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我市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收十个字建议,并结合我市农村实际进行了详细论述。
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为此,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建议,概括起来就是十个字:加快、搞活、增加、培植、推进。
一、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城乡一体化,是现阶段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难题的根本出路,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格局的目标要求。就我市而言,发展农业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增加城市人口,要坚持劳务输出和返乡创业“两手抓”,我们是农业大市,有近200万农民,农民工数量也有几十万,我们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农民进城,要保证农民工在社保、医疗、子女入学、入城安置等方面享受公正平等的待遇,让农民工能够进得城、住得下、安下心。要建立起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也很重要,应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出台有效措施。建议将乡村医保与城镇医保统筹考虑,共同推进,真正解决农民工进城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并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要赋予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搞活农村土地资源
现在,土地承包期限都是30年,这是农村改革初期确定的基本政策,经过近30年的改革实践,农村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应该说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农村改革的初期的确是解放了生产力,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制度并不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还制约着生产力的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必需搞活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村土地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经营权可以自由流转。我市农业的发展同样存在着土地的制约因素,具体分两方面来说:
1.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人均占有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下;不利于农业产业化、不利于集约化经营和发展农业现代化;一家一户的小农作坊制约了规模经营的发展等等。
2.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几条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各县区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强化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服务,负责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工作中纠纷、仲裁。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二是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流转:比如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部分土地可能闲置的状况可实施土地转包,可以引进龙头企业实施土地出租,集中流转给种植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等。三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实现土地股份合作,根据土地区位、地力、合理评定土地价值,充分发挥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作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总的来说,就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三、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1.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从整体上看,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我市的情况也不例外。农村中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是 “38、61、99部队”,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这部分人群文化程度较低。因此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应该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要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我们曾进行过调查,一年之内接受过一次培训的农民在锦州不足十分之一,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更是微乎其微,科技培训的覆盖面很小。
农民渴望科技,农民也需要科技,近几年来,我们政府部门开展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传播科学,普及科技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真正能够从中受益的农户并不多。农民对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新农机、新材料(如农膜)、新设施(如节水设备)等科技成果的了解和认识,需要有个常态化的保障机制,农民需要的并不是一年一次的“三下乡”而是常下乡。就是要在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就是要在田野大地里带着农民干。真正把科技带给农民,真正让农民得实惠。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就是要不断完善农民的科技培训机制,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建立、开通农业专家热线。这些都属政府的公益行为所需费用应由政府承担,政府要增加在这方面的投入,只有分清责任,明确任务才能作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2.完善县乡两极的科技培训体系
要搞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必须要完善县乡两极的科技培训体系,目前我市的县乡两极的科技培训体系存在很多问题,人员少、没有经费保障,因为经费问题科技人员难以下乡服务,这就在科技和农业之间形成了阻隔,要解决经费问题,必须是政府增加投入,才能建设好科技培训体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要确实保证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网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在全市建设区域性示范培训中心,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培养农业科技专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作到科技成果到村、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四、培植龙头企业
目前,我市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7家,市级55家。培植龙头企业已成为发展县域经济,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市各县区的龙头企业,都是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推手,因此,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龙头企业就成为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收的重要措施。要力争在全市培植10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以带动主导产业和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推进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
要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收,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是一条有效的措施,现在,我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18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凌海的桂鸟蛋鸡养殖合作社、嘉铭辣椒专业合作社;北镇的常兴青岩葡萄专业合作社;黑山的协农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义县的民族兔业专业合作社等。这些合作社在为农民服务、助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合作社的成员通过合作互助完成单个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实现了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特色,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始终体现“民办、民营、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通过为社员提供技术、生产资料、销售等服务,有效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的话语权,提高了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保障了农民权利。
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为此,我想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建议,概括起来就是十个字:加快、搞活、增加、培植、推进。
一、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城乡一体化,是现阶段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难题的根本出路,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格局的目标要求。就我市而言,发展农业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增加城市人口,要坚持劳务输出和返乡创业“两手抓”,我们是农业大市,有近200万农民,农民工数量也有几十万,我们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农民进城,要保证农民工在社保、医疗、子女入学、入城安置等方面享受公正平等的待遇,让农民工能够进得城、住得下、安下心。要建立起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也很重要,应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出台有效措施。建议将乡村医保与城镇医保统筹考虑,共同推进,真正解决农民工进城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并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要赋予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搞活农村土地资源
现在,土地承包期限都是30年,这是农村改革初期确定的基本政策,经过近30年的改革实践,农村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应该说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农村改革的初期的确是解放了生产力,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制度并不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还制约着生产力的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必需搞活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村土地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经营权可以自由流转。我市农业的发展同样存在着土地的制约因素,具体分两方面来说:
1.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人均占有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下;不利于农业产业化、不利于集约化经营和发展农业现代化;一家一户的小农作坊制约了规模经营的发展等等。
2.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几条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各县区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强化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服务,负责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工作中纠纷、仲裁。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二是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流转:比如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部分土地可能闲置的状况可实施土地转包,可以引进龙头企业实施土地出租,集中流转给种植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等。三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实现土地股份合作,根据土地区位、地力、合理评定土地价值,充分发挥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作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总的来说,就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三、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1.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从整体上看,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我市的情况也不例外。农村中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是 “38、61、99部队”,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这部分人群文化程度较低。因此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应该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要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我们曾进行过调查,一年之内接受过一次培训的农民在锦州不足十分之一,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更是微乎其微,科技培训的覆盖面很小。
农民渴望科技,农民也需要科技,近几年来,我们政府部门开展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传播科学,普及科技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真正能够从中受益的农户并不多。农民对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新农机、新材料(如农膜)、新设施(如节水设备)等科技成果的了解和认识,需要有个常态化的保障机制,农民需要的并不是一年一次的“三下乡”而是常下乡。就是要在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就是要在田野大地里带着农民干。真正把科技带给农民,真正让农民得实惠。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就是要不断完善农民的科技培训机制,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建立、开通农业专家热线。这些都属政府的公益行为所需费用应由政府承担,政府要增加在这方面的投入,只有分清责任,明确任务才能作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2.完善县乡两极的科技培训体系
要搞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必须要完善县乡两极的科技培训体系,目前我市的县乡两极的科技培训体系存在很多问题,人员少、没有经费保障,因为经费问题科技人员难以下乡服务,这就在科技和农业之间形成了阻隔,要解决经费问题,必须是政府增加投入,才能建设好科技培训体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要确实保证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网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在全市建设区域性示范培训中心,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培养农业科技专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作到科技成果到村、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四、培植龙头企业
目前,我市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7家,市级55家。培植龙头企业已成为发展县域经济,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市各县区的龙头企业,都是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推手,因此,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龙头企业就成为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收的重要措施。要力争在全市培植10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以带动主导产业和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推进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
要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收,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是一条有效的措施,现在,我市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18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凌海的桂鸟蛋鸡养殖合作社、嘉铭辣椒专业合作社;北镇的常兴青岩葡萄专业合作社;黑山的协农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义县的民族兔业专业合作社等。这些合作社在为农民服务、助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合作社的成员通过合作互助完成单个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实现了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特色,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始终体现“民办、民营、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通过为社员提供技术、生产资料、销售等服务,有效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民的话语权,提高了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保障了农民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