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a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程序设计课程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教育的主要课程。将问题-探究式教学理念引入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拟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的问题。实践表明,该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程序设计;建构主义;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张月琴(1975-),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小燕(197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第五届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获奖者教改课题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96-02
  程序设计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学会用某种计算机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维,领会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掌握运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快速吸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目前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搜集、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从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能促使学生乐于去学习知识,有效地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4大要素或4大属性。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输的对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选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问题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具体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以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1]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基本五段式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操作程序: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探究、寻求问题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验证解决方法—交流和评价,使学生从狭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走向广阔、丰富、具体、主动的学习空间,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力的培养。[2]
  三、探究式教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1.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程序设计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课程,特别是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
  (1)授课对象分析。缺乏学习兴趣:一方面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规定严谨复杂,枯燥无味,难以记忆;另一方面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具备严密的逻辑能力,整体灵活处理的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初期就被一些抽象概念和程序搞得糊里糊涂,使得后续的整个课程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学完这门课程之后根本不知道如何编程。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程序设计课程与其他应用型软件相比较有一定的难度,缺少趣味性。而且平时一般的应用基本都有现成的软件,学生对课程认识不足。另外,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应付一下考试就可以,枯燥乏味的入门学习过程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学习动力。
  (2)课程设置分析。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许多高校都在发展各自的新学科新专业。但是在选择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做法,而且基本每个专业都采用统一的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另外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学校往往采用大班化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习能力的差异等,导致教师在学生管理、学习情况掌握方面力不从心,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一些高校将课程学时一缩再缩,从108学时,到96学时,到64学时,甚至48学时。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上機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的练习偏少,教师为了赶时间,使得学生学习任务教重,这将导致学生学得模模糊糊,编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3)教学方式分析。目前很多高校课堂基本上是教师上课讲解语法和例题,学生只顾记笔记,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真正接受情况,无法有的放矢。学生实验课上也只是对课堂例子或书本上现有的一些实例进行编辑调试,碰到问题请教教师,一旦调试成功就完成任务。对该程序是如何实现的、有没有其他解法不进一步思考。于是出现理论知识消化困难、实验课编不出程序、越学越难的普遍现象,从而远离了能力培养的目的。
  2.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探究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采取双向互动的原则,以高效推进学习进程。
  (1)分析课程目标,确定教学主题。教师课前对章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分析学生掌握的程度,结合各单元的基本概念,确定教学主题。   (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创设与当前教学主题相关的知识主题,并将其隐含在一个个的问题中。课堂上教师要暗示问题的存在并诱发学生质疑,同时进行点拨与导控。这些问题要难度适中、数量适当,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使其能培养学生的启发性思维和调动其探究的意识。
  (3)讨论问题,探究学习。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收集资料等,在小组讨论的写作学习中,对自己的一些初步想法与同学或教师探讨,进而推导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各种渠道形成对知识的建构,而且通过交流协作培养了自己的合作精神。
  (4)师生互评,归纳总结。问题探究后,教师对学生解决的问题进行提炼和反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学生抓住学习重点,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优化解决问题的过程,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另外教师可以针对下一堂课所涉及问题的相关知识引领学生课后继续探究,以提高教学的课堂效率。
  3.程序设计课程探究式教学实例
  (1)课程名称:VC程序设计。
  (2)教学目标:选择结构。
  (3)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学习,熟练掌握if语句和switch语句的使用,会在程序中利用它们实现单分支或多分支控制。
  (4)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初步掌握了VC语法基础,包括常量、变量、表达式、输入输出语句等,这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识较模糊,在实际应用中有所欠缺。
  (5)问题设置:判断一个四位整数是不是回文数。
  (7)教师略讲:算术运算符、逻辑运算符的使用;回文数的概念;判断回文数的条件;判断语句的语法。
  (8)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动手能力强弱,同时兼顾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组。查找相关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提出本组的想法。
  (9)归纳小结:分析各分小组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结合该问题给出一种解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课后验证程序,经验交流。同时要求学生探究该问题的其他解决策略。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反思
  探究式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教学效果。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1.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为刚进入大学不久的新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之前的应试教育而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较欠缺,因此教师在课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问题的解决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制定讨论的规则,确保讨论的秩序性,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被教师关注、自己的问题能得到同学和教师的回应。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注意学生之间的不平衡性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小组讨论。但由于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教师应在分组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让“好”、“中”、“差”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教学中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五、结论
  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建构主义理论下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程序设计课程中使用探究式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编写调试程序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同时增进了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參考文献:
  [1]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2):48-52.
  [2]邓会敏,陈香兰,等.“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07,(4):42-44.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4]王浩,张霖.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调查与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3):63-65.
  [5]欧阳胜权,牟艳娟.问题探究式教学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12,(1):119-121.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对化工仿真教学平台的硬件、软件及制度建设实践,以及平台教学运行过程做了有重点的介绍,同时对仿真模拟教学的效果进行了评价。仿真教学是对现场实习教学的重要互补,是一种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尝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  关键词:仿真教学;化工;模拟  作者简介:左晓兵(1965-),男,安徽泾县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沈磊(1982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并且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正确树立对工作的态度以及提高独立处理问題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本科教学的总体水平和办学效益。通过对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以及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达到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毕业设计;过程
摘要:阐述了新形势下探索高校实验室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分析了高校实验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首次提出了高校虚拟实验室与开放实验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搭建全开放式实验室软、硬件平台,开发虚拟实验室管理系统,建立了基于网络化的虚拟实验室和现实实验室相结合的开放实验管理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虚拟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高素美(1979-),女,山东济宁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
摘要:从工程实训方式、实训平台建设及使用、教学组织管理、质量保证、师资培养等方面,探讨如何对实训模式进行改革,力图为解决工程教育中面临的学生大规模工程实践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有效手段,为高校开展大规模、系统化工程训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工程教育;实训模式;工程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覃庆伟(1969-),男,广西藤县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覃毅(197
摘要:针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结合高校实验室发展战略目标,在现有实验室管理队伍结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对策的关键是转变观念、政策扶持、合理定岗、完善机制,切实把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长远规划。只有领导重视、政策到位、制度健全才能全方位打造出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技术精湛
摘要:通过详细回顾军械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英语”建课和改革20年来的思路、方法、特点,阐述了该项教学的内容选取、结构组织、讲授方式、课堂交互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总结了对其进行完善、发展的诸多努力和相应的创新。  关键词:专业英语;英语教学;教学实践;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原亮(1955-),男,山东青岛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标志着中国科学院同时承担着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职能。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科学
摘要:对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激励已经成为目前必须加以妥善解决的问题。影响行政管理队伍管理积极性的因素有理念的束缚、制度的制约和资源的约束。构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激励机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做好激励机制的顶层设计;围绕实施性法规制度建设,完善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模式;整合教育资源,奠定管理队伍激励机制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激励;管理者;高校;积极性  作者简介:蔡建淮(1960-),男,
摘要:针对学生学习“热工自动控制系统”课程后不能很快学以致用,实际教学与实践应用存在较大脱节的缺陷,采用CAI课件授课的方法并进行教学体系改革。CAI除了能表现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一些生动的效果外,还可以增加课容量,提高课密度。同时建立、健全热工自动控制系统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热工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王文兰(1972-),女,内蒙古
摘要:介绍了计算思维提出的背景及国内外的发展现状,针对传统大学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将计算思维引入课程。对改革的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及案例设计进行阐述,提出的改革思路可给其他高校大学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程序设计课程;非计算机专业  作者简介:张莉(1976-),女,江苏宜兴人,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讲师;金莹(1978-),女,回族,