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现状与应对策略分析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ham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新生入学后普遍会面临环境认同、生活自理、时间管理、目标重建、学业挑战、经济问题、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适应问题,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大学新生产生心理不适的原因包括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应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阶段。高校需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特点,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促进大学新生顺利度过心理适应期。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應对策略
  Abstract: Freshmen generally face adaptation issu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identification, self-care, time management, goal reconstruction, academic challenges, economic issu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y are prone to all kind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the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discomfort include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meeting the needs of belonging and love, and establishing self-identity. Freshmen need to actively learn methods o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coping with stress. Universitie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eshmen, reform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so that promote freshmen to smoothly pass the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period.
  Keywords: freshme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coping strategies
  心理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的反应,使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自身发展和环境变化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1]。从高中步入大学,大学新生将会面临许多的变化,包括居住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心理环境等,面对新的变化,大学新生需要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应对方法来适应大学生活,否则会引发适应障碍。研究发现,新生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在学习、人际、职业目标、独立生活、资源利用等方面产生心理不适的学生,会产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强迫、躯体化等症状[2],在高校实践工作中也发现表现出心理危机的学生大多是低年级心理适应不良的学生。当前国内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受到了高校心理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将综述国内关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描述当前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现状,分析大学新生心理不适的原因,并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层面为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新生心理适应现状
  (一)新生面临的心理适应任务
  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压力事件,这次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新生要经历新的生活、面临新的期待和需要,研究表明在入学初期新生主要面临的适应任务包括:环境认同、目标缺失、时间管理、学业挑战、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3-5]。
  1. 环境认同:新生入学前都对大学抱有美丽的期待,会理想化大学环境和生活,入学后理想化会被打破,需要面对现实。入学后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学校的饭菜是否可口、校园周边生活是否便利、宿舍的空间是否足够大、当地的文化与自己的文化背景是否匹配、语言交流是否有障碍等。
  2. 目标缺失:“考大学”是每位新生在入学前的目标,但是到了大学后做什么,很多同学并不明确,大学是“象牙塔”的认知误区又导致大学新生在入学前没有做好大学学习规划和生活准备,入学后出现了生涯目标的空白,这个阶段被称为“理想间歇期”。因为目标缺失,大学新生普遍出现迷茫、无所适从的感受。
  3. 时间管理:时间管理是大学新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是按照学校严格制定的课程表和规律作息表来进行的,新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而大学的时间相对自由,环境也更加丰富。入学初期新生常见的时间管理问题是不能平衡好工作、学习和娱乐的时间,有的学生因为任务安排太满感觉精力不够用,而有的学生除了上课之外没有参加其他的校园活动,不知道课余时间该做些什么而感觉空虚。
  4. 学业挑战:大学的学习特点与高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的学习特点是课程时间安排宽裕,教师讲授内容广,讲解速度快,大学生要想较好地理解专业学习的内容,需要课外的主动探索、主动查阅资料补充学习等。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会表现出的学习问题是缺乏主动性、自控能力弱、学习效率低等,常常对学习感到焦虑和无力。
  5. 人际关系:新生入学后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个性特点不同,导致同学们在交往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易发生冲突,感觉被孤立等,刚入学的新生远离家人和朋友,在入学初期的人际适应阶段会感到孤单和压抑。
  (二)新生心理不适的症状表现   大多数的大学新生可以在入学后对大学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并采用积极应对压力的方式,例如制定合适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充实生活,通过运动、唱歌等方式合理宣泄情绪,主动沟通解决矛盾和冲突,与朋友和家人交流寻求建议等,在一个月后他们可以适应新的角色,在学习、生活、人际等方面都有积极的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少部分学生会因为长期心理不适应,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具体表现在情绪、认知、生理和行为四个方面,情绪表现为迷茫、焦虑、抑郁、无力、无助、绝望等;认知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对他人不信任、认为命运不公、对环境感到不满,对未来感到失望等;生理表现为失眠、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疲惫、身体疼痛、容易生病等;行为表现为旷课、网络成瘾、频繁换宿舍、挂科或休学、自伤或自杀等。
  二、新生心理不适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应激
  为了应付外部或者内部环境的变化,重新恢复身心平衡,机体会做出多方面的反应,包括:生理上的、行为上的、情绪上的和认知上的,这种反应模式叫应激反应。有一些反应是适应性的,可以帮助个体重新恢复身心平衡,而有一些反应是非适应性的,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大学新生首次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以及其他的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他们不仅要面临陌生的校园、生疏的新群体,而且从今往后将需要开始独立生活,自己做决定,对未来感到不确定等,这些内部和外部的变化会使个体出现应激反应来使身心重新恢复平衡,适应性的反应有感到适度的焦虑、紧张,价值观的冲突和重建,感到迷茫并重新确定生活和学习目标,努力寻求帮助等。非适应性的应激反應包括失眠、食欲不佳、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严重的焦虑不安、头疼、神经衰弱,感到自卑、无力,旷课、网络成瘾等。
  (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有调查显示,64.9%的大学新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活与期待的大学生活不符合,大多数的大学新生会对大学校园充满憧憬和幻想[6],但是入学之后却发现校园环境似乎没自己想象中的美、宿舍条件似乎也比自己想象的要简陋了很多,饭菜也没有家里的可口等,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是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适应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未能进入自己的理想院校,他们对自己入学的学校没有太多的憧憬,与理想院校擦肩而过是他们刻骨铭心的痛,他们懊悔、自责、沮丧、迷茫、愧疚、失落,甚至会因此而长期徘徊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受“成功教育”的影响,我们大都持有“考上好大学就是成功者,考不上就是失败者”的错误观念,面对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差距,他们会否定自我价值,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因为对入学的学校不认同,部分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表现为学习成绩落后,更加否定自己的恶性循环;与高中同学相比,与自己成绩一样或者比自己差一点的同学都考上了比自己好的重点院校,因此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自我封闭,不与高中同学联系,产生孤独、失落、郁郁寡欢等感受[7]。
  (三)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也叫社交需要,对入学初期的大学新生来说,他们渴望建立相互信任、互相理解、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希望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希望有亲密的朋友能倾听心里话、说说意见,甚至发发牢骚[8]。若归属与爱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新生会产生孤独、无助的感受。宿舍是满足新生们“归属与爱的需要”的重要场所,因此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大学宿舍安排的随机性,宿舍成员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说话方式等也有很大的差异,新生们需要时间去互相了解彼此,逐渐培养和建立信任感。
  (四)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阶段
  大学适应是个体发展阶段的需要,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有8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的冲突或者危机,而个体需要在特定的阶段充分地解决这个主要危机,才可以更好地应对后面发展阶段的冲突。已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越混乱,越容易出现学校适应不良[9],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来看,大学新生刚刚结束青少年期,向成年早期过渡,面对的主要冲突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与角色混乱”,即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现自己的正确身份,如果充分解决这个危机,则会形成自我认同感,明白自己是谁、接受并欣赏自己,并且能够顺利应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而如果不能充分解决这个危机,则会感到自己是充满混乱的、变化不定的,不清楚自己是谁,遇到困难时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而是否定不接纳自己。大学与高中相比,对学生的评价体制发生了变化,大学新生需要重新认识自我,完成自我同一性建立。
  三、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发
  (一)个体干预与团体干预相结合
  高校要重视学校心理咨询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培训,加强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便捷私密的心理咨询预约系统和咨询环境,及时为出现学校适应障碍的个体提供个体心理咨询,缓解个体不良情绪,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活动等方式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学生对自我心理状态的觉察能力和求助意识。相对个体干预来说,团体干预在高校的适用性更广。能够在短时间内为几乎所有的大学新生服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大学新生增进沟通交流、加强自我认识、明确人生目标、提高团队协作,从而走出心理不适应[10],高校应结合新生心理普测结果以及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群体特征,对大学新生提供团体干预,大学新生心理普测结果表明专业满意度、生源地以及是否独生的学生群体,在学习、人际、生活等方面的适应状态会表现出差异,例如:专业满意度低的学生会产生职业目标困扰问题,非独生女在人际适应过程中的人际敏感问题,来自农村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等,也可针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过程中表现出的共性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团体辅导,例如为高考失利的大学生群体提供“自我成长”主题的团体辅导,为留守儿童、孤儿、单亲家庭等成长经历的学生提供“逆境成长”主题的团体辅导等。   (二)重视大学新生心理韧性的培养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消极生活事件时运用自身资源抵御危险的过程和能力,心理韧性对大学生的学校适应表现具有正向预测作用[11-12],研究发现,高心理韧性的大学新生在学业应对、专业满意度、人际交往以及积极情绪体验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而低心理韧性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不良的情绪和行为问题[12]。高心理韧性水平的个体拥有更高水平的自尊、对现实与未来乐观的认知方式、倾向于灵活地综合运用问题解决和情绪调节的应对策略,以及更容易主动获得社会支持,从而能够有效克服困难,减少心理困扰,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要求,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韧性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子,是促进新生心理适应的积极心理品质,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以增强大学生心理韧性为目标为所有大学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心理韧性包含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积极认知5个因子[1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大纲可依据心理韧性的因子来设置,以培养大学新生的目标专注和问题解决能力、运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压力、学习积极的社会交往技巧、与家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为课程目标,进而提高大学新生的心理韧性。
  (三)构建“家庭-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亲子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能否较好的适应大学生活,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当前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与家庭的联结发生暂时的断裂,学生受到多元思想文化的影响,会拉大与父母的代沟,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学生不能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为此高校可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家校联动机制,让家长了解学校和学生的重要信息,开展一些促进大学生与家长建立联结的活动,例如邀请家长参加孩子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鼓励学生为家长写书信表达情感或者打电话分享学校生活等[14]。
  大学新生的年龄在18岁左右,已经进入了成年早期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提出成年早期个体的重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和建立亲密关系[15],也即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生活目标等是清晰的,并且能够与人合作、对人宽容、能够接纳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差异,享受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光,独处时也能感觉到自在。学校和学院要为大学生形成自我同一性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在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信心;组织丰富的校园活動,通过参加活动,增强学生的学校融入感,收获积极情绪[16];提供便利的获取学习资源和社会实践的途径,增强大学生的主动探索与问题解决能力;开设基于学生兴趣的选修课程,增强大学生对自我兴趣和能力优势探索,满足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班级和宿舍是满足大学生的归属需要和建立和谐亲密的社会关系的重要场所,重视班级和宿舍氛围建设对优化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有很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班干部尤其是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积极开展班级素质拓展、主题班会、班级聚会、宿舍座谈等活动,调动班级学生积极性,增加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联结的机会,促进交往,增进感情。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19-23.
  [2]钟向阳,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高教探索,2009(04):128-132.
  [3]王翠春,张利萍.农业院校新生入学适应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24):49-51.
  [4]顾倩.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1):243-244.
  [5]符丹,马宁.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再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04):81-83.
  [6]黄兆信,李远煦.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0(05):83-85.
  [7]蔡云晨.学校认同视角下高考失利生的心理及行为研究[J].现代交际,2017(20):23-24.
  [8]书锋,胡邓,余国良.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9]陈超男,肖崇好.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33-138.
  [10]翁思洁.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期的积极性探究[J].大学教育,2020(01):137-140.
  [11]张文燕,王福忠,谢晓军.大学生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网络依赖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04):517-518+522.
  [12]罗杰,任芬,袁方舟,等.大学新生心理韧性的潜类别与入学适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08):695-699.
  [13]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08):902-912.
  [14]石丹妮,冯亚莉.家庭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期影响[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24(03):30-32.
  [15](美)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青年到老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0.
  [16]徐建,陈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途径与方法探索——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4):164-165.
其他文献
身处闹市的人,是不可能听到完整的雨声的。春天的静夜。海边的某个渔村。身居瓦房中.我有了在雨中聆听天籁的福气。雨滴一与青瓦接吻,就奏响了清脆的乐音,雨声仿若是世间最难以解
音乐是人类第一大语言,超越物质,超越语言,超越种族,我们可能听不懂很多国家的语言,但我们却可以听懂所有国家的音乐。随着社会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
美育是审美和人文素质教育,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和学习基础一样不容乐观,借力文化名人,强化审美教育,可助力高职院校培育出具有社会主义
报道了聚苯胺中间氧化态(emeraldine base form PANI-EB)空穴传输层对以PPV衍生物(PTA-PPV,PTA-DMPPV和MEH-PPV)为发光层和Alq3为电子传输层构成的多层结构的发光二极管的影
介绍了机械产品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的原则,建立了绿色制造过程的闭环控制模型,探讨了绿色制造过程和绿色制造技术.
以东莞理工学院的部分学生为样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研究当今高校学生的生命认知现状以及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考,进而提出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对策与
通过利用矩阵对角化理论探讨了一类实递推式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当前,针对中资商业银行纷纷大力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现象,国内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大部分认为应该积极鼓励外资参股中资商业银行,外资可以带来诸多好处.但较少关注到此行为对
目的:了解昆明医科大学网络课程的互动情况,提出改善网络课程互动的对策。方法:收集并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网络课程的互动相关信息,评价校网络课程互动情况。结果:在388门有效课
商务英语是高职高专的传统专业,曾经是高职院校招生最好的专业之一。当下,因为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商务英语各类型专业的发展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