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自然湿地土壤碳密度及其开垦为农田后的变化

来源 :湿地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detia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05年分别采集了安徽沿江4个淡水湖泊的自然湿地及其周边围垦农田的代表性土壤剖面样品,测定了总有机碳含量,讨论了天然淡水湿地有机碳密度与深度分布特征及其开垦为农田后的变化。结果显示,湿地表层(0~30cm)和全剖面(0~100cm)中的碳密度分别为42.5~57.4t/hm2和81.5~91.6t/hm2;而农田则分别为22.4~48.4t/hm2和41.4~76.5t/hm2。湿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表层和全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且有机碳含量的变异性增大。表明湿地开垦为农田后,其碳库失去稳定性。但是,开垦的旱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显著低于开垦的稻田,故湿地开垦为旱地更不利于湿地碳库保护。因而,将湿地垦殖为水田是相对较有利于湿地碳库保护的人为土地利用方式。湿地开垦的碳库损失可能是土壤的大气CO2源效应的主要途径。
其他文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充分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作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维护可保障小型农田水利效益的发挥,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务实
<正> 世界正进入信息时代,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浪潮,正推动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战略性产业。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注
<正>一、问题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在世界各地被掀起,我国也在世纪之交卷入了这股浪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基础教育是科
会议
“在哪里”、“这里、那里”和“这个、那个”——G.库赖的“城镇景观简编》”阅读城镇”是这十几年来流行在西方城镇设计业界的一句时髦话,来自德里达(Jacques Deruida)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