教育总长时就己成熟。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学理的地方,所以要偏文和理这两个学科,而法、商、医、农、工属于术,高等专门学校才是治术的。此可谓“发展导向”。另一方面,北京大学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功利色彩太浓,学术氛围寡淡,常被指“腐败”。“腐败”体现在师生两个方面:就学生而言,许多学生都来自于贵族官僚或豪门家庭,对研究学问没有多大的兴趣,就教师而言,教师不热心学问,品行不检,这些都被社会所菲薄。如此这般的一个北京大学,改革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很多朋友听说蔡元培要去北京大学就任,都劝他不要去,怕他整顿不了,反而损害自己的声誉。但蔡元培决心要做一番改革,“腐败的总要有人去整顿,不妨试一试”。此可谓“问题导向”。“发展导向”拉动,“问题导向”推动,致使蔡元培提出当时的北京大学要“研究高深学问”。
在蔡元培的倡导之下,一心为学,成就学问家的精神基因被有效植入北大师生的心田。反观,当今的许多大学生可以说与北大当年的学生如出一辙,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因此,虽然时隔多年,但是现今大学生学习目标的不端正,不为学问本身而只为文凭与工作的现状值得大学管理者重视。
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最注意的是文科,认为文科的任务是用新思想代替旧思想。当时的北大既有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新派人物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也有在政治上落后保守,但在学术上有造诣的旧派人物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当时,新旧学派共处一校,各讲其学,形成新旧学派对峙、争鸣的形势。理科方面,由国内第一个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物理学家夏元藻任学长,后又陆续聘请了李四光、翁文颧、王仁辅及外籍教师葛利普等任教。蔡元培聘请教授不受年龄和学历的约束,当时朱家骥26岁,胡适28岁,最年轻的是梁漱溟,只有24岁且没有大学学历,也被请到北大讲印度哲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仅是包容不同的学术,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包容了女生,正式生之外包容了旁听生,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彻底改造了当年腐朽的北大。杜威曾说过:“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于我们今天办好大学仍有所启示。第一,学术自由。大学的根本特性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学术。可以说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是大学生命的真谛。第二,大师办学。梅贻琦校长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因为一方面教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智慧,另一方面大学的精神修养全有赖于教授的精神。所以师资是大学的第一要素,大学应多方引进人才,并且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第三,鲜明的办学理念。每个大学校长应该有一个符合现代大学办学规律、促进大学发展的明确的办学理念。
管理方法——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当年即组织了评议会,从大学每五名教授中选举一人,校长为当然评议长。组织评议会为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凡学校重大事务都必须经过评议会审核通过。设立各门教授会,分管各学门的教务,由各门教授会主任组成全校统一教务处。并相互推选教务长一人,统一领导全校的教务工作。此外,还组织行政会议,作为全校最高的行政机构和执行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评议会议决的事项,下设各种委员会分管各类事务。
蔡元培认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将北京大学工科停办,商科改为商业学,并入法科;同时扩充文、理两科的专业门类,加强两科建设。突出文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是蔡元培“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观点的延伸。
蔡元培认为,传统的文、理分科做法不适应近代科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文科的哲学,必根植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于是,北大于1919年废除科,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设立14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蔡元培还仿效美国的做法,改年级制为选科制。选科制与必修科目选修科目结合、学科制、学分制相关。学科制是一种不同于学年制的成绩考核制度,其特点是学生的升降以一门一门学科为单位,不影响其他学科。学分制是一种不同于学年制的教學管理制度。学分是学校计算授课时数的单位。一般以每学期每周上课一课时为一学分。修完规定学分,可提前毕业。
1922年,蔡元培在北大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会上回顾改革历程时指出:“为沟通文理科及采用教授制起见,将学长制取消,设各系教授会,主持各系的事务。最近又由各系主任组织分组会议,凡此种种设施,都是谋以专门学者为本校主体,使不至因校长一人之更迭而摇动全校。”可见,以教授为学校核心事务的决策主体是蔡元培的治校理想之一。
参考文献
[1]田正平,潘文鸯.教育史研究中的“神话”现象——以蔡元培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个案的考察[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04):76-82.
[2]严蔚刚.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综合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01):1-6.
[3]裴红英.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及其启示[J].兰台世界,2016(21):110-112.
[4]王锦锦.蔡元培“教授治校”思想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
[5]陈岑.蔡元培的北大学风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4.
[6]殷修林.蔡元培大学教学制度改革探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05):174-177.
[7]陈瑞.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文教资料,2013(25):88-89.
[8]蔡磊砢.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教授治校”制度:困境与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2007(02):90-96.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办学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当时的北京大学充满封建官僚习气,他们入学的目的是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有多大的兴趣,再加上教师不热心学问,品行不俭,这些都被社会所菲薄。基于此,他立志改变这种腐朽堕落的校风。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他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此后,每年在开学的时候都要重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此办学宗旨既是蔡元培思想里根深蒂固的大学之理想状态,也是他针对现实矛盾和问题而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思想。套用如今的说法,“发展导向”与“问题导向”兼而有之。一方面,蔡元培受德国大学精神影响,始终强调科学研究为大学基本职能,这一思想早在其任教育总长时就己成熟。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学理的地方,所以要偏文和理这两个学科,而法、商、医、农、工属于术,高等专门学校才是治术的。此可谓“发展导向”。另一方面,北京大学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功利色彩太浓,学术氛围寡淡,常被指“腐败”。“腐败”体现在师生两个方面:就学生而言,许多学生都来自于贵族官僚或豪门家庭,对研究学问没有多大的兴趣,就教师而言,教师不热心学问,品行不检,这些都被社会所菲薄。如此这般的一个北京大学,改革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很多朋友听说蔡元培要去北京大学就任,都劝他不要去,怕他整顿不了,反而损害自己的声誉。但蔡元培决心要做一番改革,“腐败的总要有人去整顿,不妨试一试”。此可谓“问题导向”。“发展导向”拉动,“问题导向”推动,致使蔡元培提出当时的北京大学要“研究高深学问”。
在蔡元培的倡导之下,一心为学,成就学问家的精神基因被有效植入北大师生的心田。反观,当今的许多大学生可以说与北大当年的学生如出一辙,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因此,虽然时隔多年,但是现今大学生学习目标的不端正,不为学问本身而只为文凭与工作的现状值得大学管理者重视。
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最注意的是文科,认为文科的任务是用新思想代替旧思想。当时的北大既有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新派人物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钱玄同等,也有在政治上落后保守,但在学术上有造诣的旧派人物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当时,新旧学派共处一校,各讲其学,形成新旧学派对峙、争鸣的形势。理科方面,由国内第一个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物理学家夏元藻任学长,后又陆续聘请了李四光、翁文颧、王仁辅及外籍教师葛利普等任教。蔡元培聘请教授不受年龄和学历的约束,当时朱家骥26岁,胡适28岁,最年轻的是梁漱溟,只有24岁且没有大学学历,也被请到北大讲印度哲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仅是包容不同的学术,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包容了女生,正式生之外包容了旁听生,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彻底改造了当年腐朽的北大。杜威曾说过:“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于我们今天办好大学仍有所启示。第一,学术自由。大学的根本特性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学术。可以说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是大学生命的真谛。第二,大师办学。梅贻琦校长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因为一方面教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智慧,另一方面大学的精神修养全有赖于教授的精神。所以师资是大学的第一要素,大学应多方引进人才,并且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第三,鲜明的办学理念。每个大学校长应该有一个符合现代大学办学规律、促进大学发展的明确的办学理念。
管理方法——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当年即组织了评议会,从大学每五名教授中选举一人,校长为当然评议长。组织评议会为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凡学校重大事务都必须经过评议会审核通过。设立各门教授会,分管各学门的教务,由各门教授会主任组成全校统一教务处。并相互推选教务长一人,统一领导全校的教务工作。此外,还组织行政会议,作为全校最高的行政机构和执行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评议会议决的事项,下设各种委员会分管各类事务。
蔡元培认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将北京大学工科停办,商科改为商业学,并入法科;同时扩充文、理两科的专业门类,加强两科建设。突出文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是蔡元培“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观点的延伸。
蔡元培认为,传统的文、理分科做法不适应近代科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文科的哲学,必根植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于是,北大于1919年废除科,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设立14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蔡元培还仿效美国的做法,改年级制为选科制。选科制与必修科目选修科目结合、学科制、学分制相关。学科制是一种不同于学年制的成绩考核制度,其特点是学生的升降以一门一门学科为单位,不影响其他学科。学分制是一种不同于学年制的教學管理制度。学分是学校计算授课时数的单位。一般以每学期每周上课一课时为一学分。修完规定学分,可提前毕业。
1922年,蔡元培在北大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会上回顾改革历程时指出:“为沟通文理科及采用教授制起见,将学长制取消,设各系教授会,主持各系的事务。最近又由各系主任组织分组会议,凡此种种设施,都是谋以专门学者为本校主体,使不至因校长一人之更迭而摇动全校。”可见,以教授为学校核心事务的决策主体是蔡元培的治校理想之一。
参考文献
[1]田正平,潘文鸯.教育史研究中的“神话”现象——以蔡元培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个案的考察[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04):76-82.
[2]严蔚刚.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综合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01):1-6.
[3]裴红英.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及其启示[J].兰台世界,2016(21):110-112.
[4]王锦锦.蔡元培“教授治校”思想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
[5]陈岑.蔡元培的北大学风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4.
[6]殷修林.蔡元培大学教学制度改革探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05):174-177.
[7]陈瑞.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文教资料,2013(25):88-89.
[8]蔡磊砢.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教授治校”制度:困境与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2007(02):90-96.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