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卫恒《四体书势》中“四体”的艺术特征之共性的分析和研究,得出“四体”在其艺术表现方面存在共通性的结论。详细来说,这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其一,崇尚自然;其二,多取形似;其三,因势而动;其四,临时从宜。
关键词:四体书体;《四体书势》;书法理论;共通性
汉晋之际,文人思想十分活跃,书法理论也逐渐趋于专门化,开始形成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四体书势》是由西晋书法家卫恒所编写的一部书法理论著作,同时也是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书法理论的著作。卫恒,字巨山,出生于书法世家,善诸体书法,尤善草书和隶书。《四体书势》是对东汉之前书法理论的总述,通篇来看,包含了古文、篆书、隶书和草书四个部分。卫恒从书体的角度出发,对每一种书体的流变、代表书家以及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与品评。笔者经过细致分析研究,发现四种书体之间虽然体势风格有差异,但在艺术表现方面却存在许多共通性,大致将其总结为以下四点:
一、崇尚自然
魏晋时期,由于玄学兴起,人们开始普遍接受道家学说。《老子·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地,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即是指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不加任何修饰雕琢的,遵循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
卫恒在对《四体书势》中“四体”形态特征的表述上,运用了诸多的自然物象来比拟。在强调以自然万物描摹书法形象之美的同时,更明确地指出了书法要以笔墨形象来表达主观心意,而不同于语言文字的表达:“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周易》有“立象以尽意”的观点。这里所说的象,是象征的意思。所谓万物类象,就是说周易通过八卦来象征万事万物。承认自然作为生命存在的独立性,肯定自然美是自然本身的生命样态之美,重新构建了人与自然的新型审美关系。
“草本隶、隶本篆,篆出于籀,籀始于古文,皆体于自然,效法天地。”“自然”,即本然的态度,是艺术创作中一直所追求的审美趣味,旨在建立艺术与本我之间沟通方式,对艺术创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认为,“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艺术的起源,是以自然为本体的大规则,而非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大数据。本体这个词就是指世界的根源和真实的状态。“四体”中许多以自然变化类比书法艺术的论述,其本质是对自然的模仿,意在对书法艺术中所蕴藏的生命内涵进行更深入的论述。
中国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即顺乎天理,适应人情。人和动物都有性,草木皆有性,性即是本能,是與生俱来的能力。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情,情表示美好的心,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魏晋时期,人们对于玄学的热爱,其实是对于大自然的一种向往,是希望远离俗世的纷扰、寻求自我的一种超然物外心态。书法在其影响下也必然会受到老庄思想中的自然观影响。因为书法创作不仅仅是模仿的艺术,更是一种形而上的体现,与人的思想理念和人格修养是密不可分的。
二、多取形似
书法是一门生成的艺术,故一时之书有一时之妙。因而,书法之妙,全在用笔。所谓妙,即没有规定性。古代书家无法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语言文字来准确表达,于是,运用了自然界的事物形象来类比笔画的形态以及如何用笔,使得后学者可以领会其中笔法要诀。
《字势》中“日”“月”“云”“星”“禾”等(图1),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文字的造型特点在于借助具象的事物形象来表达抽象的笔画形态。又如《篆势》中“龟文”和“龙鳞”,表述了文字形体有的像龟的纹理,有的又像龙鳞那样紧密排列,是对自然之肌理最细致的描摹。再如《隶势》中“崭岩嵯峨,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山高险峻,高低相连,姿态各异,强调了隶书的字势变化,既源于自然,又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字势上讲求书写上的快捷性。《草势》中“状似连珠”“似螳螂而抱枝”,寓动于静,寓静于动。所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语),“判天地之美而析万物之理”(庄子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书法之道意在强调从大自然的美中悟得其运笔规律(图2)。
三、因势而动
“‘势’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巨大贡献,然而在西方的诸多美学文献中均找不见这个范畴,它只存在于中国文化圈的范畴内,‘势’作为书法美学乃至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为中国所独有,是典型的文化土特产。”
所谓“势”是指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以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体会和领悟,借助于线条笔画、字内空间、行内空间和墨色浓淡的调控所表现出来的书法艺术的动感、节奏和韵律,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字势》中“虫跂跂其若动,鸟飞飞而未扬”“其曲如弓,其直如弦”,在于使线条富有张力,达到一种抽象的平衡。《篆势》中“鹰跱鸟震”“若行若飞,跂跂翾翾”,追求一种欲动而未动、欲飞而未飞的动态之美。《隶势》中“规旋矩折”“奋笔轻举,离而不绝”,表示回旋转折的态势以及上下字势之间的连结。《草势》中“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状似连珠”“似螳螂而抱枝”“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指出了草书中蕴含的强烈的动感和生命的张力(图3)。
师法自然的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在于从自然的环境和现象里寻取与书家主观相对应的“物象”,以表达心中的一股“奇气”。书家正是通过从大自然中抽取的“势”来寄寓作品之中,达到情感的宣泄。
四、临时从宜
卫恒《四体书势》中“随事从宜,靡有常制”“几微要妙,临时从宜”,即是主张书法家应顺应时代变化,根据手中之笔改变字形结构,有常制,无固定的常法,体式无固定,变化是无穷的。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时代,是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时代。在这种空前规模的交相融合过程中,书法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产生出了崭新的艺术形态和审美文化。
《周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化是宇宙发展的根本法则,天地万物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中。从甲骨、青铜器到竹简、帛书、纸张,再从篆、隶到草、行、楷,书体的演变是亦一个不断渐进变化的过程。在中国传统审美理念,以变化求发展的文化内涵适用于任何领域、任何时代。
“凡自然界的种种韵律,无一不被中国书法所模仿,并直接或间接地形成某种灵感,以造成某些特殊的书体。”这就表明了书法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汲取养分,从而丰富其创作因素及表现手段。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2]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王玉龙.书势论的审美巡礼[J].书法研究,2005(2).
[6]任犀然.彩图全解周易[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7]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四体书体;《四体书势》;书法理论;共通性
汉晋之际,文人思想十分活跃,书法理论也逐渐趋于专门化,开始形成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四体书势》是由西晋书法家卫恒所编写的一部书法理论著作,同时也是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书法理论的著作。卫恒,字巨山,出生于书法世家,善诸体书法,尤善草书和隶书。《四体书势》是对东汉之前书法理论的总述,通篇来看,包含了古文、篆书、隶书和草书四个部分。卫恒从书体的角度出发,对每一种书体的流变、代表书家以及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与品评。笔者经过细致分析研究,发现四种书体之间虽然体势风格有差异,但在艺术表现方面却存在许多共通性,大致将其总结为以下四点:
一、崇尚自然
魏晋时期,由于玄学兴起,人们开始普遍接受道家学说。《老子·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地,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即是指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不加任何修饰雕琢的,遵循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
卫恒在对《四体书势》中“四体”形态特征的表述上,运用了诸多的自然物象来比拟。在强调以自然万物描摹书法形象之美的同时,更明确地指出了书法要以笔墨形象来表达主观心意,而不同于语言文字的表达:“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周易》有“立象以尽意”的观点。这里所说的象,是象征的意思。所谓万物类象,就是说周易通过八卦来象征万事万物。承认自然作为生命存在的独立性,肯定自然美是自然本身的生命样态之美,重新构建了人与自然的新型审美关系。
“草本隶、隶本篆,篆出于籀,籀始于古文,皆体于自然,效法天地。”“自然”,即本然的态度,是艺术创作中一直所追求的审美趣味,旨在建立艺术与本我之间沟通方式,对艺术创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认为,“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艺术的起源,是以自然为本体的大规则,而非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大数据。本体这个词就是指世界的根源和真实的状态。“四体”中许多以自然变化类比书法艺术的论述,其本质是对自然的模仿,意在对书法艺术中所蕴藏的生命内涵进行更深入的论述。
中国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即顺乎天理,适应人情。人和动物都有性,草木皆有性,性即是本能,是與生俱来的能力。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情,情表示美好的心,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魏晋时期,人们对于玄学的热爱,其实是对于大自然的一种向往,是希望远离俗世的纷扰、寻求自我的一种超然物外心态。书法在其影响下也必然会受到老庄思想中的自然观影响。因为书法创作不仅仅是模仿的艺术,更是一种形而上的体现,与人的思想理念和人格修养是密不可分的。
二、多取形似
书法是一门生成的艺术,故一时之书有一时之妙。因而,书法之妙,全在用笔。所谓妙,即没有规定性。古代书家无法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语言文字来准确表达,于是,运用了自然界的事物形象来类比笔画的形态以及如何用笔,使得后学者可以领会其中笔法要诀。
《字势》中“日”“月”“云”“星”“禾”等(图1),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文字的造型特点在于借助具象的事物形象来表达抽象的笔画形态。又如《篆势》中“龟文”和“龙鳞”,表述了文字形体有的像龟的纹理,有的又像龙鳞那样紧密排列,是对自然之肌理最细致的描摹。再如《隶势》中“崭岩嵯峨,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山高险峻,高低相连,姿态各异,强调了隶书的字势变化,既源于自然,又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字势上讲求书写上的快捷性。《草势》中“状似连珠”“似螳螂而抱枝”,寓动于静,寓静于动。所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语),“判天地之美而析万物之理”(庄子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书法之道意在强调从大自然的美中悟得其运笔规律(图2)。
三、因势而动
“‘势’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巨大贡献,然而在西方的诸多美学文献中均找不见这个范畴,它只存在于中国文化圈的范畴内,‘势’作为书法美学乃至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为中国所独有,是典型的文化土特产。”
所谓“势”是指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以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体会和领悟,借助于线条笔画、字内空间、行内空间和墨色浓淡的调控所表现出来的书法艺术的动感、节奏和韵律,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字势》中“虫跂跂其若动,鸟飞飞而未扬”“其曲如弓,其直如弦”,在于使线条富有张力,达到一种抽象的平衡。《篆势》中“鹰跱鸟震”“若行若飞,跂跂翾翾”,追求一种欲动而未动、欲飞而未飞的动态之美。《隶势》中“规旋矩折”“奋笔轻举,离而不绝”,表示回旋转折的态势以及上下字势之间的连结。《草势》中“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状似连珠”“似螳螂而抱枝”“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指出了草书中蕴含的强烈的动感和生命的张力(图3)。
师法自然的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在于从自然的环境和现象里寻取与书家主观相对应的“物象”,以表达心中的一股“奇气”。书家正是通过从大自然中抽取的“势”来寄寓作品之中,达到情感的宣泄。
四、临时从宜
卫恒《四体书势》中“随事从宜,靡有常制”“几微要妙,临时从宜”,即是主张书法家应顺应时代变化,根据手中之笔改变字形结构,有常制,无固定的常法,体式无固定,变化是无穷的。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时代,是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时代。在这种空前规模的交相融合过程中,书法的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产生出了崭新的艺术形态和审美文化。
《周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化是宇宙发展的根本法则,天地万物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中。从甲骨、青铜器到竹简、帛书、纸张,再从篆、隶到草、行、楷,书体的演变是亦一个不断渐进变化的过程。在中国传统审美理念,以变化求发展的文化内涵适用于任何领域、任何时代。
“凡自然界的种种韵律,无一不被中国书法所模仿,并直接或间接地形成某种灵感,以造成某些特殊的书体。”这就表明了书法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汲取养分,从而丰富其创作因素及表现手段。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2]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王玉龙.书势论的审美巡礼[J].书法研究,2005(2).
[6]任犀然.彩图全解周易[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7]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